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是其披露的基础

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是其披露的基础

时间:2023-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是其披露的基础,只有使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体系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才能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披露。

第3章 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问题,首先需要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会计程序包括确认、计量和披露,确认和计量是披露的基础,本章就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基本问题确认和计量进行了深入探讨。

3.1 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披露

3.1.1 传统的会计程序

传统的会计程序包括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主要过程如图3-1所示。1984年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指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记入或列入某一主体财务报表的过程”。这是FASB对确认的全面描述。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第99段指出,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内确认和列示财务报表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披露,是指把确认和计量的会计信息,通过相关的形式表现出来,披露包括财务报表内的项目和财务报表附注中的解释或说明。

图3-1 传统财务会计的加工与处理过程

传统的会计程序,首先,从交易和事项发生开始根据可稽核其可靠性的经济数据,按照确认的基本标准,通过初始确认结合初始计量按照科学的复式簿记要求,用会计特有的方式做成简单而易懂的会计分录,把该交易或事项正式地加以整理,并在账户分别归集汇总;其次,再根据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考虑财务报表的特点,主要根据记录的数据和信息,按报表的项目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再确认,获得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用的财务信息;最后,把这些有用的财务信息,按照相应的形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等)披露出来,提供给相关的信息使用者。这就是传统财务会计加工与处理的全过程。把这个过程简化表述,如图3-2所示。

图3-2 会计数据转换为财务披露信息的全过程

通过以上程序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的披露只是会计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的结果,所以,会计信息的披露离不开确认和计量,同样,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披露,也离不开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3.1.2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冲击

在确认方面,传统财务会计主要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活动或准交易活动进行确认,对未来发生的财务活动反映不足。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签订与交易发生之间是跨期进行的,即在合约签订后的未来期间才发生交易,这与传统会计中“过去发生”的原则不符,因而其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很好地确认为传统的资产或负债。然而,如果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会计报表体系进行充分的披露,需要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要素确认问题进行完善。

在计量方面,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合约可视为虚拟资产,其公允价值不断变化,损益的产生并不需要发生生产经营活动,使得损益实现不再成为其盈利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事项。另外,合约从签约到最终履约,需要经过一段时期,其持有期内任何公允价值的变动都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交易来加以证实。如要客观、公允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必须及时反映其公允价值变动信息。传统的会计计量,主要体现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历史成本计量,而历史成本计量,在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特征方面很不完善,所以,如果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会计体系进行充分的披露,必须摆脱历史成本计量的桎梏,逐步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3.1.3 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是其披露的基础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确认和计量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样,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的会计披露体系也产生了严重影响。本书重点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但是,正如以上分析,会计的披露是确认和计量结果的一个表述。所以,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问题,必须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只有使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要素上进行确认,才能使衍生金融工具真正进入会计体系进行核算和披露,只有使衍生金融工具得到可靠的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才能在会计体系内进行定量的披露,确认、计量与披露的流程如图3-3所示。所以,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是其披露的基础,只有使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体系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才能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披露。

图3-3 确认、计量与披露流程

3.2 传统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防范风险的基本工具,本身却孕育着极高的风险,自诞生以来便备受会计界人士的关注,加之企业所操作的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很好地在财务报告里充分披露,更增加了衍生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很好地在财务报告里充分披露,首先是它们难以满足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一般而言,凡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都属于会计确认的范围,但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会计属性的经济信息应该都可以具体化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

资产或负债是与衍生金融工具直接相关的会计要素。按照IASC的定义,资产是作为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并且可以期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资源。负债是指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一种当前的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预期会导致体现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流出。可见传统会计资产或负债的定义有三个要点:一是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二是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三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待执行合约,其所涉及的交易在未来某一时间发生,因此在合约签订时,无法满足“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这一条件。

阻碍衍生金融工具进入会计报表体系的另一难点是“该项目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但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是以合约形式存在,是人们对汇率、利率等标的价格发展变化所作的主观预测,标的价格的未来变化、签约双方的信用状况等不确定情况使得衍生金融工具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传统会计原则下无法可靠地计量。

为了保护报表使用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会计报表体系。本书在前人研究及现行准则相关阐述的基础上,对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3.2.1 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新的会计要素

衍生金融工具既然不能满足现有会计要素的定义,有的学者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这样一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要素就具有双重的性质,即衍生金融工具分为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在会计处理上,衍生金融资产计入相应账户的借方,衍生金融负债计入相应账户的贷方;衍生金融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增减变动则计入收入或费用。这样一来,会计恒等式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即:

