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标
笔者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普通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了解程度,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政治面貌等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差异,以此作为本研究的个案,为深入分析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状况奠定现实基础。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由于随机抽样属于非概率抽样,所以样本的代表性可能不是很好,但限于财力和时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使调查结果尽可能客观一些,本调查选取了大专院校、党政机关、商场、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不同的调查点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有公务员、教师、管理人员、大学生、企业员工等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
(三)问卷设计说明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的综合概括。从内容上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的理论。因此,问卷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分为以上几个方面。在调查时,询问调查对象对它们的认知情况,问卷同时询问了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情况,答案分别为:“很了解、了解、不清楚、不了解”四种。问卷将答案选项设计为:“很赞同、赞同、不清楚、不赞同”四种。问卷采用匿名填写方式,以确保人们能够比较真实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四)问卷发放情况
调查采用的是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由被访者填写,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为500份。
二、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是以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在大专院校、党政机关、商场、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不同的调查点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详见表3-1。
表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当前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了解状况
本次调查设置了以下问题:“请您选择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同情况”,答案分别为:“很了解”“了解”“不清楚”“不了解”;“很赞同”“赞同”“不清楚”“不赞同”。通过对此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大致上掌握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同情况。
1.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度总体较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民众对其的了解度。理论在人民群众中被接受认知的程度虽然与宣传普及有很大关系,但如果理论没有很强的科学性、指导实践的作用性,再如何宣传人们也不会接受,更没有吸引力可言。基于此,本研究从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度来考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情况。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当前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总体较高。对毛泽东思想,有66.72%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其中,31.30%的人很了解,35.42%的人了解),不了解的占15.30%。有80.82%的被调查者了解邓小平理论,12.40%的人表示不了解。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了解的人占43.32%,38.65%的人表示了解,有6.50%的人不了解,还有11.53%的民众表示不清楚。民众对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了解度较高,有41.00%的调查者表示很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容,42.20%的民众了解,有9.60%的人表示不清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有38.10%的被调查者表示很了解,44.70%的民众了解,不了解的人占7.40%。民众很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占38.50%,表示了解的人占35.45%,有15.25%的民众不清楚(详见表3-2)。
表3-2 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情况(单位:%)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度总体较高。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内容了解度有所差异。比较发现,被调查者对毛泽东思想的了解度与邓小平理论等其他内容相比相对较低,对科学发展观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了解度相对较高。从理论上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人们对它们的了解情况不应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也在进行,反映时代精神的理论对世界的解释力及指导实践的效力更强。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应对时代需要的理论,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从根本上反映、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民众对其的了解度较高。
2.大部分民众赞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对理论的赞同情况不仅表明民众对理论的了解度,更表明对理论的接受认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理论强大的吸引力。
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大部分认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思想,有38.75%的被调查者表示很赞同,48.62%的人赞同,不赞同的人占4.00%。有45.35%的被调查者表示很赞同邓小平理论,37.52%的人表示赞同,不赞同的人占7.63%。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赞同的人占44.20%,12.53%的人表示不清楚,有8.67%的人不赞同。对科学发展观,有40.30%的人表示很赞同,49.75%的民众赞同,不赞同的人只占3.45%,还有6.50%的人表示不清楚。民众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认同度较高,有44.37%的人表示很赞同,48.83%的民众赞同,不清楚的人仅占2.80%,不赞同的人占4.00%。民众很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占34.50%,表示赞同的占38.40%,有20.60%的民众表示不清楚(详见表3-3)。
表3-3 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情况(单位:%)
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同内容的赞同情况是有差异的。其中,对毛泽东思想的赞同度总体上较低,而对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赞同度较高。民众对理论的赞同度与理论本身的解释力及指导实践的效力是紧密相关的。我们认为,正是有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才使得中国走上开放改革,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才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殷实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是不是就否定了毛泽东思想,使毛泽东思想不被当代的民众所认同了呢?当然不是,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无法抹去的。但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不断深入,新的时代和变化了的实际要求新的理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振兴中国。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恰当地担当起时代的重任,因而被民众所赞同也合乎逻辑。
3.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度与赞同度上存在差异
了解和认同不是一个概念。一般而言,了解是仅从表层对某一事物或观点的肤浅的认知,而认同则是在了解的基础上的接受与赞同。了解并不代表认同,而认同某一事物或观点一定是在了解基础之上的接受与赞同。但调查结果发现,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了解度与认同度上存在差异,即很了解的一定是赞同的,不了解并不一定不赞同。被调查者对毛泽东思想的了解度相对较低,不了解的占15.30%(见表3-2)。但在认同度方面,民众很赞同毛泽东思想,有38.75%的被调查者表示很赞同,48.62%的人赞同,不赞同的人只占4.00%(见表3-3)。在了解度上,民众对邓小平理论不了解的达12.40%,而在认同度上,不赞同邓小平理论的民众只占被调查者的7.6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种解释是由于受教育程度、共聚信息能力以及区域差异等各种原因,导致部分民众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容了解上存在差异,但这并没有直接影响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度。科学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已经向广大人民群众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前进的理论武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异成绩正是在科学性的、革命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这是广大群众接受、赞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
