引用格式:姜有为.从桑代克迷笼实验视角论高校教师角色定位 [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6):120-123.
Citation format: JIANG You- wei. On College Teachers’ Role Orien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orndike’ s Puzzle Box[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6):120-123.
姜有为
(重庆理工大学 语言学院,重庆 400050)
作者简介:姜有为(1981—),男,湖南人,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法。
doi: 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6.02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章编号:1674-8425(2015)06-0120-04
On College Teachers’ Role Orien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orndike’ s Puzzle Box
JIANG You- wei
( College of Languag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Abstract: As college teachers, they play the major role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and training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e student-centered instead of being teacher-center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of American psychologist Thorndike’s Puzzle Box and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Law of Readiness”, “The Law of Effect” and “The Law of Exercise” in Thorndike’s theory of Connectionism, this essay was intended for applying the learner’s behavior learning rules to practical college teaching. In addition, it mainly dealt with teacher’s six roles: the inspiration and the stimulator of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founder of learning objectives, the stimulator of classroom learning, the enhancer and the evaluator of learning effects.
Key words: Thorndike’ s puzzle box experiment; theory of connectionism; college teachers; roles
高等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承担着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任务。随着教学途径的不断拓宽,高校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在突飞猛进地更新,课堂教学已经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1]。作为在教育中承担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线教师,承担着将学习者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领悟建构的重大职责。教师角色本身是一种复合身份,教师既作为教育成员又作为普通社会成员而存在,既是学生社会化的承担者,又是自身社会化的承受者 [2]。高校教师如何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又该如何来定位以适应学生的要求从而适应日益更新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变化的要求,这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此为视角,结合桑代克迷笼实验来分析、解读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桑代克( E. L. Thorndike)的动物实验中有一个著名的“迷笼实验” [3]。迷笼里的饿猫急于要吃笼外的鱼,经过不断的尝试与练习,学会了三个分离的动作:抓住门闩,踩着台板,触到横条,直到最后把笼门打开,吃到了笼外的鱼,接下来,饿猫经过多次实践,无效的动作越来越少,最后只要一把它放进笼子,它就可以打开门。桑代克通过该实验研究得出了联结理论的如下基本理论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 S— R)的联结 [4]。当外界刺激与反应有关联,并且这种反应伴随有令人满意的效果时,关联的力量就被加强了,关联就会打下印记( stamp in)或被习得。当这种反应伴随有恶性效果时,关联的力量就消减直至消亡,关联就被排出( stamp out)或遗忘,甚至会导致惩罚联想[5]。联结的强度受到“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三原则的支配 [4]。
桑代克观察到笼里的饿猫通过不断努力和尝试,最后走出迷笼,顺利取食这一系列过程,提出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6]。那么作为高等教育的领航者,高校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充当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启发者和激励者,学习者学习目标的确立者与课堂学习的激励者,以及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强化者和评价者。
(一)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启发者和激励者
桑代克发现实验中猫必须要保证饥饿的状态,求食动作才会发生,如果猫本身处于吃饱状态,那么它便不会想以任何方式逃离迷笼,而是躺在笼子里睡觉 [7]。所以,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准备律。在此,桑代克讲的准备就是指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准备 [8]。因此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中准备律的有关内容告诉我们:当一个学习者做好了学习准备,即动机准备,学习就能发生;如果学习者没有做好准备,学习就不会发生或低效 [9]。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营造及提高课堂学习气氛。
好的教师不仅仅指的是具备高的学识,而且也指教师的师德、教学艺术和教学热情也具备较高的水平 [10],学习者比较容易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一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对于相同的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好的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教学方法鼓励学习者首先在情感上认同并接受这门课程,继而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同时实验表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会更有勇气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11]。倘若压抑兴趣,就是压抑心智的好奇性、灵敏性和创造性,进而可能导致兴趣僵化 [12]。