资产+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负债+衍生金融工具负债+所有者权益

式中的资产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资产,负债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负债,衍生金融资产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产生的未来取得一定经济利益的权利,衍生金融负债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产生的未来支付一定经济利益的责任。

2006年,我国新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内容和相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内容基本一致。新准则提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概念,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纳入报表内进行确认和计量,这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新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仍然强调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这样,衍生金融工具还是不能被包含在传统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内涵中。可见国际会计准则及我国新准则中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是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新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的。

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新的会计要素纳入财务报告体系,暂时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进入会计报表体系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实践的变化。我们知道,一种理论应当具有广泛性,它不仅应当能指导当前的实践,而且还能指导未来的实践,否则理论的指导作用就会被削弱。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的一部分,也应该能够适用于未来不断变化的业务。这种靠增加新要素的方法指导性不是很强,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特征的新事物会不断地出现,甚至对会计体系会造成更剧烈的冲击,这就需要不断增加会计要素,例如,核算人力资源时需要加入人力资源要素,核算环境资源时需要加入环境资源要素等,从而使得会计要素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理论的指导作用。

3.2.2 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

增加传统会计要素的内容虽不利于会计理论的指导作用,但扩充现有会计要素的外延呢?扩充现有会计要素的外延,使之能容纳衍生金融工具。这种扩充可以增加定义的条件,使衍生金融工具能够满足其中之一。例如葛家澍教授曾建议对资产的定义修改如下:

资产是可能的未来利益,它是通过下列条件之一由特定主体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1)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产权交易);

(2)由于签订了不可更改的合约,其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

(3)由于其市场价值(有公开标价或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评估)长期高于账面价值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基本上的改变,在已取得或控制的未来经济利益上的增值部分;

(4)由于环境和自然原因,在可靠计量并极可能实现的前提下,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值部分。

其他会计要素如负债及收入也做相应的修改。

葛家澍教授的建议实质上是将资产的条件扩充为四个,满足其中任何一个即可确认,这些条件包括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资产,还包括合约产生的资产和重估增值。衍生金融工具即满足条件(2),从而能够确认。

这种思路很好地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问题,但认为这种靠扩大定义外延的方法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不全面。增加的这四个条件虽然对传统资产的定义进行了一定的扩充,但却不能涵盖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如环境资产,人力资源资产等,都是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是一项资产,但它们也许不能满足上述四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2)缺乏稳定性。因为新事物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出现,它们所具有的特性必定是以前资产所不具备的,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其结果必定是在现有定义中增加其他条件,从而使得会计要素的定义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3.2.3 扩充会计要素定义的内涵

前两种重新定义会计要素的方法既然存在不足,很多学者想到扩充会计要素的内涵。扩充会计要素定义的内涵,使之能够容纳衍生金融工具,现在的问题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未来性,在合约签订时交易并未发生,而传统会计强调“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传统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之所以强调“已经发生”,是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因为交易尚未发生就确认资产和收益,其中的不确定性很大,会出现高估收益的可能,这是谨慎性原则所避免的。但如果这一经济事项实质上已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与之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那么这种不确定性就相对较小,高估收益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少,如融资租赁情况就确认为相关资产,因而,强调“已经发生”已不再是确认会计要素的必要条件,即会计要素的定义中不一定必须强调“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

如果不强调“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传统会计要素的内涵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扩充,扩充后的资产定义应当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且与之相关的主要风险已经转移到企业”;负债的定义扩充为“负债是企业负担的一种当前的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预期会导致体现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流出”。扩充后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具有以下优点:

(1)解除了“已经发生”这一桎梏,从而囊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不同时态的资产和负债。它与传统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并不冲突,而是一种相容的关系,传统会计下确认的资产和负债都囊括在新的资产和负债之中,因此,新定义继承了传统会计要素的合理性。

(2)扩充后的定义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衍生金融工具入账确认的“瓶颈”问题,而且对于知识产权、自创商誉、人力资源、环境及社会责任等一系列涉及未来不确定性问题的确认,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新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体现了两点:一是强调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二是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衍生金融工具完全具备这些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1)衍生金融工具蕴涵着未来的经济利益。众所周知,衍生金融工具是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正是由于它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而且还可能会产生几十倍于成本的利益,人们才去购买。当然,与其他有形资产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是无形的,其价值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其未来经济利益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使未来收益变为损失,但并不改变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收益性。对一个企业来说,衍生金融工具具体表现为一项金融资产或一项金融负债。

