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七章
太上[1],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2]。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3]。
——第十七章
[1]太上:最好的、第一流的(君主)。
[2]悠兮:悠闲的样子。贵言:以言为贵,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最好的君主,人民不知道有他存在;次一等的君主,人民亲近和赞誉他;再次一等的君主,人民害怕和畏惧他;最次的君主,人民轻侮和羞辱他。因为君主没有足够的信义,所以人民对他就没有信义。最好的统治者,是那样地悠闲和自在!从不肯轻易把号令发出来。功也成,事也就,而人民却说:“这就是我们本来之所在。”
从古到今,历史上并不缺少清正廉洁的官吏,施政以仁,待民以慈,居己以俭,他们生前受到百姓的欢呼爱戴,死后受到人们的怀念追思。辖地人民还为他们树碑立传,有的甚至还修庙立祠代代祭奉,如成都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柳州祭祀柳宗元的柳侯祠、潮州祭祀韩愈的韩文公祠。由此可见,人们对这些官吏是如何感恩戴德,如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惠政爱民,使其治内百姓各安其业,“宅有新屋,步有新船”,少有所养而老有所归,所以老少相互告诫“莫违侯令”,柳州人民至今仍然崇敬他、悼念他。
不过,这些人虽算得上是廉吏,但还算不上最好的官吏,他们在任上实行仁政,利泽施于人,恩惠昭于时,美名传于后,老百姓将社会的安宁、经济的繁荣和生活的幸福都归功于他们,他们也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老百姓由衷的尊敬和赞誉。最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是古代儒家所谓的三不朽。立德也好,立功也罢,无非是自觉地为国家为百姓做好事,让国家更加强大繁荣,让百姓更加富裕幸福,也好让自己流芳百世。虽然其德可怀,其功可嘉,但他们仍心存功名之念,百姓因而也以美名相报。心存功名之念便会着意立善行施,在上的一“着意”便使自然朴散淳漓,在下的颂德报恩便使官与民裂而为二,上与下不能相忘于“道”。
因而,最好的统治者从不有意立善施仁,也从没有想到要百姓感恩怀念。他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万物生长而不滥施影响,让百姓生息而不横加干涉,人们按着自然的节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全然感觉不到统治者的恩惠仁慈,只是知道有一位国君罢了。
有意为百姓施恩行善,让百姓为其树碑立传修庙祭祀,就已经远离无为而治的精神,这样的统治者自然也就稍次一等了。相传舜处处标榜仁义以收买人心,虽然也能讨得人们的欢心,但他本人并没有超脱功名的牵累;而更古的国君泰氏就大不一样,其德性是那样高尚,其言谈是那样诚信,任别人称自己为牛,任别人称自己为马,任别人说好说坏论是论非,这些都无妨他睡时的香甜安适,无妨他醒后的自在清明,他完全摆脱了一切外物的拘系。舜为政与为人的境界远低于泰氏。
当统治者用对百姓指手划脚的乐趣取代对百姓的仁慈之心的时候,它们只能靠刑法来威吓人民,靠政教来统治人民,人民虽不敢不老老实实地听命就范,但他们只畏其威而不敬其人,只避其刑而不耻其心,这样的统治者就更次一等了。
最后,当刑法已被当权者践踏、政教对人民也毫无作用的时候,那些自诩为百姓“父母官”的统治者,就不得不用奸诈来欺骗百姓,用权术来愚弄百姓,用极刑来恐吓百姓,百姓也用冷嘲热讽和诅咒反抗来作为回应。不用说,这样的统治者最凶残、最糟糕的。
英明的统治者从不轻易发号施令,功绩广被天下却像与自己毫不相干,恩泽遍施万物而百姓却感觉不到有所依靠,等到大功告成、万事如意,老百姓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人的恩赐,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功成事遂”之后,有的领导让百姓觉得这是自然的结果,有的领导让百姓感恩戴德,认为这全是领导的功劳,哪一种领导更令人尊敬?哪一种领导方式更值得推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