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时间:2023-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一、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BP模型1.内部均衡模型——IS LM模型图7-1 IS-LM模型IS曲线。IS曲线为产品市场的均衡线,即所有能够使商品劳务市场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的市场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

第一节 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一、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BP模型

1.内部均衡模型——IS LM模型(图7-1)

图7-1 IS-LM模型

(1)IS曲线。

IS曲线为产品市场的均衡线,即所有能够使商品劳务市场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的市场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在均衡条件下,产品市场的利率与投资成反比,而收入和投资成正比关系,因此,收入和利率成反比。

(2)LM曲线。

LM曲线为货币市场均衡线,即所有能够使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的市场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因为在均衡条件下,如果市场利率水平上升而其他不变,则投机性货币需求下降,由于货币供给是常数,则国民收入水平必须上升,从而使货币需求相应上升。

2.外部均衡曲线(BP)

资本在各国之间流动的决定因素是各国之间的利率差别,因此,可以把资本的国际流动看作是利率的函数,即:

K=f(i,i)  (7.1)

其中K表示一国资本的净流入,i为国内利率,它与资本流入正相关;i为国外利率,与资本流入负相关。引入资本流动后的国际收支恒等式就变为:

BP=TB(Y,EP/P)+K(i,i)  (7.2)

在外部均衡时,储备资产R保持不变,并假定外国利率i为外生变量,则:

TB(Y,EP/P)+f(i)=0  (7.3)

其中,经常账户与国民收入Y负相关,因为国民收入增加,不仅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同时对国外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经常账户会恶化(逆差);资本与金融账户与本国利率正相关,因为利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会增加资本流入、减少流出,从而改善资本与金融账户。因此,要实现等式(7.3),在国民收入Y增加,经常账户逆差时,需要提高利率使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才能保证国际收支平衡,所以在外部均衡曲线(即BP曲线)中Y与i正相关,BP曲线向上倾斜。

3.决定BP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

同样由等式(7.3)可知,经常账户部分的决定因素是边际进口倾向m;资本与金融账户部分则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

(1)边际进口倾向m。m越大,BP曲线越陡。因为m越大,说明一定幅度的国民收入增加引起进口品需求的增加越大,则经常账户恶化程度越深,需要依靠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即需要较高的利率水平。

(2)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利率弹性越大,BP曲线越平坦。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表明一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或资本流动自由化的程度。弹性高意味着较小幅度的利率变动会引起较大幅度的国际资本流动,也就是说资本流动的自由化程度高。弹性越大,说明一定幅度的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经常账户恶化时,利率只需有较小幅度的提高,就会带来大量的资本流入,以弥补经常账户逆差造成的储备减少。

图7-2 BP曲线的三种情况

由于在简单经济模型中,通常假定一国的边际进口倾向为常数,BP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在极端情况下,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时,BP曲线水平;而资本完全不能自由流动时,BP曲线垂直。

4.IS-LM-BP模型

图7-3所示,三条曲线相交在一起,交点E同时实现了内部和外部均衡。图中BP曲线为国际收支均衡线或外部均衡线,即所有能够使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保持平衡的市场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BP

图7-3 IS-LM-BP均衡模型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因为在均衡条件下如果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对进口品需求的增加会使经常账户相应恶化;要再度实现均衡,若其他条件不变,则需要市场利息率水平的提高,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来平衡经常账户的恶化。

一国货币贬值,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会促进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提高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即总需求增加,IS曲线将向右移动。同时,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也会有利于经常账户和国际收支的改善,从而推动BP曲线也向右移动。反之,货币升值则会导致IS曲线和BP曲线均向左移动。

图7-4中,IS和LM曲线的交点在BP曲线以上,表示内部均衡实现,但存在国际收支顺差,即由国内商品劳务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所决定的利率水平(i0)高于在国民收入为Y0条件下,维持国际收支均衡所需要的水平;或较高的利率水平引起较多的国际资本流入,超过了平衡现行国民收入所决定的经常账户状态的需要,从而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图7-5则表示国际收支逆差状态。

图7-4 国际收支顺差

图7-5 国际收支逆差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货币政策

1.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1)资本不完全自由流动。

第一,BP曲线较陡峭。如图7-6所示,Y0并非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政策当局决定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张总需求,如果其他不变,则IS曲线向右移至IS′,由于假设价格水平不变,则收入水平上升至Y′。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从而恶化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另一方面会使货币需求提高,从而使利率水平上升,吸引外部资金流入并改善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账户。可见,财政扩张既有恶化也有改善国际收支的可能。但根据图7-6,IS′与LM曲线暂时相交于E′,交点位于BP曲线以下,说明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如果货币当局必须维持该国货币的汇率不变,则必须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不断抛售外汇用以收购本币。于是本国货币供应的减少,相应地LM曲线向左移至LM′,并与IS′和BP曲线相交于E″,再度形成内部和外部的同时均衡,相应的国民收入为Y1。财政政策之所以形成逆差是因为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不高,利率提高后不能引起足够的资本流入以平衡收入提高形成的经常账户恶化。

图7-6 财政政策扩张 (BP曲线较陡)

图7-7 财政政策扩张 (BP曲线较平)

第二,BP曲线较平坦。如图7-7所示,E点相应的i0和Y0是初始均衡点,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移动IS曲线至IS′,与LM曲线相交于E′,交点位于BP曲线之上,即经济处于顺差状态。这是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高,财政扩张引起的市场利率上升能够形成足够的资本流入,平衡收入提高形成的经常账户恶化后还有余。中央银行要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的不变,就必须在外汇市场抛售本币、收购外汇。这又会形成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相应地LM曲线向右移到LM′,与IS′和BP相交于E″。收入水平提高到Y1,并再度实现内部和外部同时均衡。综上所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有效,但实施效果受到国际资本流动利率弹性的影响。

