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与大陆桥运输是目前国际货物运输使用较多的三种新型的运输方式。
(一)集装箱运输
1.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集装箱是海陆空不同运输方式进行联运时用以装运货物的一种容器。中国香港地区称为货箱,中国台湾地区称为货柜。集装箱运输(Container Transport)是以集装箱为运输单位进行运输的一种现代化的先进的运输方式,它可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单独运输和不同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集装箱运输的优点是加速货物装卸,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加速船舶周转,减少货损货差,节省包装材料,减少运杂费用,降低营运成本,简化货运手续和便利货物运输等。集装箱运输是运输方式上的一大革命,它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集装箱运输实际上是指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一种装载形式。集装箱是一种能反复使用的便于快速装卸的标准化货柜。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了三个系列十三种规格的集装箱,在国际运输中常用的集装箱规格为20英尺和40英尺两种,即IA型8’×8’×40’、IAA型8.6’×8’×40’;IC型8’×8’×20’。集装箱按其装载货物所属货主,可分为整箱货和拼箱货。每个集装箱有固定的编号,装箱后封闭箱门的钢绳铅封上印有号码。集装箱号码和封印号码可取代运输标志,显示在主要出口单据上,成为运输中的识别标志和货物特定化的记号。
集装箱最早出现在英国。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铁路运输中采用了集装箱这种大型容器,装运百货杂货和煤炭,从火车换装到马车上,以减少换装时间,加快装卸速度。
19世纪50年代,美国在铁路运输中也采用了这种被称之为“容器装运法”的集装箱运输。由于当时工业化水平较低,装卸机械还不能满足集装箱运输的需要,这种先进的方法终于停止使用。
到19世纪末,铁路运输受到了汽车运输的严重挑战。为了与公路运输竞争,1926年起,英、美、法、日等国的铁路系统又先后采用了集装箱运输。与此同时,公路运输为与铁路运输抗衡,也发展了自己的集装箱运输。由于当时各国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所采用的集装箱的外形、结构、尺寸各不相同,1931年,国际集装箱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打算共同制定统一的集装箱标准规范。由于当时铁路、公路各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制定统一的集装箱标准规范未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集装箱不能实现联运,使集装箱的优势未能得到发挥,集装箱的发展又一次受到挫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为了加快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需要解决向欧洲、亚洲各个军事地点大量、迅速地运送军需装备的问题,使用了一种称之为连接陆海的新式运输工具,这为集装箱的大规模使用迈出了一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生产中大量采用了新技术和新装备,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商品的品种数量也不断增加,生产的现代化迫切要求运输业与之相适应。
从1955年开始,集装箱运输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当时由于美国的汽车运输业利用汽车运输灵活、迅速的特点,争拉货物运输业务,使铁路运输受到影响。因此,铁路运输为维持自己的业务,又采用了一种新的运输方法——平板车运输。平板车运输就是把集装箱放在平板车上的运输,这一方法使铁路运费低、速度快的特点和汽车可以门到门的优点结合起来,达到了速度快、费用低、破损少的要求。
后来,集装箱运输又在海运以及海陆联运中获得了成功,突破了集装箱运输仅用于陆地用的范围。随着海洋运输业运量的增加和远洋船舶向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使得件杂货运输中普通货轮所暴露的缺陷日益显著。船舶在港口卸货停泊的时间长、周转率低,妨碍了船舶向大型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实现装卸的合理化,而其关键则是将货物成组化,即把货物集合成一组大单元,来适应装卸的机械化,以加快船舶的周转,提高运输能力。当时美国的两家船公司,先后把十余艘油轮和普通货轮改为集装箱船,同时又在有关港口建立了装卸转造基地,实现了船舶和车辆的快速周转。