此外,教师还应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不断利用学习动机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在初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单纯地为了升上理想的高中;而在高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于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任务似乎已经完成了,就等着毕业了。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学生制订符合他们自身需求的目标,从学生的职业规划角度来看,可以是考研、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出国等等。当学习者对学习有理想,有目标的时候,学习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二)学习者课堂学习效果的见证者和鼓励者
桑代克迷笼实验中的效果律就是指在某情境中引起动作发起者产生满意感觉的动作,在下次遇到同样情境时,该动作就会很容易地产生;相反,如果某情景引起动作发出者的不快感,下次该动作在情境中就很难再次发生了 [13]。在桑代克的实验中,为了保证猫出来觅食,笼外的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猫尝到笼外的食物是美味时,猫才会再次选择出笼,如果笼外的食物不符合猫的胃口,那么你再怎样诱惑,猫也不会再出笼。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时,学习者才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学习者的课堂学习有激励与强化作用。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鼓励从而使学习者内心受到激励,这种激励正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获取持续学习状态的心理动力。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最终源于学习者内心,任何外界对学习者的嘉奖与鼓励都只有通过学习者内心的认可与接受方能发展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当学习者出现预期学习行为时,教师的鼓励恰好是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一种积极强化,这种强化作用,增强了学习者行为的持续性,提高了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发生频率。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到“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规定时空范围中,学生要变接受知识为自主学习,有两点是教师应当注意的,一是保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二是教师应该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状态进行有效调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14]。
通常认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仅是规定了学习任务和学习阶段必须要达到的要求,通过“迷笼实验”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恰当的学习目标具有显著的激励与强化功能。在学习目标过高的情况下,学习者经过多次努力也未能到达目标,那么维持积极强化的动力也就消失了;相反,当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定得过低时,学习者轻而易举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积极强化的作用也不能持久。所以只有当学习目标定得适当,让学习者在成功的体验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获得教师的鼓励,从而使内心得到巨大激励,此时获得的激励会转化为下一个学习目标,这种学习者良性循环氛围的营造也正是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的目标之一。
教师一定要重视对于各类学生的鼓励。学习者在运用各种学习策略,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运用正确的策略,通过本身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另一种是策略不当,或未尽充分努力而未能达到学习目标。一方面,对于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者来说,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并肯定他们的做法,要让这些学生能深刻感觉到自己在该学科中的学习效果,以及自己的进步,促使他们更加进取。教师可以对学习者提出“这次表现不错,但是希望下一次能表现得更好”的评价。对于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者而言,这种鼓励是对本次学习行为的认同,使学习者内心感到欣慰,是对学习者的积极强化。另一方面,对于没有达到学习目标、学习欠佳的学习者来说,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些学生,因为对于每一位处在成长阶段的学习者而言,缺点和不足是很难避免的,他们也想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获得教师的鼓励,而教师的鼓励就是为了防止学习者产生逃避学习的行为而采用的强化手段。比如“你一定可以做到的,只要你更加努力”即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一种消极强化,目的主要是安抚并强化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消极强化”同样能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其更积极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要珍惜学习者们的每一次尝试,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教师的鼓励是学习者学习的心理需求转化为学习行为的巨大推动力,而教师是学习行为中调节的关键,操控着学习者的学习可控变量。就像笼里的猫一样,当它触碰到笼里的门闩时,笼子一定会打开,而笼子打开后一定会有适合它的美味,这样它才会愿意不断地尝试。
(三)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强化者和评价者
根据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中练习律的要求,学习需要经过重复才能完成,由使用律和失用律构成 [15]。任何学习成果都需要相当的练习来加以巩固。小猫在笼子里无意触碰到门闩,一开始只是一种偶然的行为,但是这种偶然的行为让小猫尝到了甜头,于是通过让小猫进行不断地尝试,来实现减少其无效动作的目的,最终,它一进笼子就会开门了。在教学中同样如此,特别是语言类、技能类和体育类的学习,学习者的某一次成功很有可能是一种偶然,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使他们的技能愈来愈娴熟,愈来愈完美。教师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就充当了学习效果强化者的角色。并且教师要意识到学生进行学后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成为学生学后反思的促进辅助者 [16]。“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重视通过给学习者布置练习来加强巩固学习效果。但是教师在给学习者布置练习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练习的难度一定要适度,不能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太多
