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舆论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

社会舆论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3-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大众传媒能通过向受众进行直接的道德信息传递,从而促进个人的道德修养、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能够通过影响社会舆论从而影响到道德。
舆论促进_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道德建设

四、舆论促进

社会舆论,又称为公众舆论,是一定社会群体或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人们,通过思想或观念的结合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对于某一社会现象、事件、关系、行为和人物的评价性看法和倾向性态度。简单来说,社会舆论就是众人的议论,也即中国历史上讲的“舆人之论”。

从社会舆论的概念来看,舆论是众人对特定现象或事物的评论,所以从舆论的形成过程来看,包括了作为评论对象的事物或现象的大众传播、众人各自进行评论、公众意见的汇总三个过程,从中不难看出社会舆论的形成离不开一个进行对象传播和评论汇总的公共平台,而大众传媒就起到了这个平台的作用,为现代社会更加原子化的个人间形成大众舆论提供了可能。另外,舆论压力的大小与大众传媒也有直接的关联度。

对个人来说,舆论的压力作用首先来源于其广泛性。舆论是一种无时不兴、无处不在的社会力量。对个人具有压迫力,就是因为舆论是“众人”的意见,总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人们或具有一定社会权威的社会组织的意向,因而当个人面对舆论时,感受到的是一种“众人”的力量,所以这种“一”与“众”的对比,使个人感受到了一种压力。而且若“众”的具体数量越大,个人感受到的舆论压力也就越大。

正是由于大众传媒的公共平台作用,能够增大舆论形成的范围,提高“众人”的具体数目,所以大众传媒能通过提高舆论的广泛性增强其压力的效果。并且,舆论的压力作用来源于其外在强制性。也就是不管你个人是否相信,是否赞同,愿不愿意接受,能否承受得住,舆论都会存在,向你扑面而来(甚至是铺天盖地地袭来),使你不理睬也得理睬,不在乎也得在乎,最终对个人来说形成一种外在的压力。而通过大众传媒的多形式的、多角度的传播,甚至是媒体的“反复刺激”,能够提高舆论的强制性特点,发挥更大压力作用。这样,大众传媒通过增加“众人”的基数和增加舆论外在强制性增大舆论的压力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定的社会道德水平都离不开道德信息传播后个人的道德表现,离不开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一方面,大众传媒能通过向受众进行直接的道德信息传递,从而促进个人的道德修养、提高社会道德水平。道德本身内含着一定的道德理念、价值信仰等理论部分,这些理论部分都是以一种合逻辑的表述组成的,所以对个人来讲,这些理论的表述就是信息的集合,即道德背后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只有当个人掌握了道德信息,个人才可能知道社会的道德要求,才会知道在特定的情境下应采取何种合适的行为表现,这样才可能增加社会中良好的道德表现,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能够通过影响社会舆论从而影响到道德。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的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作用方式来看,良好道德表现的实现是依赖于个人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社会舆论的作用的。而社会舆论是能够影响到个人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的,因此,对于道德来说,社会舆论对于良好的道德表现的影响力更大。良好的社会舆论是良好的道德表现的保障,没有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的发挥,就不一定有个人的良好道德表现,也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平。

当前,我国大众传媒正处于市场化的角色转变当中,其对当代道德的建设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方面,市场化的竞争可能降低传媒信息内容的精神层次,减少信息中道德内容的含量。由于生存的需要,媒体之间必然存在着市场竞争,各个媒体都必须重视视听率、点击率、发行量等市场竞争标识,必须吸引受众的关注。这样,在吸引受众的媒体操作中有可能降低信息内容的精神层次性。当代传媒中并不排除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经济利益而散布一些低俗或者哗众取宠的信息内容。而这些信息内容的盛行,将缩减传媒中有关道德信息、内容的宣传与报道,降低了传媒对大众的道德信息灌输作用。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对经济创收者角色的重视也可能影响到促进良好道德表现的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当大众传媒由于经济利益的需要而减少有关道德相关内容的宣传与报道、对公众的有关评论不进行汇总或评论时,客观上就减少了社会对道德的关注度,降低了促进良好表现的道德舆论的形成或力度,降低了舆论对道德行为的监督作用。同时,当代媒体主要是以内带广告的形式来进行经济创收的,现实中有些媒体因为过于关注自身的经济收益而忽视了广告的真实性,在宣传中将自身与一些失实或夸大功效的广告联系起来,这样降低了媒体的信度,从而也影响了大众对媒体的认同性,也降低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最终也影响了个人的道德表现和社会的道德水平。

如果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完善大众传媒建设以促进道德水平提高,其关键在于促进传媒发展中角色的顺利转换。即由单一型的舆论引导角色向舆论引导与经济创收相结合的双重角色的顺利转换,并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尽量减少转换对道德建设的冲击。

●加强宣传教育,促进从业人员对传媒角色的科学认知。中国的传媒产业化、市场化,只是传媒在具体运行方式上的一种改变,中国的传媒更具有公共性。我国当代传媒(即使是非常商业化的传媒),也必须注重社会功能。进一步讲,当代我国传媒在角色转化中,应当注重舆论引导与利益创造双重角色的综合。

●适应双重角色要求,改变道德宣传方式。这一时期的道德宣传,除了保持原有的一些方式外(如直接的要求提出、人物和事例的褒扬与批判),还可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宣传方式进行(如通过明星的公益广告、彰显一定道德精神的电影和电视等),使大众在借助传媒进行娱乐放松之时受到潜移默化的间接的道德教育。

●发挥党报和国家电台等传媒的作用,引导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党报(如《人民日报》)和国家电台等传媒能从国家获得一定的财政补贴,应偏重于传统的舆论引导者的身份,也更能发挥道德信息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党报和国家级电台包含较大的社会覆盖面,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都为党报和国家级电台等传媒引导一定的社会道德文化,形成社会主流的道德舆论氛围,最终为保障良好的道德表现、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提供了可能。

●完善媒体运行机制建设,增强媒体的权威性,提高人们对传媒所宣传的道德内容的认同。主要措施有:完善内部信息审查制度,避免传播中虚假或过度夸张信息(广告)的出现;完善问责机制,增大大众对传媒的信任;加强媒体准入管理和运行的宏观监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