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最适度通货区的政策实践

最适度通货区的政策实践

时间:2023-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最适度通货区的政策实践——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演进被公认为是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安排方面最有意义的发展,也是迄今为止最适度通货区最为成功的实践结果。按照规定,欧洲中央银行不得为成员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提供资金融通,从而使其具备了独立地位。

三、最适度通货区的政策实践——欧洲经济货币联盟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演进被公认为是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安排方面最有意义的发展,也是迄今为止最适度通货区最为成功的实践结果。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成员国间建立起一个“货币稳定区域”,使它们得以免受区域外金融不稳定的影响,区域内的固定汇率安排更是方便了成员国间的经济交往和合作。这一实践为未来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和内外均衡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1.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沿革

根据欧洲货币一体化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可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60~1971年,欧洲各国组成了英镑区、黄金集团、法郎区三个跛行货币区,这被视作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第二个阶段从1972~1978年,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西欧货币开始联合浮动(又称可调整的中心汇率制)。对内,参与该机制的成员国货币相互之间保持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并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对外,则实行集体浮动汇率。如图8-10所示,欧共体6国货币汇率对外的集体浮动被形象地称为“蛇行于洞”(Snake in the tunnel)。

图8-10 欧共体成员国货币的联合浮动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西欧各国货币与美元脱钩,IMF规定的±2.25%的幅度也不复存在,但欧共体成员国货币的联合浮动依然存在,只是过去对美元的中心汇率被实际上的对马克和以后的对欧洲货币单位的平价所取代。西欧各国继续维持联合浮动的意图在于抵制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促进区域内商品和资本的流动。

第三个阶段从1979~1998年,欧共体各国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EMS)。欧洲货币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ECU)、稳定汇率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和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EMCF),其中,以稳定汇率机制最为重要。欧洲货币体系持续了20年,为欧元的创立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欧洲货币体系的“九月危机”

在欧洲货币体系下,稳定汇率机制通过各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强制性干预,使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限制在允许的幅度以内。也就是说,如果两种货币的汇率达到允许波幅的上限或下限时,弱币国货币当局必须买入本币以阻止其进一步贬值,相应地,强币国货币当局必须卖出本币以阻止其继续升值。通过这种对称性的市场干预,欧共体得以实现汇率机制的稳定。

但是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现实差异、在经济和货币政策协调方面的欠缺,以及是否愿意让渡货币主权方面的态度变化,都对欧洲货币体系及其汇率机制的运行形成冲击。1992年爆发的“九月危机”是欧洲货币体系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造成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国经济政策内外目标上的差异及其政策的不协调。

20世纪9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政策为实现两德统一和复兴原民主德国地区经济,投入了巨额资金,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明显增加,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加强。尽管当时德国与西欧其他国家一样,也处在经济萧条之中,失业率高,经济增长率低,但由于历史上恶性通货膨胀的教训,德国政府历来把通货膨胀作为头号敌人。为了压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德国政府不顾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于1991年起开始调高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经几次调整,贴现率从1990年底的6%上调到1991年6月底的8.8%。

德国的高利率政策给其他西欧国家造成很大压力。当时西欧其他国家为摆脱萧条,刺激本国经济复苏,先后调低利率,但结果却使资金从这些国家流入利率相对较高的德国,形成马克坚挺的局面。这样,这些西欧国家便面临两难选择,即若要维持其货币与马克和欧洲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进而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稳定汇率机制,它们就必须调高利率;若要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本国经济复苏,它们又必须被迫使其货币对马克贬值。经过一段时期的挣扎、协商及协调干预,英国和意大利终于首先抵挡不住外汇市场的强大压力,不得不于1992年9月13日宣布英镑和里拉“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由此酿成欧洲货币体系史上著名的“九月危机”。这场危机因德国高利率的延续而一直持续到1993年夏天,西班牙货币比塞塔和法国法郎也先后遭到冲击,被迫“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或对马克大幅度贬值,从而使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遭受沉重打击。

第四阶段从1999年至今,欧洲经济货币联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EMU)正式成立。1999年1月1日开始,欧洲单一货币——欧元(Euro)开始作为电子货币(支票、债券、信用卡、股票)形式在欧元区11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流通;2002年1月1日,欧元的纸币和硬币在欧元区开始流通,并于2002年3月1日彻底代替各国的货币[13]

