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南
关 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⑨。
【注释】
【点评】
《关雎》为《诗经》之首篇,一向为人们所熟知和重视。《毛诗序》称此诗是歌颂“后妃之德”;朱熹承其说谓指文王及太姒之事(见《诗集传》)。《鲁诗故》则别解作“刺周康王晏起”(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从诗的内容来看,均属于曲解。至清崔述撰《读风偶识》方突破汉、宋旧说,谓“细玩此篇,乃君子自求良配,而他人代写其哀乐之情耳”。方玉润《诗经原始》则称“此诗盖周邑之咏初昏(婚)者,故以房中乐,用之乡人,周之邦国而无不宜焉”。近今人则多取以上二说,或称此诗为恋歌,或称此诗为贺婚歌。我们从诗之首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客观叙述句(自咏不会有此种语气)和诗末章“钟鼓乐之”的咏婚礼句看,《关雎》应属古代举行婚礼时的喜歌,即贺婚歌。
诗之首章,以雎鸠鸟鸣(毛《传》:“关关,和也。”)起兴,祝贺淑女得与君子相配成偶;次章生动地描写了男子恋爱时的相思与追求情状;三章则写夫妻相爱相处之和谐亲密(“琴瑟友之”),以及婚礼场面的喜庆热闹(“钟鼓乐之”)。此诗在分章上旧有三章说(首章四句,二、三章各八句)、四章说(首章四句,二章八句,三、四章各四句)、五章说(每章各四句)。从此诗的乐章构成看,首章四句为短引,二、三章各八句为重章叠句,故以三章说较为合理。此诗的艺术特点是节奏和谐、明快,并多用双声叠韵词(如窈窕、参差、辗转等)以增加音韵之美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而在整诗的构思上,更有“翻空见奇”之妙。明戴君恩《读诗臆评》云:“诗之妙全在翻空见奇,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愁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
卷 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
嗟我怀人②,彼周行③。
陟彼崔嵬④,我马虺⑤。
陟彼高冈⑧,我马玄黄⑨。
我姑酌彼觥⑩,维以不永伤。
【注释】
【点评】
这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妇人在家劳作,忽忆及她在外的丈夫,情不能已,而作此诗。诗凡四章,首章写“我怀人”,显为思妇自咏,而后三章主语亦用“我”,却表现征夫情事,不能统一,故启人疑窦,如有人认为是女词,有人认为是男词,有人认为是“诗人代言其情事”(钱钟书《管锥编》),有人则断为有错简,说“前一章为征妇(军人之妻)思征夫之词,后三章为征夫思家之作;只因二者内容相似——同是怀人之作,所以后人误会为一首诗”(孙作云《诗经的错简》)。其实产生这些歧义,乃出于对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未能理解。
螽 斯
螽斯羽①,诜诜兮②!,宜尔子孙③,振振兮④!
螽斯羽,薨薨兮⑤!宜尔子孙,绳绳兮⑥!
螽斯羽,揖揖兮⑦!宜尔子孙,蛰蛰兮⑧!
【注释】
①螽(zhōng终):蝗虫。蝗虫繁殖力强,产卵众多,故用来比人之多子。斯:语助词,犹“之”字,今语“的”。 ②诜诜(shēn申):初生时掀动翅膀发出的声音。 ③宜:适合,多用于上下承转。陈氏《传疏》:“宜者,承上转下之词。”尔:你。 ④振振:奋起群飞的样子。《说文》:“振,奋也。” ⑤薨薨(hōng轰):群飞时发出的声音。 ⑥绳绳:绵延不绝的样子。朱氏《集传》:“绳绳,不绝貌。” ⑦揖揖:上下飞舞发出的声音。 ⑧蛰蛰(zhé哲):蛰伏的样子,指安静而各得其所。明何楷《毛诗世本古义》:“曰蛰蛰者,安静而得其所也。”按诜诜、薨薨、揖揖,都是状声词。振振、绳绳、蛰蛰,都是状态词。
【点评】
这是一首祝愿多子多孙、后代昌盛的诗。此诗与《诗经》惯用的比兴手法不同,全篇用比体,“寄情于物”,“借物托情”,是我国早期咏物诗之一。
诗描写飞虫以诜诜、薨薨、揖揖摹其声,以振振、绳绳、蛰蛰状其形,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叠字为调,节短韵长。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⑦。
【注释】
【点评】
这是一首贺新婚的诗,着重咏新嫁娘的美好。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为掩映,同为美俗。”
诗凡三章,全以桃树作比。首用桃花艳丽比喻女子貌美,次用桃花结实,比喻有子,末用绿叶茂密,比喻家族兴旺而福荫后代,层层递进,启人联想,诗之末句“宜其室家”云云,为夸赞语、祝愿语,亦为诗旨所在。“妇人之贤,莫大于宜家。使一家之人,相与和顺,而无一毫乖戾之心,始可为之宜矣。”(宋辅广《诗童子问》)此处用“宜”字,最能传神达意,故清牛运震评说“宜字稳妙”。
