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说的吗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说的吗

时间:2023-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 学而优则仕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微子》与孔子教育目的密切联系着的另一个问题是“学而优则仕”。长期以来,围绕着“学而优则仁”一语的疏释,成为学者各自阐述孔子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实际上,“学而优则仕”有不同解释。况且,此语虽出《论语》,但实际上并非孔子原话,而是他的弟子子夏所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因此,既不能张冠李戴,也不可以偏概全。

2. 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12)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季氏》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

逸民(13):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期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14)。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微子》

与孔子教育目的密切联系着的另一个问题是“学而优则仕”。长期以来,围绕着“学而优则仁”一语的疏释,成为学者各自阐述孔子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诚然,孔子在教导学生过程中涉及到不少出仕的言论,《论语》中确实有“学而优则仕”一语,但是否能成为孔子强调学习优异者可出任官员的重要根据则应该细加分析。

实际上,“学而优则仕”有不同解释。杨伯峻先生将“优”字解释为“余”,即学习有余力则出仕。笔者十分同意这种疏释。因为,如果孔子原意是学习优异可出仕,那么为什么孔子认定的学习最优异者颜回,不去鼓励他出仕,而是赞赏他好学无倦:“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这不是与学习优异便出仕矛盾吗?显然,过去疏释有所不确。况且,此语虽出《论语》,但实际上并非孔子原话,而是他的弟子子夏所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因此,既不能张冠李戴,也不可以偏概全。

北京国子监牌坊

北京国子监明清进士碑

宋人科举考试图

当然,孔子并不是远离尘世的高士,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家、思想家。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士”要出仕,确实需要一定的学识,而这些学识当然要通过学习以及平时的实践得到,因而许多“士”在出仕前投师求学,以便今后出任官员,这也不必予以苛责。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在教育学生中有不少有关出仕的言论,也是无可非议的。实际上,他本人也乐于担任官职。尽管如此,孔子所办的私学毕竟不是一个“官吏培养所”,他也不是一个只讲钻营宦术的政治教员或政治投机家,而是一个以收“束脩”为生、以培养“君子”为教育目的,企望播扬自己学术的学者!他对君子出仕的看法,笔者在“理想国家”中有所涉及。概括起来说,孔子其实主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季氏》),即君子(或士大夫)可以隐居求志,可以出仕行义而达道,前提是国家政治清明与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