2.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协调机制

(1)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由于德国中央银行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的良好声誉,也由于德国在欧盟中的经济领导地位,欧洲中央银行主要是以德国中央银行的运作模式为蓝本的。在制度架构上,主要分欧洲中央银行本身和由欧洲中央银行及所有参加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National Central Banks;NCBs)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ESCB)两个层次,各国中央银行按照其人口和GDP的比例向欧洲中央银行认购股本。在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后,欧洲中央银行便全面接管了整个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是理事会,它负责制定重大的货币政策,日常管理职能则由执行委员会行使。按照规定,欧洲中央银行不得为成员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提供资金融通,从而使其具备了独立地位。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的稳定,在不与此目标相抵触的情况下,也可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对成员国提供支持。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在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指数之间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贷款便利和最低存款准备金要求。

(2)稳定与增长公约(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SGP)。在欧洲中央银行统一执行货币政策的同时,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元区的所有成员国制定了财政政策的基本纪律:成员国必须维持其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或有所盈余,成员国每年发生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国债余额不得超过GDP的60%,否则将被处以罚款[14]

(3)欧元区的准入条件。欧盟成员都是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成员,只要符合一定的经济标准就可以加入欧元区[15]。加入欧元区的标准包括:通货膨胀率必须不能超过三个通胀率最低的欧元区国家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长期利率不能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国家的平均利率2个百分点、每年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国债余额不得超过GDP的60%以及在加入前两年内对欧元汇率保持稳定。这组标准确保了所有欧元区组成国在加入欧元区时彼此经济情况大致相同,加入欧元区后遵守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则确保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大致相同,并保证成员国不会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措施。

3.欧元区的收益和成本

单一货币有利于提高各国经济的开放性,推进商品与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的流动,提高价格机制在货币区内配置资源的效率,并且能够消除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经济交流的汇率风险,减少在搜集价格、成本、货币政策等信息方面的资源消耗;独立的中央银行能够避免各国货币供应的政治化以及因国内选举而产生的所谓“政治商业周期”,并促进货币区内物价水平的稳定;欧元的出现对以美元为主的国际外汇储备格局形成了冲击,在国际贸易中,以欧元结算的比例逐步提高,欧元储备货币的性质有所加强,这都是欧元区使用单一货币并统一政策的收益。

但是,欧洲中央银行对物价稳定的强调,以及稳定与增长公约对财政赤字的限制,都使得欧元区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有余,灵活性不足,相比于美国经济增长缓慢。欧盟加速东扩使得欧元区成员经济基本面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统一步调的宏观经济政策执行难度和代价也有所提高。这些都是欧元区运行的成本。

归根结底,建立在多国合作和货币主权让渡基础上的单一货币机制的稳定运行,依赖于各国的内外均衡矛盾在此体制下的解决状况。从目前来讲,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国因贯彻经济趋同指标而出现的高失业率状况[16],二是货币联盟内部成员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因欧盟的东扩而进一步加强)。这两个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缓解或解决,将直接影响各国公众对单一货币的态度,并进而影响各国政府约束其财政政策的意愿。

【本章内容提要】

1.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一国的经济政策会通过汇率、贸易等途径对他国造成影响,其机制包括收入机制、利率机制、相对价格机制,其影响有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等,并随着各国汇率制度的不同而不同。

2.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机构以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同类型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中,国际金本位制以黄金为基础,较为稳定,但缺陷是世界经济增长受制于黄金产量的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所谓“双挂钩”制度。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牙买加体系,它的特点是黄金非货币化、汇率制度多样化及储备货币多样化。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协调组织,其职能主要包括汇率监督、资金融通和为成员国提供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的场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成员国提供的资金融通包括贷款和特别提款权,基金组织的贷款有较为严格的条件。

4.国际货币协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顺差国和逆差国之间的调节不对称问题、储备货币发行国和非发行国之间的不对称问题、多元储备货币体系的不稳定问题,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差距问题。

5.区域货币合作是货币国际协调的重要方式,是以削弱成员国货币政策主权为代价来达到区域间经济协调和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最适度通货区理论被用来衡量加入通货区的标准及对加入通货区的利弊分析。判断最适度通货区的指标主要包括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性、产品多样化程度、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政策一体化程度和通货膨胀的相似性。

6.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是迄今为止最适度通货区最为成功的实践。其发展经历了跛行货币区、联合浮动、欧洲货币体系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四个阶段。欧洲经济货币体系内部协调机制包括欧洲中央银行、稳定与增长公约以及欧元区准入条件。

【本章重要概念】

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 双挂钩制度 特里芬两难 牙买加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特别提款权 储备货币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区域货币合作 区域货币同盟 通货区 最适度通货区的指标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

【本章思考题】

1.试利用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比较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有哪些?它是如何运作的?