(2)衍生金融工具能为企业拥有或控制。这种拥有或控制体现在:第一,衍生金融工具合约具有不可撤销性。《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经济合同时,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对方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应继续履行。”因此法律保障了合约的不可撤销性,这种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企业拥有或控制未来的经济利益变得非常明确。第二,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从法学角度上讲,衍生金融工具合约一经签订,与合约有关的风险已经客观存在,并在实质上已经转移到企业,只是最终数量未确定而已。所以,衍生金融工具从合约签订以后,就已经被企业拥有或控制。

3.3 会计确认原则及程序的修正

传统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只是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资产负债表的第一步,传统的会计确认原则及程序,在新的会计要素定义下必然需要进行修正。

3.3.1 确认原则的修正

权责发生制是传统会计确认原则的基础,其实质是凡是归属于本期的收入或费用都记入本期,而不论其在何时收到或支付款项。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衍生金融工具就无法进行会计核算。因为首先合约签订时,没有发生任何收入和费用,合约所涉及的资产和负债属于未来某一时期,在合约签订时不应确认;其次由于合约涉及的交易尚未发生,在合约的持有期间,金融市场上合约价值的变动也不能作为当期的损益入账。因此,衍生金融工具在解决了会计要素概念问题之后,又被权责发生制挡在会计体系之外。

实际上当前会计实务中不满足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情况并非没有,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就未采用这一标准确认,而是按照风险与报酬实质转移为确认标准。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权责发生制,可以看出,它实质上是以风险与报酬的转移为标准的。权利意味着与项目相关的主要报酬已归企业所有,责任意味着与项目相关的主要风险已由企业承担。因此,权责发生制完全可以用风险报酬分析法来替代。在这里,风险报酬分析法指的是在与项目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实际发生转移的期间确认该项目。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编制和表述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中提出对可列入报表项目的确认标准为:

(1)与拟被确认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

(2)拟被确认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由于风险意味着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报酬意味着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可见现行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标准实质上也是风险与报酬的转移。

为了合理地判断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报酬的转移,我们必须明确衍生金融工具所涉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一般而言,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与报酬如表3-1所示。

表3-1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与报酬

在判断与特定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全部转移时,企业必须先对该项金融工具有关的各种利得或损失进行辨认并做出评估,而这种利得或损失一般是与交易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相联系的。

3.3.2 确认程序的修正

3.3.2.1 确认时点的修正

资产的拥有或控制总是与一定的时间相联系,按国际惯例,与资产有关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并取得了交易或事项已完成的凭证,则在实质上就拥有或控制了该资产。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其取得是以签约为标志。在签约时,它只能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于是问题出现了:是在合约签订之时还是在合约实际执行或生效之时确认衍生金融工具?

从所有权角度来看,合约一经签订,与合约有关的风险已经客观存在,并在实质上已经转移到企业,只是最终数额没有确定而已。衍生金融工具标的物价格变化频繁,而合约到期时的价格只是一个最终结果。会计如果按照传统模式那样,所提供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信息就是一个已经发生的过去交易结果,与当前的决策没有任何相关性。

按照履行中合约理论,履行中合约应该在合约签订的时候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履行中的合约,也应该在合约签订时确认。这样一来,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时间必须为合约签订时,以便会计能够及时反映合约风险具体数量的形成。

3.3.2.2 初始确认

初始确认是将相关项目确认为报表要素的过程。IASC设立了如下的初始确认标准:①和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②企业所获得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者承担的债务余额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衍生金融工具可被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但不是说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能被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如果风险和报酬并没有实质性地转移或者不满足可计量性、可靠性或相关性,衍生金融工具就不满足确认的标准。

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中还必须注意:第一,“实质重于形式”。衍生金融工具的法律形式与其经济实质常常不一致,如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经常发生形式上的交错。第二,正确区分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同组成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经常含有多个组成部分,初始确认时,必须正确区分不同组成部分并予以正确的确认。

3.3.2.3 再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其价格波动剧烈,因此在初始确认时确定的价值并不能提供完全相关的信息,而是要在合约持有期间定期地对其进行再确认,重新计量其公允价值,从而使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信息更客观真实。FASB在会计确认的定义中讲到“对于一项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可见,再确认和终止确认都是会计确认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与其他项目的再确认一样,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应当定期进行。不同的是,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对它的再确认应当更频繁。

