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
一、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复式记账原理编制的,其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是相等的,但这种平衡只是账面的、会计意义上的平衡,并不具有经济学意义,而实际中,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每个账户的借方额和贷方额并不完全相等。因此,在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时,经济学家更注重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某个账户或科目的交易所形成的这种局部差额,或者某几个科目的交易加总在一起形成的局部差额。通常我们把国际收支项目分为自主性交易项目和调整交易项目。自主性交易项目又称事前交易项目,是企业和个人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动机进行的国际交易,与国际收支调整无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属于自主性交易项目[1]。调整交易项目又称补偿项目或事后交易项目,是指以调整国际收支为目的的交易项目。国际收支中的官方储备项目是主要的调整项目,当一国自主性交易产生的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时,为平衡供求,一国金融当局就需要动用本国的黄金、外汇储备,或通过外国中央银行、国际金融机构融资以弥补自发性交易带来的收支差额。此外,错误和遗漏也是调整项目,它可以使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账面上达到平衡。
由此可见,国际收支的账面平衡是通过调整项目来实现的,真正能反映国际收支状况的是自发项目,因此,自发性交易差额是否为零,是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标准。通常意义上讲的国际收支平衡实际上指的就是自发项目收支的平衡。反之,如果自发项目的贷方金额大于借方金额,称为国际收支盈余;自发项目的贷方金额小于借方金额,称为国际收支赤字。但就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每一个具体项目而言,借方和贷方经常是不相等的,双方进行冲销后,会产生一定的差额,较常使用的国际收支差额指标包括如下几种:
1.经常账户差额
包括货物、劳务、收入和所有经常转移交易的差额,反映了实际资源在国与国之间的转让净额。它把一般认为只要发生就不可能撤销的交易(金融债权或负债甚至在短期内都经常被撤销)全部包括了进去,因而用经常账户差额衡量或预测经济发展和政策变化的效果,比用任何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差额来衡量更为可行,所以,国际收支的目标常常以经常账户差额的预期完成情况来表示。
根据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一国商品和劳务总产出可以用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衡量,即:
其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支出,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购买支出,X为出口,M为进口支出,SP为私人储蓄,T为税收。
整理上式可得:
其中,用SG表示政府储蓄,SG=T-G。在经常账户差额中,商品贸易差额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它比劳务收支和经常转移的数额要大得多,加之贸易差额的数据易于迅速搜集,所以在实际分析中,经常用商品贸易差额来近似地替代经常账户差额(CA),即:
1-3式表明,开放条件下一国投资与储蓄不必相等,当本国储蓄不足以支持本国投资时,可以通过产生经常账户赤字的方法来以产品的净进口满足投资需要,形成国内资产。同时,这还会产生对外债务,实际上就是利用国外资本弥补本国的储蓄缺口。因此,各国出现的经常账户赤字或盈余,就意味着资本从经常账户盈余国家流入赤字国家,为后者国内资本存量的增加提供融资。从这一角度看,决定经常账户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各国储蓄、投资状况之间的差异,而各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状况则是对这一差异的反映。
如果我们区分私人部门与政府部门,会有助于理解经济体对内部门与对外部门之间的关系,即:
1-4式表明,如果政府部门的赤字不能由私人部门的净储蓄加以抵消的话,就会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具体说,就是政府预算状况(T-G)是影响经常账户差额的重要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析中所利用的都是会计恒等式,只能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的联系,而不能从这些关系式本身推出各个经济变量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
2.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是该账户下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交易及储备资产交易的差额,它记录了他国对本国的投资净额或借贷净额。根据复式记账原则,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有经济交易的总和应等于零,即国与国之间经常交易的净额变化与国与国间金融交易的净额变动相一致,当一个账户出现赤字或盈余,则伴随着另一账户盈余或赤字,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一国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或动用储备资产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
经常账户赤字在国内经济中反映为国内投资大于国内总储蓄,这是国内金融市场上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国内利率上升,引起自发性金融资产的净流入为经常账户赤字提供融资。当不存在自发性金融资产的净流入或净流入不足时,利用储备资产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由于一国储备资产是有限的,利用储备资产为经常账户赤字进行融资也具有局限性,这时就需要采取吸引外资的政策或调整国际收支的措施。
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都要先分析经常账户赤字的原因,再针对具体引起赤字的项目采取措施,因而,对国际收支账户差额的分析有助于一国政府明确差额产生的原因,并结合使用有关措施来调整国际收支状况。
3.综合差额
综合差额等于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排除储备资产的交易差额,它衡量了一国通过动用或获取储备来弥补的收支不平衡。总差额为正,则储备资产增加;总差额为负,则储备资产减少。负的综合差额是一国不愿意看到的,但综合差额顺差持续过高从而储备资产持续增加,对一国经济也不利。因为,首先,储备资产增加需中央银行增加投放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增加将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其次,储备资产收益率低于长期投资的收益率;最后,浮动汇率条件下,储备外汇会蒙受外币贬值的损失。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类型
随着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大,对外经济交易对于一国经济运行和经济福利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各国政府对国际收支的重视也与日俱增,并将国际收支均衡列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或增长并驾齐驱。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目标,国际收支均衡如何才能实现?这需要我们先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类型,才能采取相应的调节方法来实现国际收支的均衡。