3.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其收益和成本各有哪些?

4.什么是特里芬两难?为什么说它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

5.简述发展中国家汇率低估对先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好处,发展中国家在汇率低估过程中的收益和损失是什么?

6.总结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各派论点的异同。

【本章讨论题】

1.搜集有关资料,考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处理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政策措施和条件,对此加以评述。

2.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总体位于低层,依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较多的资源消耗来换取外汇收入,进而购买先进国家的高端商品,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一亿条牛仔裤换一架飞机”,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3.搜集有关资料,讨论一下欧元启动以来汇率的走势及其背后的经济原因、含义。

【注释】

[1]外国国民收入的增加来自本国国民收入引起的本国进口增加,但因为本国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使得进口增加小于本国国民收入增加。

[2]我们上文分析的溢出效应是在高度简化的前提下得出的。例如,我们没有涉及开放经济之间的反馈效应。并且,资金流动性的大小、汇率预期的变动、价格调整速度的差异,乃至于各国经济存在的不同的结构特征都使得原有的溢出效应发生变化,开放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但在两种情况下可以有所例外:一是在加入IMF时已采用并正在采用复汇率制的国家,可以有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IMF将与该成员国密切磋商以便使其尽快恢复单一汇率制;二是在特殊情况下,事先获得IMF的同意,也可采用复汇率作为一种过渡办法。

[4]IMF官方网站,《基金组织概览》增刊第35期,中文版,2006年9月。

[5]如果A国的出口产品以A国货币定价,则A国被输出通货膨胀后,美国进口价格也会上升,从而遭受通货膨胀。

[6]当美国货币扩张不是为了给贸易赤字融资,而是为了增加国内产出时,则本国的货币扩张和通货膨胀会通过“产出增加——进口增加——货币输出”的途径而部分输出到国外。此外,这里的分析仅仅考虑了国际贸易,但如果将国际资本流动考虑进去,结论仍然不会有变化,即:储备国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全球的利率水平和资本流动,非储备国的货币政策效果会被维持固定汇率的努力所抵消。

[7]石油价格和基本产品价格指数均来自IMF统计的基本产品价格(IMF Primary Commodity Prices)。参见IMF网站:http://www.imf.org/external/np/res/commod/index.asp.

[8]其中:日元升值16.9%,前联邦德国马克升值13.6%,瑞士法郎升值13.9%,荷兰盾和比利时法郎各升值11.6%,英镑和法国法郎各升值8.6%,意大利里拉和瑞典克朗各升值7.5%。

[9]对此的解释是:服务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往往是同步进行的,即在投入劳动的同时,购买者对产品进行消费。由于消费的时间不能缩短,所以生产的时间也不能缩短,进而,服务业每单位劳动时间投入所能产出的产品相对固定,即劳动生产率不变。

[10]近几年来,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经济学家们一直在讨论亚洲货币合作问题,提出了各种方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相关著作。到目前为止,亚洲货币合作尚无重大实质性进展。

[11]国际货币的被动性权力,指一国不受别国制约的能力。国际货币的主动性权力,指一国迫使别国采取符合本国愿望的行为的能力。国际货币的阻止性权力,指一国阻止别国采取违背本国意愿的行为的能力。

[12]收益—成本分析法的另一个进展也是围绕内外均衡目标的相互关系展开的。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得出的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替代的观点,被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达国家出现的滞涨现象所逐渐否定。对于最适度通货区理论而言,如果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替换关系,那么浮动汇率制和独立货币政策能选择不同的通货膨胀率的意义就被削弱了,从而降低了加入货币联盟付出的代价。

[13]2001年1月1日,希腊也开始使用欧元。2007年1月1日,新加入欧盟的斯洛文尼亚开始使用欧元。

[14]按照欧盟成立的法律条约文件,非欧元区的成员国也应遵守SGP,但因为这些国家的行动不会对欧元的稳定造成影响,所以事实上它们不受此公约约束。

[15]欧盟东扩前的15个老成员国可以选择是否加入欧元区;欧盟东扩后新加入欧盟的国家,因为在入盟协议中承诺使用欧元,所以必须在满足加入欧元区标准后加入欧盟区。

[16]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pril 2007),2000~2006年,欧元区平均失业率为8.29%,而美国同期平均失业率为5.10%,不在欧元区的英国平均失业率为5.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