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①畏:通“威”,被欺凌。
②匡:地名,据传为卫邑。孔子游学至匡,匡人误以为匪人而围之,以下是孔子劝慰随从的学生的话。
③文王:周文王。
④没:同“殁”,逝世。
⑤文:传统的道德文明。当时人们以为道德文明是周文王缔造的。
⑥兹:此。
⑦将:表反诘语气的助词。
⑧后死者:后代人,孔子自指。
⑨与:参与,有资格看到。
⑩其:加强反诘语气的助词。
【译】
孔子在匡地被当地人欺凌,说:“文王逝世之后,传统的道德文明没有流传到这里吗?上天难道使这些道德文明消失了吗?难道我们这一代人就看不到这些道德文明了吗?要是上天未使这些道德文明消失了的话,匡人哪能奈何得了我?”
§350子畏于匡①,颜渊后②。子曰“:吾以女③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④!”——《先进》
【注】
①畏于匡:参看上章。
②后:迟到。
③女:同“汝”,你。
④子在,回何敢死:体现了师生情怀,生死与共。
【译】
孔子在匡地被人欺凌,颜渊晚些时候才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先生健在,我怎么敢去死!”
§351子曰“:天生德①于②予,桓魋③其如予何?”——《述而》
【注】
①德:应天顺人的品行、命运。
②于:通“与”,给。
③桓魋(音颓):宋国司马(主将)向魋。据传鲁哀公三年,孔子游学至宋国,与学生习礼于大树下,为桓魋所欺凌。以下也是孔子劝慰学生的话。可参《史记·孔子世家》。
【译】
孔子说:“上天创造了好命运给我,桓魋哪能奈何得了我?”
§352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①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②人,下学③而上达④。知我者,其⑤天乎!”——《宪问》
【注】
①其:加强语气的助词。
②尤:与“怨”异文同义。
③下学:学习人世间知识。
④上达:通晓天命。
⑤其:表揣测语气的助词。
【译】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子贡说:“为什么竟然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怨天尤人,我一方面学习了人世间知识,一方面通晓天命。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吧!”
§353颜渊死。子曰:“噫①!天丧②予!天丧予!”——《先进》
【注】
①噫:表示痛心的叹词。
②丧:断送。孔子以为只有颜渊能继承自己的事业,颜渊一死,希望落空,故有此叹。
【译】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上天断送了我!上天断送了我!”
§354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夫子矢②之曰:“予所③否④者⑤,天厌⑥之⑦!天厌之!”——《雍也》
【注】
①南子:卫灵公夫人,以淫乱著称。孔子游学至卫,南子欲借重孔子声望而召见孔子,孔子也想向她宣传王道以感化灵公,故而折节见之。
②矢:通“誓”,直言表白。
③所:如。
④否:否极泰来之否,通“鄙”,指违礼。
⑤者:表假设语气的助词。
⑥厌:弃。
⑦之:我。
【译】
孔子拜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坦诚地对他说:“我如果违背礼义的话,上天也会厌弃我!上天也会厌弃我!”
§355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⑤,无所⑥祷⑦也。”——《八佾》
【注】
①王孙贾:见第十七篇§338注⑥。
②媚:讨好。
③奥:主神,祭祀时在室之西南隅,处于尊位。王孙贾以奥喻卫君。
④灶:灶君,主饮食之神。王孙贾借以自喻。孔子游学至卫,其品学才智为王孙贾所器重,欲招为己用,故以以上谚语之意试探孔子。在王孙贾看来,投靠卫君只图个虚名,不如投靠自己,可以管吃管喝。显然,王孙贾心怀叵测,故下文孔子斥之。
⑤天:天神。孔子自然明白王孙贾的阴险意图,所以以天喻周天子,意思是如果与你朋比为奸,必将受天子惩罚。
⑥无所:不用。
⑦祷:祈求神灵保佑。奥神、灶神,都属于天神管辖,一旦得罪天神,也不用祈求其他神灵保佑。孔子以此讽刺王孙贾也。
【译】
王孙贾向孔子请教说:“‘与其向主神讨好,不如向灶君讨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要是得罪于天神的话,也就用不着祈求其他神灵的保佑了。”
§356孔子曰“:不知命①,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②,无以知人也。”——《尧曰》
【注】
①命:天命,实为自然规律。
②言:非寻常之言。如上章王孙贾之言,包藏狼子野心,不知之,则无以知其为人也。
【译】
孔子说:“不懂得上天意旨,就不可能成为品行高尚的人。不懂得礼义,就不可能立足于世。不懂得语言奥妙,就不可能了解别人。”
§357伯牛①有疾②,子问③之。自牖④执其手,曰“:亡⑤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
【注】
①伯牛:姓冉,名耕,孔子学生,以德行见称。
③问:探访,慰问。
④牖(音有):窗户。
⑤亡:失,死。
【译】
伯牛犯了重病,孔子来慰问他。孔子从窗外拉住伯牛的手,对人说:“失去他,真是天意呀!这样的好人却患了这种疾病!这样的好人却患了这种疾病!”
§358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④固⑤有惑志⑥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⑦诸市朝⑧。”子曰:“道⑨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
【注】
①公伯寮:字子周,鲁人,或以为孔子学生。寮,也作缭或辽。
②愬:通“诉”,诬告。时子路为季康子家臣。
③子服景伯:鲁大夫子服何忌,曾师事孔子。
④夫子:指季康子。
⑤固:已。
⑥惑志:思想受迷惑。
⑦肆:陈,公布其罪行。旧说以为杀死对方而把他的尸体拿来示众,恐不确。
⑧市朝:公众场合。
⑨道:公理,正义。
【译】
公伯寮在季孙面前诬告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说:“季先生的心思已被公伯寮的谗言所迷惑了,凭我的能力还可以在公众场合公布公伯寮的罪恶。”孔子说:“公理还存在吗?决定于天意。公理难道消失了吗?决定于天意。公伯寮哪能奈何得了天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