3.3.2.4 终止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就是将以前已作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确认的衍生金融工具从财务报表中消除。

IASC最早关于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标准反映在ED48中,它规定当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符合下列条件时,则必须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予以终止确认:

(1)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全部转移给了其他企业,且其所包含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

(2)合约的基本权利或义务已经得到履行、清偿、撤销或到期自行作废。

ED48关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是建立在与该资产和负债有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全部转出本企业的判断之上,即所谓的“风险与报酬分析法”。

风险与报酬分析法把金融工具及其附属的风险和报酬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涉及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况下,如果转移方保留了相关的一部分风险和报酬,则转移方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仍然要继续确认这项资产。采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可能导致那些已不为企业所控制的项目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继续确认为资产,这与资产的定义相矛盾。

为了克服风险与报酬分析法的缺陷,FASB在SFAS125(1996)中提出了将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标准建立在主体是否失去对金融资产的控制和对金融负债的解除的基础上。按照SFAS125的标准,在涉及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况下,应该把已经确认的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问题与因金融资产的转移合同所产生的新的金融工具的确认问题严格区分开来。转移方保留的风险和报酬可看做是新订转移合同的产物,因而可作为新的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这种思路和方法被称为“金融合成分析法”。

IAS39也正是在FASB提出的金融合成分析法的基础之上,建立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对于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IAS39认为“只有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合约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或该部分金融资产”。对于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IAS39指出“只有当金融负债(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废止时(即当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解除、取消或逾期时),企业才能将该项金融负债(或该金融负债的一部分)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

3.3.3 损益的确认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资产和负债本着“过去发生”的原则及历史成本计量,对已实现的损益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确认。如果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就必然引发如何确认利得和损失的问题。一方面,使用公允价值会引起更多的利得和损失的确认问题;另一方面,使用公允价值会使报告结果的波动性增大。因此,衍生金融工具对“过去发生”的会计确认原则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造成了强烈冲击,其损益确认原则也无法再遵循传统的会计模式。衍生金融工具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控制权的转移作为确认标准,交易在未来发生,其相关损益不应等至交易发生时再行确认,而必须与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和再确认相协调。

IASC提出了按照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进行相应处理的思路。企业为了套期保值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与为了投机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其损益确认的原则和方式应有区分。如果是为了投机而持有,一般将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而如果为了套期保值的目的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其相关损益则应按照套期保值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处理,而不一定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关于相关利得和损失是否进入会计报表的问题,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说明书》允许将某些损失和利得包含在利润中,而将另一些作为全面收益的其他部分来确认。

在套期会计处理方面,IASC和FASB的差异不大:如现金流量套期和国外实体净投资套期,其套期工具有效套期的未实现损益,须递延至未来期间确认,而相关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也许已经在当期按公允价值进行了再确认,因此这部分未实现损益就必须体现在报表体系中。对此,IASC39的解决方法是将其先作为权益的一个单独项目,待未来实现时再从权益中转出进行确认,SFAS133则将这部分未实现损益计入其他全面收益,待未来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的损益确认不仅突破了实现原则,而且还提出了区分交易目的进行不同会计处理的损益确认原则,将金融工具交易的损益与交易目的相联系,区分了套期保值交易和投机交易,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增强了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

3.4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一个难点,问题的关键在于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避险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发展结果可能是利得,也可能是损失。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应采用何种计量模式进行计量,如何计量,不仅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入账,而且也影响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

3.4.1 计量的基本问题

会计计量的概念有多种表述,会计学家井尻雄治认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问题”,并且指出,会计计量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而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IASC概念框架认为,“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确认和记录财务报表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

所以,会计计量就是要确定财务报表要素(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的金额,而金额又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因此,从概念上讲,计量一般涉及计量单位的确定和计量属性的选择。

3.4.1.1 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是指被计量对象按某一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以作为商品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由于货币具有双重特性,因此,计量单位至少存在两种选择,即名义货币单位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名义货币单位,指货币购买力随着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动不予调整的货币单位。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指货币购买力随着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动应予调整的货币单位。但是,在现行会计实务中,财务报表通常以名义货币单位为计量单位,在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才使用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3.4.1.2 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中至关重要的构成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种计量模式区别于另一种计量模式的标准就是计量属性。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即对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计量属性的不同选择会使相同的计量对象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额。