20世纪60年代以后,集装箱运输得到了迅速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则发展更快,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被称为运输业的“第三次革命”,是世界科技、经贸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将海上、公路、铁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以其便捷、安全、经济的优势获得了迅速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已实现了集装箱化,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一件一件装卸搬运杂货的做法。在集装箱管理方面,已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许多港口开始向集装箱运输的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2.集装箱的定义
关于集装箱的定义,历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存在分歧。现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集装箱的定义做以下介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集装箱下的定义为,集装箱是一种运输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1)具有耐久性,其坚固强度足以反复使用;
(2)便于商品运送而专门设计的,在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中运输时无须中途换装;
(3)设有便于装卸和搬运的装置,特别是便于从一种运输方式转移到另一种运输方式;
(4)设计时应注意到便于货物装满或卸空;
(5)内容积为1平方米或1平方米以上。
3.国际集装箱运输方式
由于集装箱是一种新的现代化运输方式,与传统的货物运输有很多不同,做法也不一样,目前国际上对集装箱运输尚没有一个行之有效并被普遍接受的统一做法。但在处理集装箱具体业务中,各国大体上做法近似。现根据当前国际上对集装箱业务的通常做法,简介如下。
(1)集装箱货物装箱方式。根据集装箱货物装箱数量和方式可分为整箱和拼箱两种。
①整箱(Full Container Load,FCL),是指货方自行将货物装满整箱以后,以箱为单位托运的集装箱。这种情况在货主有足够货源装载一个或数个整箱时通常采用,除有些大的货主自己置备有集装箱外,一般都是向承运人或集装箱租赁公司租用一定的集装箱。空箱运到工厂或仓库后,在海关人员的监管下,货主把货装入箱内、加锁、铝封后交承运人并取得站场收据,最后凭收据换取提单或运单。
②拼箱(Less than Container Load,LCL),是指承运人(或代理人)接受货主托运的数量不足整箱的小票货运后,根据货类性质和目的地进行分类整理,把去同一目的地的货,集中到一定数量拼装入箱。由于一个箱内有不同货主的货拼装在一起,所以叫拼箱。这种情况在货主托运数量不足装满整箱时采用。拼箱货的分类、整理、集中、装箱(拆箱)、交货等工作均在承运人码头集装箱货运站或内陆集装箱转运站进行。
(2)集装箱班轮进出口程序
①订舱:发货人或货物托运人根据贸易合同或信用证有关条款的规定,在货物托运前一定的时间,填制订舱单向船公司或其代理人,或其他运输经营人申请订舱。
②接受托运申请:船公司或其代理人,或其他运输经营人在决定是否接受发货人的托运申请时,首先应考虑其航线、港口、船舶、运输条件等能否满足发货人的要求。在接收托运申请后,应着手编制订舱清单,然后分送集装箱码头堆场、集装箱货运站,据以安排空箱及办理货运交接。
③发放空箱:通常,整箱货(FCL)的空箱由发货人到集装箱码头堆场(CY)领取,拼箱货运(LCL)的空箱则由集装箱货运站(CFS)负责领取。
④拼箱货装箱:发货人将不足一整箱的货物交集装箱货运站,由货运站根据订舱清单的资料,核对场站收据、装箱。
⑤整箱货交接:由发货人自行负责装箱并加海关封志的整箱货运至集装箱码头堆场,码头堆场根据订舱清单,核对场站收据及装箱单验收货物。
⑥集装箱的交接签证:集装箱码头堆场在验收货物和集装箱后,在场站收据上签字,并将签署的场站收据交还给发货人,据此换取提单。
⑦换取提单:发货人凭经签署的场站收据向负责集装箱运输的人或其代理换取提单,然后到银行结汇。
⑧装船:集装箱码头根据待装的货箱情况,制订出装船计划,待船舶靠泊后即行装船。
⑨海上运输:海上承运人对装船的集装箱负有安全运输、保管、照料之责任,并依据集装箱提单条款划分与货主之间的责任、权利、义务。
(3)集装箱货物交接地点。集装箱货物的交接,根据贸易条件所规定的交接地点不同一般分为:
门到门(Door to Door):从发货人工厂或仓库至收货人工厂或仓库;
门到场(Door to CY):从发货人工厂或仓库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装箱堆场;