此外,从常理来说,人们不了解某一思想理论,就不应该对它表示赞同。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民众不了解某一思想理论,却表示赞同。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人们的内心中还残存着过去“极左”时代的阴影,以至于在涉及政治问题时,总是显得非常敏感和谨慎。这也说明,当前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较高的赞同度中,很可能包含着一部分虚假赞同。因此,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较高的赞同度,我们须辩证看待。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群际差异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无论在了解程度还是在赞同度上,当前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总体状况较好。但是,这种考察只是从总体上进行把握,由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收入水平等差异,不同群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认同情况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将着重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收入水平等角度,考察不同群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赞同情况及其差异。
1.不同性别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赞同情况
在经典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中,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对同一事物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由于教育、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造成的,更有可能是由男女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在对政治、意识形态问题上,两性认知差异也是存在的。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在学界却鲜有见著,甚至连判断性的结论也难得一见。一般来讲,人们认为女性和男性相比,对政治问题较不感兴趣或很少关注,国内外有关女性政治参与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那么,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认同情况上,男女两性也应当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男性与女性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认同方面存在差异(见表3-4)。
从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认同问题上,女性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表示认同的比例总体上略高于男性,表示不认同的比例略低于男性。对毛泽东思想的赞同情况,有80.87%的女性被调查者表示赞同(很赞同的占36.45%,赞同的占44.42%),不赞同的只占5.13%;而男性在这一问题上,有77.54%的被调查者表示赞同(表示很赞同的占35.60%,赞同的占41.94%),表示不赞同的占6.75%。有85.76%的女性被调查者表示赞同邓小平理论,不赞同的只占3.50%;男性被调查者中有83.85%的人表示赞同,不赞同的人占5.80%。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的赞同度上,女性均略高于男性,不赞同度上女性略低于男性。只有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赞同问题上,女性的赞同度略低于男性,不赞同度略高于男性:有80.15%的女性被调查者表示赞同,不赞同的占6.20%;男性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赞同率为84.79%,不赞同的占5.4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赞同度的差异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调查对象看来,对于是否赞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属于比较敏感的问题,因此,回答时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而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回答此类敏感话题时态度更为谨慎、保守。有人在对男女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差异进行实证研究时指出,男生在性格上倾向于外向、有进攻性,而女生则更为内敛和保守,因此,女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同和政治理性方面都高于男生。[1]同样,对于是否赞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政治性问题,女性的回答比男性要保守些,反映在赞同度上,就是女性的赞同度比男性的略高,不赞同度上女性略低于男性。
2.不同年龄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赞同情况
年龄和阅历对人们认知和判断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心理学认为,有一种“脸谱现象”,即一张平滑幼嫩的脸和一张沟壑纵横的脸,其代表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平滑幼嫩的脸如同一张白纸,未经世事沧桑;沟壑纵横的脸表征的却是历经世事沧桑,时间对生命打磨的印迹是如此震撼。经历过世事的人和未经世事或少经世事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差别是很明显的。
在本研究中,以年龄作为考察当前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赞同情况的尺度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中,学者一般认为,青年人与中老年人相比,是比较容易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的,并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群体中正不断弱化。事实是否如此?表3-5列出了本次调查中不同年龄群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赞同情况。
表3-5 不同年龄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情况(单位:%)
续表3-5
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除了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赞同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外,不同年龄段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他思想理论的赞同度并不存在特别明显的差异规律性。
总体上看,30岁及以下这一年龄段的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赞同度较之于其他群体基本上都偏低。此外,这一群体的社会成员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度较其他年龄段群体略偏低。对这一问题可能的解释是,30岁及以下的社会群体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即属于典型的“80后”。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在不断变迁的转型社会中,经历了我国数次改革大潮。他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与以前时代的人们差异很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受全球化、网络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冲击,“80后”这一群体思想是多维的,同时也是开放的,既有接受传统政治教育后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与热爱、对共产党的拥护,同时也有对更高理想的追求,对当今社会丑恶现象的痛斥与批判。
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情况,与其他年龄群体的判断相比,“80后”群体表现出符合其群体特质的判断,即非武断否定也没盲目赞同。这从一个倾面反映出,在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上要加强对青年人的宣传与教育,不断提高这一群体的赞同度。
3.不同政治面貌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赞同情况
考察不同政治面貌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差异似乎没有必要,因为在理论上结果是非常明确的,即党员比非党员的赞同度必然要高。但是,人们常常指出,当前部分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了动摇,部分人加入党组织是出于各种功利性目的而不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考察不同政治面貌的社会成员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有其意义。不同政治面貌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赞同情况详见表3-6。
表3-6 不同政治面貌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情况(单位:%)
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完全赞同。应当指出的是,民主党派这一赞同度并不能有效说明问题,因为本次调查的受访对象中民主党派所占的比例太小,只有5个调查对象是民主党派人士。党员群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虽然完全赞同,但并不排除其中有个别人因为问题的敏感性而做出虚假回答的可能。总体上看,无党派人士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保持着较高的认同水平,其中,对毛泽东思想的赞同度之所以较低,原因在于选择“不清楚”的人大多集中在这一群体。值得注意的是,共青团员这一群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完全赞同,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4.不同教育程度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赞同情况
受教育程度往往决定人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衍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是原始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继承和时空延伸,是一个包括元理论、基本理论、应用理论三大层次的理论体系。因此,人们的教育程度不同,对它的了解和认识必然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将会影响人们对它的评价与接受。因此,要全面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状况,有必要考察不同教育程度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情况,具体情况见表3-7。
