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作者及作品简介
莎士比亚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他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父亲曾是经营羊毛、皮革及谷物的富商,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开始接触古代诗文喜剧等作品并学习拉丁文。十四岁家道败落,莎士比亚只得辍学帮助父亲养家理事。后当过学徒、乡村教师、贵族家仆、文书等。1582年同长他十岁的农家女安·哈瑟维结婚,生有一女和一对双胞胎儿子。1586年莎士比亚因偷猎乡绅的鹿兔而被迫远走伦敦。他先在剧院门前为人看马,后为剧院干些杂役,演些小角色,并开始剧作生涯。后因剧作创作的成功而发家,1597年在斯特拉特福购置了房产,1599年成为环球剧场股东之一。1610年莎士比亚退出戏剧生涯,回乡隐居。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2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对后代作家的影响颇为深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以历史剧、喜剧为主,基调乐观向上,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历史剧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代表作品有《理查三世》(RichardⅢ,1592)、《亨利四世》(HenryⅣ,1597)。喜剧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和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代表作品有《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1593)、《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595)、《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1596)、《温莎的风流娘儿们》(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1598)、《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1598)、《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1599)和《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1600)。第二时期(1601—1607)以悲剧为主,创作风格从乐观明快转为悲观忧郁,创作思想从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转而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些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的具有人文精神的青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Hamlet,1601)、《奥赛罗》(Othello,1604)、《李尔王》(King Lear,1605)、《麦克白》(Macbeth,1605),它们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度思考。第三时期(1608—1613)为浪漫主义传奇剧,代表作为《辛白林》(Cymbeline,1609)、《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1610)、《暴风雨》(The Tempest,1612)。莎士比亚在创作中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以宽恕仁爱为主要精神,其创作风格添加了不少浓郁的浪漫空幻色彩。
154首十四行的抒情诗是莎士比亚诗歌创作的辉煌成就。前126首是献给一位英俊、金发的贵族少年。诗人热烈地歌颂这位青年的美貌和诗人与他的友谊;后28首是写给一位黑肤女郎,至今无人知晓她是何许人。在这些十四行诗里,通过对友谊和爱情的歌颂,莎士比亚表达了他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一些诗不乏深刻的哲理思辨,给后人留下隽永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