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利息与利息率
一、利息与利息率的概念
一般认为,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向这部分资金的使用者索取的报酬。
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物,是调节经济生活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是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利息来源于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产品价值,它体现了国民收入在社会主义经济内部的分配关系,反映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其相应本金的比值。利息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它对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运行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利率的分类
1.按利率是否考虑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划分
按利率是否考虑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可将其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实际利率是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在经济活动中,区分并认真计算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对每一个经济部门都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纸币代表的价值量随纸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当流通中纸币数量超过市场上的货币需要量时,单位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必然下降,这也使得在借贷过程中,债权人不仅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法偿还本金的信用风险,还要承担因通货膨胀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的风险。将利率划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以使债权人有效规避后一种风险,保证信用活动正常运行。
与名义利率相比,实际利率能够更好地反映资金借贷活动的动力,能更准确地说明金融市场上货币周转流通的情况,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用公式表示为: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的计算结果通常会出现三种情况: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一般而言,只有正利率才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
2.按利率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划分
按利率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可将其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利率在整个借贷期内固定不变,不随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化的利率。固定利率在借贷期间不发生变化,因而它的主要优点是容易计算借款成本,简便易行,比较适宜于短期借款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
浮动利率又称可变利率,是指利率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定期调整的利率。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因而借款人在计算借款成本时比较复杂,利息负担既可能减轻,也可能加重。但借贷双方可以共同承担利率变化的风险,这种利率比较适宜于中长期贷款。我国目前各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利率就是浮动利率。
3.按利率是否随市场规律自由变动划分
按利率是否随市场规律自由变动,可将其分为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和官定利率。
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一般来说,当资金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利率会下降;当资金供给小于需求时,市场利率会上升。当资金运用的收益较高而运用资金的风险也较小时,市场利率也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
公定利率是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确定的利率。这种利率对其会员银行有一定影响。
官定利率是政府货币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确定发布的、各级金融机构都必须执行的各种利率。商品经济条件下,利率对资金活动的规模、趋势、效益等影响极大,甚至直接影响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成为一种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例如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就是典型的官定利率。官定利率和公定利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
市场利率必然会受到官定利率的影响,但是市场利率的变动主要还是取决于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致使市场利率和官定利率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二者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同时,中央银行在确定官定利率时,总是以市场利率作为重要依据。
4.按利率是否具有优惠性质划分
按利率是否具有优惠性质,可将其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一般利率是指金融机构按一般标准发放贷款或吸收存款所执行的利率;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经济部门、行业或产品制定的较低的利率,目的在于促进它们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5.按计算利息的时间长短划分
按计算利息的时间长短,利率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年利率一般按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日利率则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在实际工作中,利率需要相互换算,即年、月、日利率可互相换算,换算方法为:
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
6.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划分
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利率可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短期利率是指融资时间在1年以内的利率。长期利率是融资时间在1年以上的利率。一般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这是因为融资期限越长,则市场变化越大,风险也越大。
表7.1所示为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存款利率表。
表7.1 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存款利率表
续表
三、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
(一)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
平均利润率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水平,是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这是因为,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借款人借入货币资金投入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更高的利润,因而他只能将借入的货币投入生产,将所取得的利润的一部分以利息形式付给贷款人,作为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如果支付的利润高于平均利润,借款人就会因无利可图而不愿意借款,所以利率只能低于平均利润率。同时,贷款人贷款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获取一定的收益,因此,利率不可能等于零,即货币资金的所有者不会无偿让渡货币资金的使用权。由此可见,利率只能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
(二)影响利率的因素