此诗造词清丽,语近意远,格调明快,热情洋溢,读之令人有喜气扑面之感,实赞美好姻缘之名篇佳作也。清姚际恒云:“桃花色最艳,古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经通论》)
【注释】
【点评】
这是古代妇女在山坡野地结伴采集车前籽时所唱的歌。这首歌的歌词很简单,但感情饱满,节奏明快,再现了当时劳动时的情景,传达了一种劳动时的欢快情绪。读者涵咏之后,恍如身临其境,仿佛见到三五成群的劳动妇女,在山坡旷野,边劳动,边歌唱,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令人心旷神怡。全诗三章,主要用重章叠句的方法,回环反复地传达情绪。三章十二句,有六句完全是重句:“采采”,这一简短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构成了全诗主旋律。另外又通过在从事采集活动时不同动作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妇女们欢快利索的劳动姿态和劳动进展过程。这首小诗,语言朴实,感情浓厚,意境深远清新,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至今仍给我们以美感享受。
汉 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①,不可求思②。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③,江之永矣④,不可方思⑤。
翘翘错薪⑥,言刈其楚⑦。之子于归⑧,言秣其马⑨。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
【点评】
乔木高大荫广,本可供樵人休息,而此言“不可休息”,正写出因相思扰人而不能安居之态。又以汉广、江水不可渡过,喻虽相思而亲近无方,极表其劳心无奈之情。后二章以砍柴析薪,写婚礼迎娶情景,实为歌者向往之词,与《关雎》诗之后二章同,愈见其心殷情痴也。
诗凡三章,后四句全同,所谓一唱三叹,余音袅袅,情思不止。“诗词之妙,全在反复咏叹,此篇正意只‘不可求思’自了,却生出‘汉之广矣’四句来,比拟咏叹,便觉精神百倍,情志无穷。”(明戴君恩《读诗臆评》)
此诗旧有美文王之教化之“德广所及”说(《毛诗序》)、咏汉水女神说(见刘向《列女传》引《鲁诗》),与刺不能求贤说(见清牟庭《诗切》)等,均不可信。唯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称:“所谓樵唱也。近世楚粤滇黔间,樵子入山,多唱山讴,响应林谷。盖劳者善歌,所以忘劳耳。其词大抵男女相赠答,私心爱慕之情,而音节自天籁也。”其说近之。
麟之趾
麟之趾①,振振公子②,于嗟麟兮③!
麟之定④,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⑤,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①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据说它的出现代表祥瑞。趾:足。 ②振振:繁多兴盛的样子。公子:与下面“公姓”“公族”,皆指当时的贵族子孙。 ③于嗟:赞叹词。于,借为“吁”。 ④定:借为“顶”,额头。朱氏《集传》:“定,额也。” ⑤角:犄角。古代传说麒麟是种仁兽,有足不踢,有额不抵,有角不触,从不伤害人和他兽,故诗中分别言说,以赞美其仁厚之性。此诗借赞麒麟来比人,意谓子孙众多而有德行。
【点评】
《毛诗序》与朱熹《诗集传》都说这是对文王后妃及其宗族子孙的赞叹。细绎全诗,它确是一首颂赞性的作品,但说它一定是美文王云云,却是无据的。只是从诗中“公子”“公姓”“公族”等名目看,是对贵族统治者家族的歌颂是无疑的。关于这首诗的性质,可以参考同属于《周南》中的《桃夭》一诗。《桃夭》是一首婚礼上唱的颂歌,诗中除赞颂新嫁娘的姿容外,主要是祝愿婚后多子,以至家族兴旺。而此诗也主要是对家族(因是贵族故称“公族”)昌盛的祝愿与祝贺。但此诗以传说中的瑞兽麒麟为比,故而还兼有赞颂人品的含意。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称此诗为“美龙种尽非常人也”。姚际恒《诗经通论》云:“盖麟为神兽,世不常出,王之子孙亦各非常人,所以兴比而叹美之耳。”其评说均较符合诗意。这应是在贵族婚礼上唱的一首祝贺结婚多子的喜歌。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由公子而公姓,以至公族,由远及近,由少及多,而把子孙繁衍、族姓繁盛的含意充分表达了出来。而三章最末一句,皆以浓重的赞叹语加以重复,起到金声玉振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清崔述《读风偶识》说:“此诗措语不多,而赞美之意,溢于言表。”方玉润对本诗的末三句曾加眉批云:“三‘麟兮’,咏叹有神。”神即神韵,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赞叹,从而使全诗神采全出,情味悠长,使祝愿的喜庆气氛笼照全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