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自我完善与角色转化
社会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改革就是通过对现有的社会结构进行调整与重新构建,整合社会新的力量,挖掘社会新的活力,最终推动社会新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各个群体、组织乃至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客观现实,那就是伴随着改革而出现的相应的变动、分化、冲突或牺牲。工人群体也不例外。面对这种现实,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无论是有岗者,还是无岗者。就个人而言,人人都有可能在改革中改变身份,因为,身份是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如果社会结构都在改革中发生了变化,那么,与这个结构相对应的位置难道不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或调整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改革过程中身份的调整是必然,它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结果。此时此刻的变化对于绝大多数个人而言,大都是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中,他们以自身现有的资源与装备来应对改革及改革后的需要,自然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为,人力资源本身具有生成过程中的时代性与时间性的独特特征,在每个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知识技能。因此,正确地认识社会变化的趋势,客观地感悟社会变化的内涵,准确地找出现实中个体所拥有资源与发展中所需个体资源的差距,从而形成新的认知与判断,并在这种新的认知基础上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以求自我的重新构建,寻找自我的一个新起点、新发展。这是每个个体在改革与变化中首先要做的事,即形成正确的认知、感受与判断。这种认知与判断是个体进行角色转换的基础,也是帮助人们认识新角色,并给自己做出一个比较适当的角色定位与角色选择,使个体能够在转型中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其次,在正确认知、感受与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行动,即积极主动地做好自我的心理调整,努力地按照变革中的需求来武装自身,完善自我,使个体尽快地适应社会变革之需,成为社会变革发展建设中的一分子。
从各种社会调查中发现,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处于变动中的工人群体大多数人都面临着心理的压力与调适问题,无论是有岗有职的人员,还是下岗失业人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有岗有职的人员面临着适应新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他们常常受阻于新技术,常常不解于新思维,常常难适应新的管理方式,也常常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下岗,从而担忧自己的命运。于是,压力感、紧张感、危机感、甚至是自卑感与日俱增。在访谈中,一位工人就是这样说的,他说他最担心的是被炒,因为,前阵子刚刚有一个人被炒了。此外,他还感到管理比较严格,不像以前。还有的工人表示现在的工作不比以前,累多了。可见,有岗有职的人们也同样面临着心理调适,以期能够有更好的状态投身于生产建设之中。而现在,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部分人的心理感受与心理调适问题。
当然,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问题在此时就更为引人关注了。绝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焦虑、迷茫、苦闷、自卑、失望、失落等心理感受。他们在下岗后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贬低,生活的窘迫,对自己长期为国家、为组织所做出奉献的结局感到失落与沮丧。不过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地健全失业保障制度,通过颁布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通过再就业培训工程,通过小额贷款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帮助下岗失业的职工,使得他们在政策上得到了支持,生活上得到了保证,技能上得到了培训,由下岗而生的心理困惑也就得到了相应缓解,从而使下岗失业人员在心理调适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为他们更好地去面对现实生活,更有效地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打下了基础。从表13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下岗职工的心理状态变化。
表13 下岗职工心理状态(39)
从表中的数字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下岗职工的心态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与思考之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心情平静,重新认识,发奋自救的人数增多了。从数据看出,自卑、苦闷、失望的比例都有了一定的下降,特别是自卑和苦闷,说明他们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无所谓的人数有所增加,说明人们基本上能够平静的面对这种变化。可喜的是,发奋的人数增加了许多,高达14.3%。可见,人们在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之后,做出了自强、自救、发奋的决定。而这正是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期望看到的。据调查,下岗职工中70.07%的人有急于再上岗或再就业的愿望,在这些人当中虽然有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所困的客观原因,但是,其余近一半的人是抱着不想毁了自己,使生活过的更好一点的积极心态而选择再就业的(40)。也有近一半的人走上了自谋职业、自找出路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一位39岁下岗8年的女工对下岗朋友的建言是:下岗再就业首先要战胜自我,要对自己有信心。还有的下岗工人说,人活着要有一点精神,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自食其力是光荣的。正是这种良好的心态促使着下岗职工以积极的态度去重新面对社会、面对竞争、面对未来,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发展愿望,也是角色转变与扮演的保证。
第三,有了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的适应心态之后,就要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使自己有一个充足的资源去面对社会的挑战,从而完成角色转换。工人的文化知识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下岗人员,还是留岗人员。然而,这并不全是个人的过错,它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如何面向未来,如何着手为未来做准备,才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应该考虑去做的事情。因此,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积极地行动起来,去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才是改革时代中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于是,许多下岗人员参加了单位培训、再就业中心等部门提供的技能、知识等培训。以首钢为例,由于企业重视对下岗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得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2000年对进入中心的5940名下岗职工进行了100%的职业指导培训,对有就业需求的3819名下岗职工进行了转岗就业培训,其中,开展定向对口培训占培训总人数的72.01%,再就业培训后的鉴定合格率为99.8%,有3066人取得了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有735人取得了就业训练结业证书。当然,就培训而言,作为国有大企业首钢开展这项工作是比较好的。不过,就全国情况来看,参加再就业培训,以期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员不在少数。2001年上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沈阳等10城市27 000名下岗失业人员的调查,其中有70%的人参加过就业培训。可见,下岗人员经过培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再次竞争上岗,迎接新的挑战。
同样,对于许许多多有岗有职的人员也面临着自我完善、自我更新。他们在岗位上,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更新观念,做新时代的“学习型工人”。工人李斌以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勤奋行动,去实现他那简单而平凡的追求——“做一名好工人”。他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常常“自讨苦吃”地去尝试解决,资料自己找,时间自己挤。知识的不足促使他选择了业余时间上学深造,最终取得了大学本科的学历。他不满足于有岗有职,而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探索、创新。在他看来,“岗位缺什么,我就学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我就补什么”。正是这种不断进取、不断完善的精神,使一名普通工人在23年中开发了新产品55项,为企业增收2128万元,攻克技术难关162个,为企业增收1050万元,被人们称作为“专家型工人”。李斌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实现了由一名操作型工人向知识型工人的角色转换。事实告诉人们,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成就未来。事实上,在社会的转型过程,有许多李斌式的工人,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更新与完善,顺利地完成了角色转换,成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