门到站(Door to CFS):从发货人工厂或仓库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
场到门(CY to Door):从起运地或装箱港的集装箱堆场至收货人工厂或仓库;
场到场(CY to CY):从起运地或装箱港的堆场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装箱堆场;
场到站(CY to CFS):从起运地或装箱港的集装箱堆场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
站到门(CFS to Door):从起运地或装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至收货人工厂或仓库;
站到场(CFS to CY):从起运地或装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装箱堆场;
站到站(CFS to CFS):从起运地或装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装箱货运站。
(二)国际多式联运
1.国际多式联运的含义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的解释,国际多式联运(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是指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受货物的地点运往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货物的地点。国际多式联运大多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单一运输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种连贯的运输,是实现门到门运输的有效方式。
2.国际多式联运的特点
构成国际多式联运应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有一个多式运输合同;
(2)必须使用一份包括全程的多式运输单据;
(3)必须至少有两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连贯运输;
(4)必须是国际间的货物运输;
(5)必须有一个多式运输经营人对全程运输负责;(6)必须是全程单一的运费率。
(三)大陆桥运输
1.大陆桥运输概述
大陆桥运输(Land Bridge Transport)是指利用横贯于大陆的铁路或者公路,乃至航空运输系统作为中间桥梁,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把大陆两端的海洋(港口)连接起来的联合运输方式,即海—陆—海的连续运输。它可有海—陆(铁路)—海、海—陆(公路)—海和海—陆(航空)—海三种形式。但是,不论哪种形式,一般都是以集装箱为媒介的,即以集装箱这种运输方式完成其相互间的连接贯通,故它又名大陆桥集装箱运输。
大陆桥运输,在途中一般均要经过两装两卸,若采用传统的海陆联营方式,则会加长运输时间,而且会大大增加装卸费用和损货率;而以集装箱为运输单位,可简化理货、搬运、储存、保管和装卸等操作环节和过程。集装箱是经海关铅封的,中途不必开箱检验,可以迅速而直接地转换运输工具,是开展大陆桥运输的理想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陆桥运输既是当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亦是集装箱运输开展以后的产物。大陆桥运输给海洋沿岸国家(地区),特别是太平洋和大西洋区域各国(地区)、亚欧两洲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捷之路,从而也给有关国家(地区)带来良好的收益,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繁荣。
世界大陆桥集装箱运输是从苏联和美国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苏联西伯利亚大铁道修通后,即把大西洋沿岸国家的铁路线和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港连接了起来,日本的部分国际贸易(货物)即利用这大陆桥进行运输,不过,那时不是集装箱运输,而是传统的海陆联运。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型集装箱运输的条件不断成熟,大陆桥运输的组织管理、计费原则和运输线路相继得到解决。1967年,由欧洲经西伯利亚铁路发往日本的第一批集装箱货物联运获得成功。1971年,远东航运公司利用商船装运集装箱货物,开辟了日本—苏联—欧洲的海陆(铁路)联运,至此,西伯利亚大陆桥正式开通。
1967年6月,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导致苏伊士运河封闭,航运中断;其时,巴拿马运河又值堵塞,远东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货运船舶不得不改道,绕航非洲好望角,或者南美的麦哲伦海峡,致使航运距离和运输时间倍增;加上当时世界石油价格上涨,航运成本猛增,却又正值集装箱运输的勃然兴起,值此之际,美国大陆桥运输于1967年应运而生。