表3-7 不同教育程度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情况(单位:%)
统计的结果显示,不同教育程度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总体上看,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度呈现出升高的态势。其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度在所有群体中均是最低的,高中教育程度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赞同度较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者也有较大的差距。
对于这种情况,研究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与认知水平和能力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彻底性、价值性,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因此,他们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更赞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吸引力强。第二,教育程度高的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了更多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宣传,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更为了解,还相应地会增加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第三,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相比教育水平较低者,在社会层次体系中一般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他们的生活状况相对较好,这使他们对现行制度和体制存在更少批评性,因此他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更为赞同,而教育程度较低者则恰恰相反。第四,已有相关研究证明,文化程度越高者对精神信仰的需求越强,而文化程度低者则更注重物质利益。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度不同,造成赞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5.不同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认同情况
判定一种理论有没有吸引力、吸引力有多大,不仅在于该理论本身的彻底性、科学性,还要看该理论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的需要。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理论才会有更强的吸引力,才能深入人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它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是意识形态活动的主体,利益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力,任何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与其代表民众利益的广泛程度和满足程度密切相关。在当前,民众最直接的利益就是经济利益,而衡量人的经济利益获得状况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标准是收入状况,收入水平的差异很可能将影响到民众对其所在社会主导性意识形态的赞同情况。不同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情况详见表3-8。
表3-8 不同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情况(单位:%)
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收入群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度是不同的,但从总体上看,收入水平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赞同度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月收入在5500元及以上的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度达100%。事实上,此数据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为,在500份的总样本中,被调查者月收入在5500元及以上的人数共计16人,从而不具有统计学上的代表性,无法反映实际情况。此外,统计结果显示,月收入水平在1500元及以下的群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度较其他群体明显偏低;而收入水平偏高的群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度较高。这说明,收入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度。因此,要提高人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就要改善民生,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特别注意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6.生活水平变动中处于不同位置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认同情况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格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制度变迁导致了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地分化和调整。在此过程中,有些群体在利益格局变动中获得了较多的利益,而有些群体则获利相对较少,有些群体甚至出现了利益受损的情况。人们在利益格局变动中所处的位置的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对人们的心态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必然包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评价。那么,在利益格局变动中处于不同位置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有何差异?我们以受访者近5年来家庭生活的变化情况作为反映其在利益格局变动中所处位置的指标(家庭生活变化的选项分别为:“提高很多”“有所提高”“变化不大”“有所下降”“下降很多”),来考察在利益格局变动中处于不同位置者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表3-9列出了本次调查中,在利益格局变动中处于不同位置者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
表3-9 生活水平变动中处于不同位置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情况(单位:%)
从表3-9的统计结果看,那些近年来生活“提高很多”“有所提高”和“变化不大”的群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思想理论的认同度不存在特别大的差异,而那些近年来生活“有所下降”“下降很多”的群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思想理论(除了毛泽东思想外)的认同度较前面三个群体则明显要低不少。这说明,在利益格局变动中人们利益的受损将较大程度地影响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这也说明,要想提高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就应当让全体人民更好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三、基本结论
本研究根据在南京市进行的问卷调查所得到的资料,考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基本现状,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利益分化格局中处于不同位置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差异。通过这些考察,我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基本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首先,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总体而言,当前社会成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仍然保持着较高程度的认同,而明确表示不认同的比例则非常低。因此,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同并没有出现一些人所断言的危机。但是,由于调查所反映出来的了解率和认同率之间的巨大差异,即了解率远低于认同率,说明当前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高认同中,很可能包含着相当一部分的虚假认同。因此,必须辩证地看待这种高认同。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其次,通过考察不同群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情况,发现不同群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差异。其中,群体差异表现较为明显的是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教育程度以及利益变迁中处于不同位置者这三个群体。低收入群体的认同率普遍低于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的认同率普遍低于高中以上群体的认同率,利益变迁中利益受损群体的认同率普遍低于获益群体和利益位置没有变化的群体。除这三个群体在认同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外,其他群体在认同上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差异规律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财力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只在一个城市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由于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的限制,调查的结果不具有普遍的推论性。本次调查的目的旨在对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问题进行初步的经验性探索,更全面、更客观的经验性结论还有待于将来进行更大规模的经验性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