在计量单位的选择上,以名义货币单位为计量尺度,是目前的普遍趋势。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虚拟性,获利是通过对基础工具的买进或卖出实现,与货币的购买力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衍生金融工具仍选择以名义货币单位为计量尺度,计量属性的选择一直是困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问题。

3.4.1.3 现有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

现行会计中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

(1)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对于资产是指购置时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数额或为购置资产而付出的代价;对于负债指的是以债务为交换而收到的款项的金额或是在债务发生时,按照正常的经营状态预计为偿还负债所要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数额。

(2)重置成本。重置成本对于资产是指按照目前如要购置相同或类似资产将必须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数额,对于负债则是指按照目前要求清偿债务所需要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未经贴现的数额。

(3)现行市价。现行市价是指在正常情况下销售某项资产所能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二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并无区别,只是针对不同主体而言的。

(4)可实现净值。可实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发生的现金流出,又称预期脱手价格。

(5)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于资产是指在正常经营状态下预期这一项目可以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减去为取得这些流入量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的现值后的差额;对于负债则是指在正常经营状态下结算预期的未来净现金流出的现值。

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如图3-4所示。

图3-4 FASB财务会计概念下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上述计量属性反映了被计量对象的不同特征,这些不同的特征或方面主要表现为时间的序列、交易的特性、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可操作性等。传统会计中上述几种计量属性及下面提出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比较见表3-2。

表3-2 不同计量属性特征对比

续表

3.4.2 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局限性

(1)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一定的困难。传统财务会计中,历史成本是最基本的计量属性,而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自然无历史成本可循,可见对此类经济活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无法实现。另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像传统的金融交易那样在一个时点上即可完成,这种交易从合约签订到对冲,再到交割或换回原资产,都要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其间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不断变化,这种变动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传统财务报表中不能充分反映出来。

(2)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无助于会计信息的效用。从决策有用性来看,历史成本仅能提供过去的信息,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企业内部或外部相关者制定经营决策或投资决策必须以现时的信息为依据,这在传统资产的会计信息需求上已露出端倪。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就是着眼于未来经济业务的风险,其价格变动频繁,要求不断地被反映,历史成本不能向企业管理人员、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对决策的帮助不是很大。

(3)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其资料无从取得。历史成本反映的是过去的资产价值,但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签订合约时,并不需要付出代价,历史成本为零。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动大都不是在某一时点即可完成的交易,而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工具的价值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其效果都取决于价格的变动,若以历史成本计量,就无法提供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于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得以提出,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3.4.3 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优越性及方法

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公允价值概念框架的内容与比较如表3-3所示。

表3-3 公允价值概念框架的内容与比较

3.4.3.1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点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两方面。

(1)公允价值是交易双方交换资产或清偿债务的依据。由于“公平交易”一般是没有关联的各方在公平市场上所进行的交易,而且交易双方对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并自愿地进行交易,因此,作为这种公平交易的基础,公允价值一般可为市场上大多数交易者所接受。反之,如果双方的交易并非公平交易,或者如因交易者不了解市场而出现欺诈性交易,或一方利用其影响对另一方强迫性交易,那么这样的交易就不能体现公允价值。

(2)公允价值其性质较为抽象。通常,公允价值只是交换价格的基础,但不一定等于实际的交换价格,因此,不能将公允价值与交换价格画等号,有些项目由于没有交换价格需要估计,而估计所产生的价格显然是一种非交换价格。严格地说,非交换价格已经脱离了公允价值的定义,但是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观念予以确立时,这种估计无疑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允价值是难以“自我体现”的价值,它必须借助于某些“媒介”来表达和体现。这些媒介包括市场价值和经合理估计的价值等。

因此,公允价值与现行会计理论中的计量属性并不是一种平行或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交的关系。道理很简单,因为“历史成本”完全有可能就是该项资产在当时的公允价值。同样道理,公允价值也可以体现为现行五种计量属性中的任何一种。

3.4.3.2 公允价值的优点

公允价值的优点在于可以比传统的历史成本提供更相关、更易理解的信息。特别是当评价一个会计主体的流动性或偿债能力时,公允价值信息对使用者更具有相关性。

(1)有利于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正确决策。公允价值信息可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以便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公允价值是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所达成的共识,更能反映企业的业绩和相对地位。而相关决策者如果能定期得到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信息,就可以定期评估自己所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

