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网上自我认同
网上的自我身份认同,我们同样主要按照三个自我来进行分析。你会发现网上自我的细微、多元变化,在认同上出现的一些状况。这种状况也会影响到现实社会中你的自我呈现和展示。
(1)网上本我
首先我们先看看网上“本我”。现实中,如果你是女性,你在给你的异性同事填写一张个人表格(他可能是急于在干着别的事情,请你为他填表),当到性别栏目时,你可能会没加什么思索和停顿,就填写了女(其实你的同事是男性),当你发觉时,你会摇头笑笑。这可能就是你的“本我”在起作用,因为你习惯了,并没有仔细思考,你如果填写自己的个人表格,你确实不用怎样思考,就自然地填写为女性。这种事反之亦然。本我就是这样经常地在作用你的行为。其实在网络上,你在与他人交流时也是如此。本我有更强的生理机制的基础,经常是按自然规则运作的。我们很难在本我作用的时候觉察到“它”的作用,一般都是过后觉察到,而且还不是每次都能察觉到,只是偶尔、有时才能觉察到本我的作用。但“它”确实几乎时时刻刻在作用着我们,只是有时候表现的强一些有时候表现得我们很难觉察到,即便是在它作用之后。本我的内容包括先天的原始动机、先天反射和后天强化成的习惯。其中的机理复杂,尚未揭示得那么清楚。
而且,网上本我可能要比现实中的本我更有“凸显”性。网上会拓展表现我们本我的诸方面和深层次。在网上遇到谈聊投机的对方,我们会表达我们深层心理内容,更接近本我的“初衷”,无论是对方感觉和自己感觉都会更具真实性。
(2)网上自我
第二个是“自我”,自我主要是以心理机制为基础的,尽管要有生理过程的参与;其中有理性的作用也有非理性的作用。但通常我们是能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的,比如我们经常反省,问自己:“我是谁?我是我吗?我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能是他?我能够用别人的眼睛去看,或者可以用别人的头脑去想,甚至可以用别人的心去感受吗?我们有时会思考自己,就是把自己当作认知的对象,比如,我们会考虑,我有时怎么那么懒惰,自己明明制订好的学习计划或工作计划,怎么就不按时完成呢?我自己是怎么搞的?我们对着镜子,有时会稍微仔细地端详自己,想着:自己不是那么美貌,但是也是可以的,五官还算标准,气质还是蛮好的;我是比较聪明的,只是有时候我少有魄力。如果在网上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我们经常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当对方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对方,自己长相一般,有时做事犹豫,但有时我们自己认为也是果断的。按着这个自我与网上他人交往,我们的书写就是这样的表达了。表达出来的文本又强化我们的自我认知。但是网上不是现实中的面接,网络过滤了许多现实交往中的交往参考信息,所谓的非言语交流的一些丰富的信息。我们看不到他人的真貌,同时他人也看不到我们的真实面孔。这时我们在网上交流中,双方都会意识到这一点,并把这一点利用起来。利用这一点通常是两种倾向:一方面是,反正对方也看不到我真貌,这次遇到了,也许再也不能遇到了,不妨说些假话也无所谓。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方在网上,现实中我们可能永远也见不到,与他或她说说真心的话,我看也无妨。把真心话说出来,心里会舒适些,不然有些真心话,在现实中是很难说出来的。这两种自我的态势反复强化反复强化,网上的自我开始与现实中的自我有了距离。当然这种距离是说现实中的自我开始被重塑或者“延异”。有时突然有这种感觉,我怎么了,我怎么与他或她说这些。我不是这样的啊!我好像有些变化了。如果长期的网上交流,自我概念、自我认知在某些特质上会感觉到变化,或者有了新的发展。
(3)网上超我
其实,网上超我并不成型,因为按着超我的原有概念,应该是社会规范中的“我”的面貌。而网上的社会规范尚未成熟形成,正在过程之中,更多网上超我的“社会面貌”还基本上源自现实中规范为“原型”的。所以,上网者的网上超我是各行其是,显然有些随意性。
根据弗洛伊德(Freud)对人格结构的定义,个体对于社会责任及规则的遵守是属于超我(superego)发展的结果,而超我的形成是人类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父母管教与社会化的结果,其中父母利他行为的示范和其他社会化内容会内化成子女自我理想(ego ideal)的一部分,并成为自我要求的标准;而良心(conscience)就是约制自己与这种标准一致。
黄厚铭在对网络人际关系的讨论中提出说明,所谓的匿名性应该是每个代号背后随时更换着使用者,同时,每个人也随时更换着代号。然而使用者却经常会在代号以外帮自己取个昵称,甚至加上精心设计过的签名档,或经营自己的名片档等,并且,固定且长期地在与其他代号的互动或信息交流中,塑造这个代号的特性。换言之,每个代号渐渐地有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与人格特质。因此,事实上网络人际关系并不是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因匿名而导致任意与不确定。大多数的网络使用者会逐渐在网上社区中形成新的自我认同,而这个新的身份,其人格特质经常或多或少与真实世界的自我认同有差异。并且,在网络上探索自我认同的可能性,恰是在于以网络的隔离功能为基础,同时又经由网络的连接功能,个人借此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进而从这些关系中,形塑自己的身份认同。由于每一个自我认同都必须经由与他人的互动过程,逐渐形成一个自圆其说的叙事,当我们在网络上长期使用同一个代号以后,环绕着这个代号也会凝聚出一个人际关系的网络,慢慢地这个代号就像是我们在真实世界的外貌长相一样,长期带着这张面具,也会自然而然地对这个网络上的化身产生认同,这个面具就因此成为我们自我认同的一部分(Turkle,1998:259)。(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