(2)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越高(BP曲线越平),或一国的资本市场越开放,则财政政策的作用越明显。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一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完全一体化,或国际资金完全自由流动,则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作用会得到最充分的放大(见图7-8)。

图7-8 财政政策扩张 (BP曲线水平)

图7-9 财政政策扩张 (BP曲线垂直)

(3)资本完全不能自由流动。在另一个极端,一国资本市场完全封闭,则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条件下完全无效(见图7-9)。

2.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如图7-10所示,起始均衡点为E,以及相应的i0和Y0,经济状态为非充分就业。假设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提高国民收入,于是LM曲线向右移动至LM′,货币供给增加后,一方面会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从而恶化经常账户;另一方面会使国内利率水平下降,引起资金外流,从而恶化资本账户。无论哪一方面都会形成国际收支的逆差,并形成本国货币贬值的压力。如果货币当局僵硬地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固定不变,在外汇市场不断地抛售外汇、收回本币,则国内货币供给会不断地下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LM′会不断地回移,只有回到原位才能恢复均衡。可见,在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市场机制作用的最终结果是货币政策无效,并且与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度无关。

图7-10 货币政策无效

三、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货币政策[1]

1.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1)资本不完全自由流动。

第一,BP曲线较陡峭。如图7-11所示,起始均衡点为E,以及相应的i0和Y0,经济状态为非充分就业。政府决定增加购买支出以扩张总需求,于是IS曲线向右移到IS′。虽然财政政策的扩张既可能改善也可能恶化国际收支,但是图中的E′显示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的逆差会导致外汇市场上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本国货币出现贬值。货币的贬值会促进出口、抑制进口,从而进一步提高总需求,使IS′继续向右移IS″;另外,本币的贬值形成的国际竞争力提高还会使BP曲线向右移动至BP′,表示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LM曲线不发生移动,最终与BP′和IS″相交于E″,经济状态再度实现内外均衡。可见,如果财政扩张最终引起货币贬值,则扩张的效果会进一步得到贬值效应的加强(在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不够大时)。

图7-11 财政政策扩张 (BP曲线较陡)

图7-12 财政政策扩张 (BP曲线较平)

第二,BP曲线较平坦。如图7-12所示,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后,收入提高形成的经常账户恶化程度小于利率水平上升导致的资本账户改善程度,于是形成国际收支的顺差,E′位于BP曲线之上。国际收支的顺差导致本国货币升值。IS′向左移到IS″,BP也向左移至BP′,最终的均衡点为E″。可见,财政扩张如果最终引起本币升值,在浮动汇率条件下,扩张效果会受到升值效应抵消(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较大时)。

(2)BP曲线垂直。在浮动制度下,一国金融市场利率水平调整后引起的资本流动的程度越低,或金融市场越封闭(BP曲线越陡),则运用财政政策单独调节总需求的作用越强。在极端的情况下,比如本国资本市场完全封闭,或BP曲线为垂直线,如图7-13所示,则财政政策实施效应达到最大化。

图7-13 财政政策扩张 (BP曲线垂直)

图7-14 财政政策扩张 (BP曲线水平)

(3)BP曲线水平。在另一个极端,比如本国资本市场实现完全国际一体化,或BP曲线为水平线,如图7-14所示财政政策实施后,受到货币升值效应的完全抵消。即在浮动汇率并且资本流动完全自由的条件下,财政政策无效。

2.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如图7-15所示,起始的非充分就业均衡点为E,相应的利率和收入水平分别为r0和Y0。中央银行决定增加货币供给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于是LM曲线向右移至LM′。该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趋于贬值。推动IS曲线向右移至IS′,而推动BP曲线向右移至BP′。最终的内部和外部均衡状态由IS′、LM′和BP′三条曲线相交的E″决定。

图7-15 货币政策扩张

可见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供应量扩张(紧缩)的效果会使货币贬值(升值)效应放大,因而单独执行货币政策仍是强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从图7-15中还可以看出,无论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如何,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都不会受影响,这是因为在完全的浮动汇率条件下,国际收支的状况,无论是经常账户还是资本与金融账户,均可以由汇率的波动自动平衡。

四、“三元悖论”与汇率制度选择

1.“三元悖论”的概念

如图7-16所示,在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下,市场机制作用的最终结果使货币政策无效,并且与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度无关。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根据这一原理指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着无法解决的“三难困境”,也称为汇率制度选择中不可实现的“三位一体”(Impossible Trinity),即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中,一国只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而不得不放弃第三者。

图7-16 “三元悖论”

2.“三元悖论”的实际运用

克鲁格曼认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各国的金融发展模式都可以被概括进这个三角形之中。

(1)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采取严格控制资本流动的措施,我国是这种政策选择的代表。

(2)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目前美国和部分亚洲的金融危机发生国家和地区选择这一模式。但是美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而东南亚各国在金融危机之前却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因此,不可能三角比较好地解释了这些国家发生危机的原因。

(3)选择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实行货币局制度的中国香港、南美洲的部分国家采用此模式。这种模式意味着完全放弃货币政策自主权。

克鲁格曼建议发展中国家通过限制资本自由流动实现汇率稳定和保持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由此也提出了一个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