(2)有利于会计信息内部相关者评价经营业绩。公允价值的信息可使内部信息使用者评价投资和筹资决策的效果。企业管理层定期得到公允价值的信息,可以迅速地对以前的决策进行反馈式分析,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许多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要求对风险进行不断的动态监督,只有公允价值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动态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3)有利于揭示受托资源的利用与保持状况。会计信息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有助于经济决策,而且还可以反映受托经管责任,这种受托经管责任将会计信息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公允价值的应用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更好地揭示受托资源的使用和保持情况,维护不同产权主体的利益。

3.4.3.3 公允价值的一般确定方法

目前常见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1)市场价格。衍生金融工具通常在货币市场或者资本市场上有较强的流动性。按照有效市场理论,在一个交易活跃、信息传递迅速、监管机制健全的市场上,市价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代表了在交易时买方可以获得的最低价格和卖方可以获得的最高价格。因此,衍生金融工具所标明的市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

对于在国际认可的交易所上市的金融工具或在场外交易市场有报价的金融工具,这些交易所或市场的报价便是它们的市价。当不能获得当前出价或开价时,如果交易日和报告日之间的经济情况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则最近交易价格也可作为当前的公允价值。

(2)估算价值。部分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缺乏活跃性,或者交易规模较小,此时的公开市价可能不能代表其公允价值。IAS39中第100条指出“在不能获得合理标价的情况下,为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可以采用估计技术来足够可靠地确定公允价值”。目前,金融市场中已发展成熟的技术包括折现现金流分析以及期权定价模型等方法。

在计价模型方面,常用的有B—S期权定价模型、Geske—Johnson期权定价模型、二叉树方法等,虽然这些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比较复杂,但借助一些计算机辅助手段,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快捷地计算出估算价值。

(3)参考价值。虽然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类别有四种,但为了满足使用者的特定需要,通常会对这些基本类别组合成非常复杂的复合工具。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可以对组合进行适当的拆分和类比,分别比照类似的基本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估价。但是对于较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通常需要寻求金融工程师的协助。

以上是公允价值的几种主要计量形式,图3-5表示了公允价值的一般确定流程。

3.4.4 衍生金融工具混合计量模式的选择

在财务会计的发展中,历史成本所面临的冲击由来已久,严格地说历史成本模式从来就没有纯粹过,譬如现行会计实务中对外汇业务的处理,历史成本不可能也不应该是财务会计唯一的计量属性。具体到衍生金融工具,应当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呢?

既然“纯”历史成本不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那么是不是应该用纯的公允价值计量呢?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公允价值的计量,依赖于市场的发展程度和计量技术的完善,也取决于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实际情况,所以,使用纯粹的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实现。

图3-5 公允价值的一般确定流程

那么我们如何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呢?鉴于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特征,我们可不可以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加入”公允价值,使用一种“混合”计量模式来解决问题呢?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并且得到许多学者的赞成,IASC和一些国家甚至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计量问题,现实中衍生金融工具也确实存在这种混合的计量模式,那么这种混合的计量模式将如何发展呢?本书认为衍生金融工具采用这种具有过渡性质的混合计量模式,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一直到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为止。

所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将是未来财务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的实现根本上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和计量技术的完善程度。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如果简单地模仿其他国家而不顾自身的市场环境,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产生更多的问题,因此,在对待公允价值会计上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3.4.5 衍生金融工具混合计量模式的过渡性

在目前生效的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会计准则中,如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和FAS133《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包括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都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虽然FASB和IASC都在努力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为什么全面使用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目标迟迟没能实现呢?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在传统会计原则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最主要的质量特征。通常,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当中,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强,相关性弱,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弱,相关性却强。很多学者都认为,历史成本更有利于反映受托责任,而公允价值更能体现决策有用性的要求。所以,在选择采用何种计量属性的时候,争论最多的也就是计量属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问题,准则制定者一直以来也在苦苦寻求两者之间的均衡点,现实中往往不能对这两点做到理想的兼顾。

