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综述
邹伟农 李 军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档案部门主动为城市留下记忆是大有可为的,这是2007年11月29日由《中国档案》杂志社和上海市档案局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办的“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形成的共识。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段东升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上海市档案局局长吴辰致词。《中国档案》杂志社总编辑赵秀贞主持论坛开幕式和研讨会。
这次论坛主题学术报告会特邀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作题为《城市,有多少记忆可以重来》的专题讲座。天津市档案局局长荣华等在论坛上作交流发言。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青岛、沈阳、杭州、武汉、广州、福州、威海、南通、苏州、柳州等14个城市档案局(馆)负责人、档案学者和上海市部分档案工作者80多人参加了论坛活动。
段东升指出,“档案与城市记忆”是一个富有创意的论题,也是一个有着一定实践基础的论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档案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城市记忆工程”,对反映本城市历史发展的档案进行了全方位的主动征集、记录、整理和开发利用。档案工作者在丰富馆藏档案、保全城市记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中国档案杂志社与上海市档案局联合举办论坛,是档案学术研究的一个好形式。可以综合发挥行业媒体宣传和档案局(馆)专业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扩大研讨会的宣传和影响,值得提倡。
段东升认为,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待档案,为我们分析、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特别是在档案的社会宣传、档案资料征集保护方面尤其如此。用“记忆”诠释档案起码有三个现实意义:一是可以增强公众保护档案的自觉意识,且更容易拉近档案与公众的联系;二是可以增强社会和公众对保全档案文献遗产的责任感;三是有助于档案部门拓宽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视野。举办“档案和城市记忆”论坛,对当前城市档案馆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档案部门可以本着这个思路,通过此次交流,进一步推动各地“城市记忆工程”全面、深入地开展,为保全城市记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公众物质、文化需求作出新的贡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城市的档案部门开展了以抢救记录和完整保存城市发展历史为目的的“城市记忆工程”。此次论坛收到13篇交流材料,与会代表交流了各地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经验:北京从举办胡同展入手梳理城市记忆;天津、威海等到国外收集租界档案填补历史空白;上海以百年名企、名校、名人为重点,依托展览、“东方讲坛”、档案文化产品等,建设“城市记忆开发工程”;青岛着眼未来为当前城市面貌全面留影并向记录城市社会生活的“深度记忆”发展;沈阳、大连、苏州、南通、福州、柳州等市档案部门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城市记忆工程”。论坛还对城市记忆的概念、档案与城市记忆的关系、档案界在构建城市记忆中的作用、“城市记忆工程”中档案部门与社会互动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