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终记解第四十

终记解第四十

时间:2024-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蚤晨①作,负手曳杖②,逍遥③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遂寝病,七日而终,时年七十二矣。随后卧病在床,于是七天过后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于是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则由绖。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

【原典】

孔子蚤晨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

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吾将安杖;哲人其萎,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

夫子叹而言曰:“赐,汝来何迟。予畴昔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即与宾主夹之,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余逮将死。”遂寝病,七日而终,时年七十二矣。

哀公诔曰:“昊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于乎哀哉!尼父无自律。”子贡曰:“公其不没于鲁乎?夫子有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君两失之矣。’”

【注释】

①蚤晨:即早晨。

②曳杖:拖着拐杖。

③逍遥:悠然自得的样子。

④畴昔:往日。

【译文】

孔子早晨起来,背着手拖着手杖,在门口悠闲地漫步,便吟唱道:“泰山要崩塌了吗?梁木要毁坏了吗?哲人要困顿了吗?”唱完歌之后就回到了屋里,对着门坐着。

子贡听到歌声,说:“泰山要是崩塌了,我还能够去仰望什么呢?梁木要是毁坏了,我还能够依靠什么呢?哲人要是困顿了,我还有谁能够去效仿呢?老师您是不是生病了?”于是就快速地走了进去。

孔子叹了一口气说:“赐!你为何来这样晚?昨夜我梦见我一个人坐在两楹之间祭奠。夏朝人将灵柩停靠在东阶的大堂之上还处于主位;殷人将灵柩停靠在大堂前面的两楹之间,那是处于宾位和主位之间的位置;周人将灵柩停靠在对着西阶的大堂上,那里是迎接宾客的地方。我孔丘现在是殷人。到现在还没有贤明的君王兴起,天底下谁又能够尊奉我呢?我应该快要死了。”随后卧病在床,于是七天过后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

鲁哀公哀悼孔子说:“上天不怜悯我,不愿意将这一位老者留下,他保障我一个人位于君位,让我痛苦而忧愁。呜呼哀哉!尼父,您走后我就没有榜样来约束自己了。”

子贡说:“您不想善终于鲁国吗?老师曾说过:‘礼仪一旦丧失了政治就会昏暗不清,名分丧失就会造成过错。’失去志向是昏暗,失去身份是过错。老师在世的时候得不到你的重用,死后才哀悼,这不合礼仪;自称一人,这也与鲁国国君的名分不相符合。您把礼和名都丧失了。”

【原典】

既卒,门人所以服夫子者。子贡曰:“昔夫子之丧颜回也,若丧其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今请丧夫子如丧父而无服。”于是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则由绖。子夏曰:“入宜绖可居,出则不绖。”子游曰:“吾闻诸夫子丧朋友,居则绖,出则否,丧所尊虽绖,而出可也。”

孔子之丧,公西掌殡葬焉,唅以疏米三贝,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佩象环,径五寸而綨组绶,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饬庙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兼用三王礼,所以尊师且备古也,葬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

既葬,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贡谓之曰:“吾亦人之葬,圣人非圣人之葬,人子奚观焉。昔夫子言曰:“见吾封若夏屋者,见若斧矣,从若斧者也,马鬣,封之谓也。今徒一日三斩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观乎哉?”二三子三年丧毕,或留或去,惟子贡庐于墓六年。自后群弟子及鲁人处于墓如家者百有余家,因名其居曰孔里焉。

【注释】

①服:穿丧服。

②绖:穿丧服时系在腰间或头上的麻带子。

③袭衣:衣一套叫一袭。

④三王:夏、商、周三代君王。

⑤马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译文】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犹豫不定,不知该用什么等级的丧制。子贡说:“以前先生对待颜回的丧事,如同死了儿子一样,但没穿丧服,对待子路的丧事也一样。今天对待先生的丧事就像对待父亲的丧事一样,但不穿那样等级的丧服。”于是弟子们都穿上吊丧的服装系上麻带,出门到那里都系上麻带。子夏说:“回到家可以系麻带,出去可不用。”子游说:“我听老师说过,对待朋友的丧事,在家时系麻带,出去则不系。自己的尊辈去世了,即使系着麻带出去也是可以的。”

孔子的丧事,由公西主持。他在孔子口中放三勺米,给孔子穿上十一套衣服,加上朝廷官服一套,戴甫帽,佩戴象牙环佩,环佩直径五寸,用青白色的丝带系着。桐木棺厚四寸,柏木棺厚五寸,装饰了遮挡棺柩的帷帐,设置了障棺的霎扇,还设置了牵抚灵车的披具,这是按照周朝的礼制;旗上有齿形边饰,这是按照殷代的礼制;魂幡用绸练做成,这是按照夏朝的礼制。兼用夏、商,周三代君王的礼制,是表示尊敬老师,而且古代的礼仪都具备。孔子的灵柩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边,埋入地下,碰不到地下水。上面的封土为半斧形,高四尺,周围种上松柏作为标志。孔子的弟子都把家建在坟墓的四周,行心丧的礼仪。

安葬完毕,有人从燕国来参观,住在子夏家里,子夏对他说:“这是我们普通人安葬圣人,不是圣人安葬普通人,有什么可看的呢?从前老师说过:‘我见过坟墓像夏朝房屋的,也见过像斧形的,我赞成斧形的,斧形的坟俗称马鬣封,’现今我们一天之内三次换板夯土就筑成了,这不过实现了老师生前的愿望而已,有什么可看的呢?”

孔子的弟子守丧三年以后,有的留下了,有的离开了,只有子贡筑屋于墓旁守了六年。从此以后孔子弟子和鲁国人在墓边建家而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将此地命名为孔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