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是运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关键环节。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零到平均利润率是利率波动的经济区间,在这个区间里,利率的波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分析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1.货币资金供求状况对利率的影响
借贷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普通商品一样,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其价格一样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借贷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跌,借款人只需支付较低的利息;反之,则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所以,资金供求状况是影响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某一时期利率的高低。
2.通货膨胀对利率的影响
在现代纸币流通的条件下,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通货膨胀意味着纸币贬值,从而其购买力降低。一方面,在借贷活动中,货币资金的所有者贷出货币时一般都会考虑将来收回贷款时,借贷的本金是否会因为通货膨胀而贬值。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情况下,贷款者往往考虑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纸币贬值的损失。所以,在确定利率水平时必须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常常将利率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的经济手段。政府通过调高或降低利率,影响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达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目的。
3.国家经济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自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问世以来,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政府干预经济最常用的手段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采用紧缩政策时,往往会提高再贴现率或其他由中央银行所控制的基准利率;而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则会降低再贴现率或其他由中央银行所控制的基准利率。因此,利率成为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货币政策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制定的利率影响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状况和经济发展速度。
4.国际市场利率对国内利率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金在国家间的流动。国际市场利率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就是通过资金在国家间的流动来实现的。在放松外汇管制、资金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市场利率时,会引起货币资本流入国内;反之,则会引起货币资本外流。资本的流动首先影响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进而影响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一国的对外贸易。所以,一国政府在制定和调整本国利率时,不能不考虑国际市场利率的影响。
此外,影响利率的因素还有银行经营成本、利率管理体制、传统习惯、法律规定、国际协定,等等。总之,影响利率的因素很多,而且通常情况下都是多种因素交错在一起,综合影响利率的变化。
四、利息的计算
(一)单利计息
单利计息,就是不管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单利计息不是分期支付利息,而是到期后一次性支付利息。我国银行均是按这种方法支付利息。这里以本金为1000元,年利率为10%,期限为3年的定期存款为例,说明单利计息的计算方法。用这种方法计算,1年后的利息为:
1000×10%元=100元
第二年仍以1000元本金为基数,乘以利率10%,得第二年的利息为:
1000×10%元=100元
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可得第三年的利息为100元。3年一共得到的利息总和为:
100元+100元+100元=300元
由上可以得出结论:假设本金为P元,在利率为i时,经过n年后,本利和F为:
F=P×(1+i×n)
(二)复利计息
复利计息,就是把利息也算做本金重复计算利息,即所谓的“利滚利”。如果用复利计息方法计算上述存款的利息,则
第一年利息为:
1000×10%元=100元
第二年的利息为:
(1000+100)×10%元=110元
其中,单利息为100元,复利息为10元(即利息的利息)。第三年的利息为:
(1000+100+110)×10%元=121元
其中,单利息为100元,复利息为2l元。3年利息总和为:
100元+110元+121元=331元
用复利计息的方法计算利息的结果比用单利计息的方法计算的结果多31元,这31元是前两年的利息产生的利息。
由上可以得出结论:假设本金为P元,在利率为i时,经过n年后,本利和F为:
F=P×(1+i)n
【知识拓展】
西方大型银行涉嫌操纵关键利率
据新华社电,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正调查大型银行是否借助操纵一项国际关键利率牟利。这项利率是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全世界有总额350万亿美元的金融产品参照这一利率)。
美国司法部上周告知一名联邦法官,司法部正就涉嫌操纵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行为展开刑事调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瑞士、英国、加拿大等国同样介入调查。
执法人员在过去18个月间对一些银行实施监控,以调查交易员是否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信贷危机发酵期间,借助在英国伦敦的电子报价过程,提交人为的偏低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报价,掩盖银行日益加剧的金融困境。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罗莎·阿夫兰特斯·梅茨说,即使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微弱变动都能引发资源重新配置,因为它的应用那样广泛。英国《金融时报》11日报道,如果调查证实大型银行果真操纵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关键利率,这些银行将陷入巨额赔偿和集体诉讼等司法和监管漩涡。欧洲联盟委员会负责竞争事务的委员华金·阿尔穆尼亚说:“任何确凿的利率操纵行为都意味着欧洲经济需支付非常可观的成本。”
就在相关调查已展开的消息传出的同时,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主办方——英国银行家协会上周承认,这一利率的定价机制需要改善。英国银行家协会首席执行官安杰拉·奈特说:“我们以恰当地持续、不断完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己任。”
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定价过程几乎26年没变,而这一利率是用以观察全球金融体系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涨,意味着银行间趋向于乐意互相放贷。与此同时,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担任住房抵押贷款和金融产品日常交易的基础利率。例如,美国执行浮动利率的住房抵押贷款,其利率就与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挂钩。
鉴于这一利率基于银行自身提交的利率估值,而非真实贷款数据,长期以来遭到诟病。批评者认为,银行具有低报这一利率估值,掩盖银行体系不健康的动机。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网,2012年3月12日。
五、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上采用的是渐进模式,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外币贷款实行市场利率;大额存款利率由银行与客户协商确定,不对外公布;小额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确定报中央银行审批公布。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具体进程如下。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