国际收支失衡的产生有不同的原因,根据这些原因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1.偶发性不平衡
国内外突发事件常常使一国的出口收入下降或进口支出增加。如气候骤变、政治动乱等引起的国内产量下降,会造成出口供给减少,进口需求增加。同样国外贸易伙伴国的这类突发事件将可能带来进口供给减少和出口需求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带来贸易条件的恶化,或者出口数量的减少、进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本国的国际收支赤字。这种类型的国际收支失衡是暂时的,当这些因素消失,国际收支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2.周期性不平衡
经济周期对一国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在经济衰退阶段,收入减少,有效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进口下降,可能引起贸易收支顺差;但经济的衰退也可以造成资本外逃,从而引起资本账户逆差。相反,在经济繁荣阶段,由于收入迅速上升,有效需求增加,从而导致进口需求扩张,同时部分出口产品转向内销,由此可能引起贸易收支逆差;同时,经济繁荣也可能吸引国外投资,从而造成资本账户顺差。在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国际收支周期性不平衡会使各国之间相互传播“繁荣”和“衰退”。
3.结构性不平衡
一国经济结构失调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结构性失衡,即由于国内生产结构变动不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例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如果国际市场上制成品价格大幅度上扬,而初级产品价格增长缓慢,这些国家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恶化,产生国际收支上的困难。另外,如果本国要素价格变动使得本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渐削弱直至消失,也会导致本国贸易赤字的长期存在。比如,劳动力禀赋丰富的国家,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该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大量出口能使得本国贸易收支保持顺差;但如果本国工资上涨程度大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则本国劳动力不再是较便宜的生产要素,本国出口品的生产成本提高,逐渐丧失国际竞争的能力,则有可能导致本国贸易赤字。
4.货币性因素
这是指由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变动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的货币数量发行过多,该国的成本与物价普遍上升,必然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此外,本国利息率也会下降,造成资本流出增加,流入减少,使国际收支出现赤字。货币性失衡不仅与经常账户收支有关,也与资本账户收支有关。
5.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巨额的游资,一有风吹草动,这些资金就会在各国之间频繁移动,以追求投机利润。这种变幻莫测的短期资本流动常常造成一国国际收支的极不稳定。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无不担负着提高本国经济福利的基本经济职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制定同样也需要服从这一最高经济目标。不同国家由于经济背景不同,其经济政策的目标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侧重经济稳定,即注重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强调经济发展或增长,虽然宏观经济目标分为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但国际收支均衡这一外部目标无疑是附属于内部目标的,因此,大多数学者和IMF目前都将“国际收支均衡”表述为“与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或增长相适应的某种国际收支构成”。而国际收支的调节无非是使本国国际收支的构成与国际收支均衡目标保持一致。
国际收支失衡后,有时并不需要政府当局立即采取措施来消除不平衡,因为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机制,靠经济的自动运行往往能使国际收支的失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解,乃至自动恢复均衡。如果经济体系的运行无法使得国际收支的失衡得到缓解,危及经济的健康发展,一国政府则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调节国际收支,现对不同情况下的国际收支调节分别进行探讨。
1.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就是大卫·休谟所揭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以国际收支出现赤字为例,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赤字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输出,黄金外流将导致本国货币供给减少,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从而将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或消除。同样,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的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因为盈余导致黄金内流,货币供给增加,本国物价水平上涨,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盈余将趋向消失。
2.在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在纸币本位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干预外汇市场来维持汇率不变。这时,如果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引起外汇供求变化,产生汇率变动压力,该国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就必须干预外汇市场,这种干预将会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只是调节的过程较为复杂。
例如,当一国国际收支赤字时,无论是贸易逆差或资本的净流出,外汇市场上都产生对外汇的超额需求,本币存在贬值压力,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抛售外汇,收回本国货币,这样会造成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产生以下影响:首先,市场银根紧缩、利率上升,吸引资本流入,改善资本账户收支,称为利率效应;其次,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公众为了维持现金余额水平将减少支出,国内支出的下降可能会使得进口需求减少,也能够改善经常账户收支,称收入效应;最后,由于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导致物价水平下降,本国产品相对价格下降,会增加出口需求减少进口需求,同样也能够改善经常账户收支,这称为相对价格效应。总之,货币当局为稳定汇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通过上述多种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消除国际收支赤字。必须注意的是,这样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恢复均衡是以牺牲国内宏观经济变量为代价的,这就意味着在实现外部均衡目标的时候我们牺牲了内部经济均衡(物价稳定)。
