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游江引虚惊

苏轼游江引虚惊

时间:2024-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神宗似乎还不大相信苏轼竟会逃跑的。苏东坡这首小词尽管遭受小人的无端报告而引起了一场虚惊,却终因大诗人的光明磊落而匆匆收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中国历史上,像大文人苏轼这样经常受到政敌迫害、打击,而始终未能屈服的正人君子真是凤毛麟角。如果光是受到政治迫害,那退出政坛的苏东坡还是可以身居山林,独善其身。但是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据说苏轼平时就是写一首普通的词作,都会有小人打小报告,这可真是令人有点哭笑不得。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那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中。为了能够改善一下生活,他在距离此处不远的一块荒地上开垦出一块他自己命名为“东坡”的闲地,在上面种植庄稼树木。同时,苏轼也因此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东坡居士”。从此以后,“苏东坡”的大名便响彻了全球。另外,他还在此处建造了一座名为“雪堂”的房子,作为自己暂时的容身之处。

【《苏东坡传》图书封面】

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的生活总算稳定了下来,但我们可以理解,他内心世界里的苦闷和悲愤如何能够得以释怀!他没有被那些外在的迫害吓倒,即使身处困境依然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和通脱。东坡有时身穿朴素的布衣芒鞋,在阡陌间自由自在地行吟;或者就在月夜跟几位要好的诗友一起泛舟江上。在山水之间任情放浪的诗人,通过纵情使心中的惆怅消弭,同时从中领略到了人生意义的真谛。

苏东坡就这样度过了一段尚算安定的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的一个晚上,江面上风清月朗,一弯明月已冉冉升起,挂在天宇中,令人特别体会到了一种澄彻心神的快感。此时,东坡跟几位客人在大江上饮酒赋诗,自得其乐。面对如此佳景,有人提议说:“今天遇见如此清光,人生中又能有幸遇上几回呢?苏学士这诗才原本就极为敏捷的,今晚可更不能没有好诗出来让我们欣赏欣赏呀!”在座的朋友也都附和道:“正是正是,此话真乃妙极,妙极!”

东坡笑了一笑,便端起大酒盅长长地饮了一口,慢慢地站了起来。其实面对如此美景,苏轼早有赋诗一首的兴致了,他不是不想赋诗填词,只是刚才沉浸在跟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中,并未觉得此事有那么迫切罢了。东坡略微沉吟了一下,即席赋写了一首《临江仙》词,道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大家听了,都不由得大声叫好,并热烈地鼓起掌来!因为在这首词里,东坡不仅写出了当时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就是其中的深层内涵与哲理,也是极为耐人寻味的。于是大家又举杯向东坡致意;直到月亮都已下山好久了,晚宴方才作罢,并相约着隔几天再来聚会。

然而,就在第二天,当地衙门里却居然出现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人竟打报告,称看见苏东坡昨晚在江边驾船逃跑了!这可不得了!当时还作为一名“犯人”受到关押的苏东坡,哪能就在自己的管辖下脱逃呢?郡守徐君猷听到这个信息,不觉也大吃了一惊。因为当时皇帝是特意把苏东坡放在他这里管辖的,如果这“钦犯”从他这儿逃跑,那他这官儿也就别想再当了。被吓出了一身冷汗的君猷当即着人去追索,同时他还询问那个前来打小报告的人,苏轼到底是什么时候逃走的,往哪个方向逃走的。

稀里糊涂得到那并不确切消息的君猷,觉得自己还是该亲自去东坡住处看个究竟为好,遂命人跟随他一同去了。等到了苏东坡住处一看,东坡此时还在梦乡中呼呼大睡呢,他所打的鼾声如同雷鸣一般。见是这样的情景,太守原本悬着的心也就放下来了。而此时此刻,这事居然早已经传到神宗皇帝那里了!神宗似乎还不大相信苏轼竟会逃跑的。只是人言汹汹,一时间他却又拿不定主意了。正在此时,有探马紧急报告说:苏轼并没有逃跑!神宗这才松了一口气。

苏东坡这首小词尽管遭受小人的无端报告而引起了一场虚惊,却终因大诗人的光明磊落而匆匆收场。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小人总是喜欢没事找事的,尽管那些事情原本就根本不存在。所谓捕风捉影的勾当,也只有那些小人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干。这可真是令人深觉悲哀而且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儿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