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

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

时间:2024-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1 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常规性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之后的实际运用中,逐步发展成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一度成为西方国家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4.1 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选择性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常规性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它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政策,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其他政策工具,是对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补充,主要包括信用直接控制工具、信用间接控制工具。

4.1.1 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金融机构按照中央银行的规定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指金融机构上缴的存款准备金超过中央银行规定存款准备金那部分占存款总额的比例。超额存款准备金主要是为了应付存款大规模的兑付,是对存款外流所引起成本的保险。存款外流所引起的成本越高,银行愿意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就越多。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使上缴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从而使商业银行可放贷的资金减少;反之,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商业银行可放贷的资金增加。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会影响货币乘数。在宏观经济学中,中央银行增加原始货币供给将使货币供给总和扩大数倍,这个倍数就称为货币创造乘数,又称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公式如4-1:

其中rd表示法定准备金率,re表示超额准备金率,rc表示现金漏出率。

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即(rd+re)变大,导致货币乘数k值变小;相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即(rd+re)变小,导致货币乘数k值变大。这表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减小货币乘数,使得既定规模的基础货币所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会增大货币乘数,使得既定规模的基础货币所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

存款准备金最初是为了保证存款的支付与清算,之后才演变成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存款准备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是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强有力的手段。但是,该工具有很大的缺陷。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所带来的效果非常强烈,对整个经济社会和公众的心理预期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时机和幅度很难把握,不宜作为日常的工具经常使用。另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引发那些超额准备金较少的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一些没有足够超额准备金的银行不得不出售其资产,或者立即收回其贷款,或者增加借款,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同时,不断变动存款准备金率还会加大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难以进行流动性管理。由于存在这些缺陷,有些国家,如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已经很少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项货币政策工具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已经放弃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在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工具的首选,被频繁使用。

4.1.2 再贴现政策

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一种金融政策。在我国,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后,在票据到期前,若其资金紧张,可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中央银行扣除一定的贴息后,将资金贷给商业银行。其中扣除的贴息与中央银行贷款的比例,称为再贴现率。也就是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贴现率的高低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和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再贴现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请求融资,从而增加货币投放,扩张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影响对商业银行的放款。再贴现率是利率体系中最低的一种利率,也是一国的基准利率,影响着全国的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选择对不同类型的票据进行贴现,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一方面,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的资金成本上升,这就会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进行再贷款或再贴现,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的资金成本下降,刺激了贴现需求,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或再贴现,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再贴现率高低与货币供应量大小之间是一种反方向关系。另一方面,再贴现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给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一种告示,即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货币政策呈紧缩态势;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货币政策呈扩张态势。

再贴现政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短缺,为了缓解流动性紧张,将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贴现,获得贴现贷款。其最初主要是商业银行融资的一种方式。在之后的实际运用中,逐步发展成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一度成为西方国家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贴现贷款不仅可以影响准备金、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而且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防止金融恐慌。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再贴现率被视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再贴现率也有局限性:首先,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申请贴现贷款的决策是商业银行做出的,中央银行无法控制,限制了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其次,通过调节再贴现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有限。在经济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遏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需求;在经济低迷的时期,降低贴现率也不一定能够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同时频繁变动再贴现率,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4.1.3 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公开市场购买证券可以扩大银行系统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规模,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短期利率;公开市场出售证券会减少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规模,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短期利率。如图4-1所示,当中央银行决定收缩银根时,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正回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少,市场上的基础货币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机制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减少;相反,当中央银行决定放松银根时,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进行逆回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市场上的基础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增加,进而货币供应量增加。

图4-1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过程

公开市场操作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能动性公开市场操作;一种是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能动性公开市场操作旨在改变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规模;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旨在抵消影响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又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是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买回有价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旨在通过正回购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收回流动性;相反,正回购到期则是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释放流动性。逆回购是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卖出有价证券的行为。逆回购是旨在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的供给,逆回购到期则是收回流动性。现券交易又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现券买断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不存在约定以后在某个时间又卖出的行为;反之,现券卖断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不存在约定以后某个时间又买回的行为。现券买断是一次性投放基础货币;现券卖断是一次性收回基础货币。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其发行的对象是公开市场的一级交易商,均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总之,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扩张或收缩基础货币,调节货币的供给。

相对于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适用于各种规模,对基础货币规模和利率水平有着更直接、有效的影响。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又是货币供给变动的重要来源,可以立即执行,具有连续性,不存在管理时滞。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拥有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基础货币的规模,而再贴现政策就不能实现这种控制。公开市场操作凭借自身的这些优点,一直是许多国家首选的货币政策工具。但是,公开市场业务发挥其作用的程度严重依赖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及金融市场与体系的健全程度。

4.1.4 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以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的方针和各种措施。它是中央银行间接控制信用规模的一项重要的手段。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制定和实施恰当的利率政策,以求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利率政策包括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两方面的内容。利率结构包括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利率的风险结构指到期期限相同的债券由于面临风险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到期收益率;利率的期限结构指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与到期收益率的关系。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和利率的结构,影响社会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在面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时,提高利率水平;在经济低迷时调低利率,降低资金的融资成本价,刺激信贷。不同国家金融市场化的程度不同,利率政策包含的具体内容也不一样。我国利率管制尚未完全放开,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4.1.5 窗口指导

窗口指导,又称道义劝告,是中央银行通过劝告和建议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一种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非强制性、温和性的特征。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特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发表正式声明或私下谈话的方式,与金融机构进行磋商,表明其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和政策意向,并希望各金融机构配合。主要是影响或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窗口指导是一种劝谕式监管制度,并不是一项法律规定。但由于该指示来自中央银行,具有高度权威性。因此各家金融机构一般都会积极配合。在政府干预比较多,信贷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窗口指导往往被中央银行当作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