3.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不通过储备增减来影响外汇供求,而任凭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变动而变动,这时,国际收支失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自动调节。如果一国国际收支赤字,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造成本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将带来出口数量的增加和进口数量的减少,满足一定条件[2]时,国际收支赤字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反之,国际收支盈余通过本国汇率升值也能得以减少或消除。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汇率变动使国际收支自动顺利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就起着隔绝国外经济通过国际收支途径干扰本国经济的作用,这时本国的国民收入就完全取决于国内支出,而与进出口的多少无关。但本国货币汇率的频繁波动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健康发展,将导致更多不稳定的投机行为,甚至有学者认为浮动汇率制度会加剧一国的通货膨胀,因此一国货币当局不会完全任由汇率自由波动,那么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也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国际收支的失衡虽然能够自动恢复均衡,但是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自发调节的过程往往需要牺牲国内其他宏观经济目标,同时也需要一些难以实现的客观环境,而且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的过程相当漫长,因此,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政府往往不会完全依靠经济体系的自动调节机制来实现均衡,而是需要主动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来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这时,可供政府选择使用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有:
(1)融资或弥补。当国际收支失衡时,如果政府当局迫于国际货币制度的约束或者不愿调整本国汇率,就必须变动官方储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从而保持汇率的稳定。比如,一国面临国际收支赤字,政府可以利用官方储备来弥补外汇供求缺口,稳定汇率同时消除赤字;如果该国官方储备不足,政府还可以通过到国际金融市场发行外币债券或向银行借款来筹措所需的外汇,弥补缺口,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2)财政货币政策。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政府也可以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加以调节。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是增减财政支出和改变税率;货币政策措施主要是调整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或在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比如,一国国际收支赤字时,政府当局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如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提高再贴现率、增加存款准备金要求或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这一类政策首先通过乘数效应将减少国民收入,由此造成本国居民商品和服务支出下降,减少本国的进口支出,则能改善经常账户差额,这一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其次,紧缩性政策能通过提高本国利率,吸引资金流入本国改善资本账户收支,这一利率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最后,通过相对价格效应,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刺激出口减少进口,在马歇尔—勒纳条件下可以改善国际收支。
(3)汇率政策。指运用汇率的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汇率政策的实施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有不同的做法:第一,在一国原先采用固定汇率或钉住汇率制度的情况下,如果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政府可以通过汇率制度的变更,放弃固定或钉住汇率制,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允许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让汇率变动自动来调节国际收支赤字;第二,在汇率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一国政府也可以进行外汇市场干预,操纵本币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以达到均衡的国际收支目标;第三,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汇率由政府货币当局人为规定,当出现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时,当局还可以通过宣布官方汇率贬值,直接运用汇率作为政策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3]。
(4)直接管制。实行汇率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而且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对于结构性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上述政策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在出现国际收支结构性赤字的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会对国际经济交易采取直接干预的办法,即实行直接管制。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政策,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关税、出口补贴、出口信贷优惠等政策,这些政策主要目的是奖出限入,从实施效果来看在短期内能迅速削减进口支出,减轻国际收支赤字。其特点是比较灵活,可以针对具体不同的进出口项目和资本流动有区别地予以实施。缺点是变显性赤字为隐性赤字,一旦政策消除,除非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否则国际收支赤字仍然会重新出现。另外,直接管制十分容易引起贸易国的报复,产生贸易战,同时也容易造成本国产品生产效率低下,对外竞争力不振等,因此,各国对采用这一政策措施一般都比较谨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