公允价值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发端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金融界之间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争论。公允价值强调交易的公平性,并不建立在时态观的基础上,但它并不排斥历史成本,与历史成本是相对但不相反的概念。SFAC7指出:若无反证,历史成本也可以是(过去的)公允价值,除历史成本外,公允价值还可以是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就看哪一种计量方法更为“公允”。公允价值的概念实质上已经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从而成为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具有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特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其理论基础是模糊的,并导致了实际应用上的困惑。另外,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否可靠,还受到资本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计价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等外部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前,出于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考虑,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混合的计量模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2)利益集团之间的调和。通常时候,准则的制定往往体现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会计准则的制定除了有技术方面的要求以外,还必须考虑其经济后果。理论只不过是为行动提供一种“行为”正当的借口,行动背后的动机是利益。因此,公允价值的倡导者认为:以可靠性差为借口对公允价值进行责难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估计、假设和判断是会计固有的,可靠性不等于精确性,只要保证“合理的可靠”就可以了。另外,公允价值减少了管理人员人为操纵收益的机会,真实地反映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因此这种计量方法必然会受到某些阶层和集团的反对。事实上,公允价值法一直就遭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的极力反对,原因之一就是该方法可能导致所报告当期收益的巨大波动。所以说,在各方利益集团的干预之下,准则制定机构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混合的计量模式也是权宜之计。

(3)未来走向: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随着公允价值更广泛的应用,以及理论界对公允价值不断深入的研究,人们对其理论基础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而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模糊。谢诗芬教授认为,公允价值符合现代会计目标要求;符合会计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符合经济学的资产、收益概念和价值计量要求;符合会计确认的基础;符合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符合财务报表的本原逻辑关系。

在实践方面,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容易发现,越是新近的准则,采用公允价值的比例就越大。由于公允价值在一定情况下存在计量难点,并且当前还存在世界性的会计信息失真难题,公允价值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运用公允价值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达和有效运作,以及金融工具计量模型的日臻完善,会计界完全有能力解决公允价值会计这个难题。

总之,在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计价技术得到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在公允价值得到强势集团的有力支持下,它将成为衍生金融工具甚至是全部金融工具的唯一计量属性。

3.5 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用举例

本节以一个实例来阐述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应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现在还不是很成熟,品种也不是很多,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和认股权证等几种,本书以可转换公司债券为例来说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以公司债券为载体、允许持有人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价格转换为发债公司或其他公司股票的金融工具。它形式上是一种可以转换为公司股票的特殊债券,但实质是股票期权的变形。可转换公司债券使投资者既可获得到期收回债券本息的承诺,又可在公司股价攀升时转换为股票,获得股票价差收益,对发行者、投资者以及整个股票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3.5.1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确认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债券附加转股权的复合金融工具,其所附加的转股权相当于股票期权,可转换公司债券中附加的转股权可认定为“嵌入衍生工具”。IAS39指出“嵌入衍生工具是包括该衍生工具和主合约在内的混合(组合)金融工具的组成部分……嵌入衍生工具使得本由该合约要求的现金流量的一部分或全部,根据特定的利率、证券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或其他变量等进行修改。”根据此定义,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主合约是债务合约,属于金融工具,附加的转股权使得债务合约在持有期间要受到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因此,与主合约有关的嵌入转股权是一种变形的股票期权。

对于嵌入衍生工具,按照IAS39规定,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其应与主合约分开,作为衍生工具单独核算。这些条件是:①嵌入衍生工具的经济特征和风险与主合约的经济特征和风险没有密切关系;②与嵌入衍生工具条款相同的单独工具符合衍生工具的定义;③混合(组合)工具不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也不计入净利润(亏损)。针对这种类似的衍生工具,IAS39还指出,在“嵌在债务工具中的权益转换特征与主债务工具没有密切关系”的情况下,可视为嵌入衍生工具的经济特征和风险与主合同的经济特征和风险没有密切关系。显然,可转换公司债券中附加的转股权与债券本身没有密切联系,而是否履行转股权主要取决于该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趋势,因此,可转换公司债券满足上述条件,应将其所包含的债务工具和期权工具分别予以确认和计量。

当投资者购买可转换公司债券时,参考IAS39对金融资产按持有目的所作的分类可以发现,可转换公司债券中包含的债务工具,对债券的发行者来说形成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而其所包含的期权工具,对债券的持有者来说则形成“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因此,这些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都应确认在资产负债表内。根据IAS39中关于终止确认的标准,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中的期权工具,当投资者行使转股权,将其转换为公司的股票,或者逾期、放弃了转股权时,应当终止确认;而可转换公司债券中的债务工具,债券的发行者应在投资者转股、转让或到期时终止确认。

3.5.2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计量及简要验证

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我国发展较晚,可转换公司债券,尤其是没有上市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所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计量问题一直是个难题,下面主要分析一下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计量问题。