将原来全程海运,改为海—陆—海大陆桥运输方式,可以缩短运输里程、减少运费、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货物运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如以日本横滨港至英国伦敦港为例,若全程海运,西行航线经过苏伊士运河,是11 235海里,绕道非洲好望角的,则达14 788海里;东行航线经巴拿马运河,是12 352海里;绕道南美麦哲伦海峡,达17 000海里。如采用美国大陆桥运输路线,全线航程仅为11 225海里,比通过巴拿马运河的缩短航程1 127海里,比绕道好望角缩短2 436海里航程,至于比绕道南美麦哲伦海峡则缩短里程更多。虽然大陆桥运输比全程海运多两次装卸,但由于运输距离大为缩短,且能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直达列车,故运输时间仍然比全程海运节省7~8天,运输费亦便宜了10%~25%左右。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普遍地受到重视,大有继续发展之势。
目前,世界主要的大陆桥运输线有3条。第一条是美国大陆桥运输线和加拿大大陆桥运输线,由于两者是平行的,且都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陆通道,情况相似,可统称北美大陆桥运输路线。第二条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波罗的海以及黑海的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输路线,因地跨欧、亚两洲,故又称欧亚大陆桥运输路线。第三条则是我国最近修建成的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线,也叫第二条欧亚大陆桥运输路线。
2.美国大陆桥运输线
美国大陆桥运输包括两条路线:一条是从西部太平洋口岸至东部大西洋口岸的铁路(或公路)运输系统,全长约3 200公里。另一条是西部太平洋沿岸至南部墨西哥湾口岸的铁路(或公路)运输系统,全长约500~1 000公里。由于东部港口和铁路太拥挤,货物到达后很难保证及时换装,使大陆桥运输带来的优越性——节省时间——不能体现。因此,目前美国的大陆桥运输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但是,由此派生而成的小陆桥(Mini-Land Bridge)和微型陆桥(Micro-Land Bridge)运输方式却在不断发展。
当今,美国的大陆桥运输有3种形式。
(1)OCP运输。“OCP”是Overland Common Points的缩写,意即“内陆地区”。它将横跨太平洋的轮船公司、美国西海岸的内陆承运人和美国进口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货物流程,经由西海岸各港口与各铁路线运往洛基山脉以东的美国广大地区(约占全美的2/3地域)。这种货运按海运与内陆提单,在港口的转运费和内陆的运输费用全由进口商支付,且作出港口和铁路安排。其海运运费较低,一般要比其他运输形式优惠3~5美元/吨。根据测算,在对美贸易中,采用这种运输形式,对买卖双方均是有利的。
(2)美国小陆桥运输。简称MLB(Mini Land Bridge),这是一种海运与陆运(铁路或公路)联合运输与联合收费的运输方式,比大陆桥运输(即海—陆—海)缩短一段海上运输,成为海—陆或陆—海运输形式。例如,远东至美国东部大西洋口岸或美国南部墨西哥湾口岸的货运,由原来的全程海运,改为由远东装船运到美国西部太平洋口岸,转装铁路(或公路)专用列车运至东部大西洋口岸或南部墨西哥湾口岸,用陆上铁路(或公路)作为陆桥,将美国西海岸港口同东海岸与南部墨西哥湾港口连接起来。这种小陆桥运输享受铁路集装箱专用列车优惠价,降低了运输成本;避免绕道巴拿马运河,省去了船舶过运河的费用,还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到货时间提前;货物可以直接运到市区卸货,乃至直接送货上门等优势,特别是通往美国墨西哥湾口岸的获益更大,以致目前从远东到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的货运已有70%以上通过此方式运输。
(3)美国微型陆桥运输。简称IPI(Inter Point Intermodal)运输。它是比小陆桥更缩短一段的海陆联运,只利用部分陆桥,没有通过整条陆桥,故又称为半陆桥运输。例如,远东去美国内陆地区的货物,装船运至美国太平洋口岸,然后换装铁路(或公路)集装箱专用列车,将货物直接运送到美国内陆城市。这样就克服了绕道和迂迴等不合理运输,缩短了运输距离和时间,使到货时间提早,还减少了运费。近些年来,这种运输发展异常迅速。海运承运人只需办理一张远洋提单,决定内陆运输路线,并支付一切港口费用和内陆运输费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