在笼子里的饿猫,如果只是教它触门闩、踩台板、触横条,它是可以学会的。但是如果要一次性教它打开一个程序复杂的保险柜,那它也未必能完成任务。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深浅、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来给学习者布置练习。同时,不同学习者在某一学科上的认知能力也有不同,所以教师在布置练习时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不仅让基础较差的学习者能够在听懂课的基础上完成一定量的练习,从而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同时也应该留一部分难度略大的练习题给基础较好的学习者,让他们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能有适当的提高。因此教师在练习的布置上不能一刀切,否则,基础较差的学习者会觉得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即使他们费尽全力也完成不了任务,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及信心,而基础好的学习者又会觉得太简单,没有意思。因此,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总体原则,区别对待每一名学习者,力求在学习者本身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
2.练习一定要适量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科的难易程度以及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来决定练习的量,不能一刀切。教师可以将练习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给学习者适当的选择,督促所有学习者完成必做题,鼓励基础较好的,对所授内容感兴趣的学习者完成选做题。并且在选题上要新颖,题型也要多变,不然学习者很快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练习还应当有一定的实践性,要让学习者通过完成练习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也对之前提到的学习者的动机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而在对量的把握上,“少而精”就是教师要争取达到的境界了,既不会让学习者感到压力太大,完不成任务,又会让学习者在完成少量的练习后得到应有的成效。所以教师要广泛搜寻练习的来源,尽量能够让学习者在完成相应练习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练习的反馈
就像笼子里面的小猫,当它打开笼门后,一定会有及时的奖赏,即让它吃到笼外的鱼,这样它才会有打开笼的欲望。在平时的练习中同样如此,教师要根据学习者每一次的练习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大家都做到心中有数,让学习者明白自己对于所学内容是否还存在盲点。如果有,就一定要及时指出,并安排相应的练习,让学习者经过反复的刺激与反应( S— R),最终达到知识的吸收。没有反馈的练习只会令学习者落入机械的重复,失去了举一反三的效果。有的教师在学生对知识链还没牢固时就给学生大量的判断、改错练习,错误信息在学习者大脑中先入为主,使学生对错误信息有了较为深刻的记忆,没有起到正面知识的强化作用。有的教师对于学习者练习中的错误没有及时指出,等到几天后再纠正,此时学习者对练习的印象已经模糊,让正确的知识点再次进入记忆已经失去最佳时机,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正如喻穹、张太生所说,“没有反馈的练习哪怕次数再多,也不起作用” [17]。
综上,桑代克迷笼实验所反映的联结主义理论的“效果律”“准备律”和“练习律”,可以令教师重新对教学环节进行定位和设置,有步骤地实施授课环节,有目的地反馈教学效果,并在整个环节中注重影响学生的细节问题,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尽管桑代克的迷笼实验是一种动物实验,动物与人在学习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人拥有主动性和社会性等,但是利用动物实验来反思人类的教育行为仍然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所以迷笼实验对于教师角色定位仍然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同时实验也揭示了教师作为学习动机的启发者和激励者,学习者课堂学习效果的见证者和鼓励者,以及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强化者和评价者的六种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 ] 李淑惠.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17):8.
[2 ] 秦彧.现代教师职业形象的内在精神及其建构 [J].教育探索,2006(2):123-124.
[3 ] 何光全.国外成人及继续教育学者爱德华·李·桑代克 [J].成人教育,2012(3):3.
[4 ] 唐妹.桑代克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J].商洛学院学报,2012(26):93-96.
[5 ] 施晶晶.基于桑代克关联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J].青年与社会,2013(5):116.
[6 ] 睢瑞丹.桑代克学习理论及启示 [J].内江科技,2012(11):28-29.
[7 ] 宋艳丽,刘伟.桑代克学习定律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J].医学信息,2011(8):2203-2204.
[8 ] 张丹.桑代克与托尔曼学习理论浅析——从比较的视角 [J].科教导刊,2014(5):15.
[9 ] 宁娟琴.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角色探究 [J].科教文汇,2014(16):28-29.
[10 ]刘宇.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师胜任力对接模型构建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4(9):71-75.
[11 ]庞跃辉.论教师人格优化的理论思想支撑 [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4):124-128.
[12 ]杨江峰.教师角色回归:灵魂铸造者 [J]教学与管理,2014(7):83-85.
[1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简编 [M].张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14.
[14 ]刘裔,刘懿,秦超逸.和谐大学建设与学生评教中对教师规范角色的认知 [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10):121-124.
[15 ]方丽华.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J].科教导刊,2011(6):9-10.
[16 ]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 [J]教师教育,2014(6):49-51.
[17 ]喻穹,张太生.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桑代克学习规律理论的启示 [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3(2):76-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