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收入水平来表示。一国经济社会的总需求由其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在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household sector)、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活动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家户购买的电冰箱、企业购买的卡车、政府购买的办公设备等。西方学者认为,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人们的收入、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外,还包括诸如税收、政府购买或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
一、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有多高水平的收入。总需求函数一般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有关。换句话说,总需求函数可以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中得到。以两部门经济为例,此时,IS曲线的方程为
LM曲线的方程为
在上面两个方程中,如果把y和r当作未知数,而把其他变量,特别是P当作参数来对这两个方程联立求解,则所求得的y的解式一般包含这一变量。该解式表示了不同价格(P)与不同的总需求量(y)之间的函数的关系,即总需求函数。今用一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假设在式(7-1)和式(7-2)中:
将上述表达式代入式(7-1)和式(7-2),经整理有:
求出y的解式,得:
即为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的几何图形表示称为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也可以从IS-LM图形中求取。
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是一个常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时,IS曲线和LM曲线的变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如图7-1所示。
图7-1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图7-1分(a)、(b)两个部分。(a)图为IS-LM图,(b)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依次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b)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E2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2和r2。对应于(a)图中的点E2,我们又可在(b)图中找到D2。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个特定的y和r。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b)图中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便是总需求曲线AD。
应指出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化,对IS曲线的位置没有影响。这是因为,决定IS曲线的变量被假定为实际量,而不是货币数量变动的名义量。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我们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当价格水平变动时,考察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如何作出反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这种反向关系。价格水平的提高使货币需求提高(即家户由于价格上涨而需要比原来持有更多的货币余额),但由于货币量保持不变,于是货币市场出现了非均衡,结果是利率提高。伴随着较高的利率,投资支出下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相反,较低的价格水平使货币需求下降,进而导致利率下降,较低的利率刺激了投资,从而导致产量的提高。
根据前面章节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讨论,还可以讨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其一般性结论为,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此处,仅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加以说明。
在图7-2(a)中,IS曲线和LM曲线对应于一定的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P0。均衡点为E,在(b)图的AD曲线中有与之对应的E点。现在增加政府支出,其结果是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1。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新的均衡点为E1,此时,利率提高,收入增加。在(b)图中,也画出对应的E1点,E1是新的总需求曲线AD1上的一点,AD1曲线反映了增加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影响。可见,在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总需求的增加。
图7-2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