前文已经探讨过,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确定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市场价值、估算价值和参考价值。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的不是很多,深沪两市正在上市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才十多家,所以更多的是没有活跃市场,交易规模较小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这样一来,对可转换公司债券来说,估算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可转换公司债券价值的估计模型是在Black—Scholes模型的基础上,又考虑信用风险的计量模型,模型的主要构成如下:

根据暴露程度的不同,可转债的价值可分为权益部分和现金部分。实际操作时,对可转债的权益部分和现金部分分别进行补偿。首先,引入一个相关虚拟债券,这个债券对应于可转债的纯现金部分,称为现金债。设代表其价值,显然是可转债价格、对应股票价格和时间的函数。

可转债实际上是基准股票价格的衍生证券,可把现金债视为基准股价的一种衍生证券。在对以可转债为基础的风险组合进行补偿时,应把可转债的价值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补偿。代表可转债权益部分带来的价值,因为权益部分没有信用风险,这一部分价值应该按无风险利率补偿;对现金债进行补偿时要考虑信用风险。对此分别构造投资组合,按无套利定价原理可得到两个偏微分方程,推导过程如下:

假设股票价格过程(St)遵循下面的随机过程:

其中,μ为股价期望收益率;σ为股价波动率; dz为标准布朗运动。

因为无论是可转换债券本身还是现金债都可以看做是基准股票的衍生证券,因此V、U一定是股票价格S和到期时间T的函数,由ITO定理可知:

构造一个无风险证券投资组合,则其价值为:

经过短暂时间变化后投资组合的价值变化为:

将式(3-1)和式(3-2)代入式(3-5)得:

该证券组合的资本利得为ΔK,可转换债券带来的现金收入为-fΔt。

设ΔW为证券组合的持有人在短期Δt时间内的财富变化,可得:

化简式(3-8):

同理,通过构造风险组合的方法,可得到可转换债券现金部分价值U的定价方程,于是得到:

通过对定价方程的求解,我们可以得到可转换债券的模型定价。

在模型验证方面(具体情况见本书作者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本书选择2004年10月份到2005年4月份雅戈可转换债券的周平均收盘价,用Matlab模型对数据进行模拟求解,并对模型定价、转债市价、转换价值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该模型的模拟定价具有下列的特点:

图3-6 模型定价、转债市价、转换价值比较

(1)可转换债券的理论定价要高于实际市场价格。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误差,分析原因这是由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属于无效或弱有效性市场,股票价格并不能完全包含历史股价信息,同时市场上的信息完全不能自由流通,这使得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格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出其内涵价值。

(2)从可转债的定价趋势线可预测其市场价格的变化。虽然实际市场价格略低于理论定价,但是比较理论定价的变化趋势和市场价格变化图,两者之间具有极大的同向性,可转换债券的理论定价的升降能准确地反映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格升降,这为模型在实际投资决策中的模拟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3)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格略高于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值。可转换债券的二级市场价格不仅受股票的价格、股票的波动率、债券的利率以及股票与债券的相关系数等因素影响,而且受投资者的偏好心理预期的主观因素影响。如市场价格比转换价值要低,势必带来的是大量投资者的可转换债券的转股的进行,可转换债券的转股具有摊薄效应,股票价格将会下降,直到市场价格不低于转换价值,市场迅速的调整归于平衡。

(4)转换价值在某几个短暂时点高于理论定价和市场价格。分析原因,可转换模型定价所需的一个主要参数是标的股票预期的收益波动率,而根据国内股票发展的状况,目前对股票收益波动率的估计很容易过高。对未来股票价格波动率的估计,最主要的根据是股票的历史价格,其主要表现之一是股价在短时间内暴涨或暴跌,这会给出大多数股票价格较高的股价波动率估计,这也是造成转换价值在几个短暂时点高于理论定价和市场价格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模型模拟的可转债价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其实际价格。所以,在计量一项金融资产时,如果选择较好的计量模型,是能反映其公允价值的。

3.6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对与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有密切关系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阐述了传统会计程序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确认和计量的冲击,指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是其披露的基础。基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障碍,指出了从内涵上对传统会计要素进行扩充的可取性,扩充后的定义解除了“已经发生”这一桎梏,从而囊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不同时态的资产和负债,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和负债的确认问题。其次,计量方面,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分析,探讨了衍生金融工具实现公允价值的计量,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衍生金融工具将以混合计量模式计量。最后以可转换公司债券为例,对其确认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计量模型进行了分析和简要验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