1999年10月,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3月,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以调整后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为例,城乡信用社可以在5.02%~12.83%的范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2005年,一是3月17日将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到0.99%,同时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促进商业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性管理水平。二是协调本外币利率关系,减轻人民币结汇压力。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五次上调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其中,1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上限累计提高2.125个百分点至3%;1年期港币存款利率上限累计提高1.8125个百分点至2.625%。三是修改和完善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规则,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结息规则,为商业银行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和业务创新、改善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一是启动了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于2006年10—12月试运行,从2007年1月4日起正式运行,尝试为金融市场提供1年以内产品的定价基准。二是2006年8月19日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由法定贷款利率的0.9倍扩大到0.85倍,扩大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定价空间。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正式上线。《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实施准则》开始实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市场代表性不断提高,以其为基准的市场交易不断扩大,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在货币市场的基准地位初步确立。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年6月,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
(1)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在放开利率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严格而有效地监督银行,评审银行风险,这对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体系成功发挥作用非常重要。
(2)稳定的宏观经济。大多数学者认为,利率管制放开后,宏观经济环境是引起利率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对利率的影响是通过银行和企业进行的。宏观经济稳定,有助于银行和企业间维持稳定的关系,而它们之间稳定的关系又有利于保持市场利率的平稳,降低利率的波动幅度,这显然可为利率市场化创造重要条件。
(3)完善的微观基础。此处的微观基础是指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利率作用的传导得以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反应灵敏,并能迅速做出调整,这就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4)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引导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一旦这一过程完成,利率市场化也就彻底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所要求的金融市场应具有如下要素: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融资工具体系,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充足而富有竞争意识的金融市场主体;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特色的监管体制。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但是与这些要求还有一段差距。
3.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
(1)有可能导致利率水平的大幅度升高。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短缺是普遍的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毫不例外地也存在资本严重短缺的问题。当利率放开后,可能导致利率的大幅度上涨,从而隐含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筹资成本大幅度增加,导致投资规模锐减;二是吸引外资大量流入,诱发通货膨胀,从而可能造成宏观经济运行的极不稳定。
(2)企业高利率借款蕴藏着债务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就可能冒着高风险发放贷款,借以牟取高额收益。而当一部分企业利用银行这一心理,怀着不还贷的想法获得贷款后,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3)信贷资金可能分流到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高回报将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分流。当信贷资金分流到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后,必然会引起其价格的迅速攀升,从而诱发“泡沫经济”,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先例所充分证明了。
(4)金融业竞争更趋激烈。利率市场化后必然会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使金融业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很可能产生高利率,而“谁先下调资金价格谁先吃亏”,这样势必会引起中小金融机构从市场退出,从而增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风险,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健康发展。
(5)社会公众获得更大的收益空间。对利率这一借贷资本的价格,尽管一般民众倍感陌生,但无论如何,利率市场化后,得益于灵活的资金价格,不管利率是升还是降,都会或直接或间接地给社会公众带来好处。这不仅表现为社会公众对金融产品的选择空间变大了,而且还可以与银行“讨价还价”了。
(6)诱发新的金融腐败行为。商业银行既是利率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人情贷款”的出现。
【本章小结】
1.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现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我国人民币制度是特殊的货币制度,在我国内地、香港、澳门分别流通自己的法定货币,在发行银行、发行准备、面值等方面存在不同。
3.信用是借贷行为的总称,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前提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是从属于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现代信用形式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等。信用工具是指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证明债务人的义务和债权人的权利的证书或凭证。票据主要有汇票、本票和支票。
4.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凭借贷出货币而从借款人手中取得的报酬;利率是用百分比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用于反映利息水平的高低。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主要有平均利润率、货币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国家经济政策、国际市场利率等;利息的计算方法有单利计息和复利计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
【复习思考题】
一、判断题
1.纸币之所以作为流通手段,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 )
2.支付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
3.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根本标志。( )
4.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相互对立的,银行信用发展起来以后,逐步取代商业信用,使后者的规模日益缩小。( )
5.票据虽有本票、汇票、支票之分,但需要承兑的票据只有汇票一种。( )
二、简答题
1.货币的形式经历了哪些阶段?
2.货币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3.现代市场经济中有哪些主要的信用形式,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三、讨论题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商业银行面临怎样的环境,应做出哪些努力?
2.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金融监管带来了什么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