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①之。荡荡②乎!民无能名焉③。巍巍乎!其有成功④也。焕⑤乎其有文章⑥!”——《泰伯》
【注】
①则:效法。
②荡荡:形容浩渺无边,指尧之恩德。
③名:称道。民无能名焉,谓尧之恩德浩荡,民无法称道之。
④成功:指尧及时传位于舜,功成而身退。
⑤焕:有光彩的样子。
⑥文章:指尧之典章制度可观。
【译】
孔子说:“尧作为国君真伟大啊!就像巍巍的高山啊!只有天比他高,只有尧能效法天。他的恩德浩渺无边啊!百姓们无法说出他的恩德。就像巍巍的高山啊!他成就了不世的功业。他缔造的典章制度,闪烁着熠熠的光辉啊!”
§367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①也而不与②焉。”——《泰伯》
【注】
①有天下:登上帝位,拥有全中国。
②与:通“誉”,声誉。不与:不求个人声誉。自古以来,凡帝王无不谋取美名令誉。唯舜、禹不求声誉,此正孔子所以赞者。
【译】
孔子说:“就像巍巍的高山啊!舜、禹拥有全天下的时候,却不谋取个人声誉。”
§368子曰:“禹,吾无间然①矣。菲②饮食,而致孝乎鬼神③;恶④衣服,而致美乎黻冕⑤;卑⑥宫室⑦,而尽力乎沟洫⑧。禹,吾无间然矣。”——《泰伯》
【注】
①间然:犹“间焉”,夸大之。间,通“简”,大,夸大。旧注疑误。
②菲:薄,形容饮食质量差。
③致:敬献。致孝乎鬼神,即重视祭祀,孝敬先祖,不忘本也。
④恶:破旧。
⑤黻(音甫)冕:礼服、礼帽。致美乎黻冕,即重视礼仪。
⑥卑:低矮。
⑦宫室:房子,指禹的王宫房子。
⑧沟洫(音绪):指开沟排水。洫,小沟。
【译】
孔子说:“对于禹,我无意夸大他的功德。他自己吃得很差,却对先祖尽到孝心;他自己穿的衣服破旧,却尽力把礼服礼帽做得很美;他住的王宫房子低矮,却把力气都用在为百姓开沟排水上。对于禹,我无意夸大他的功德。”
§369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②以天下让③,民无得④而称焉。”——《泰伯》
【注】
①泰伯:周文王之祖太王之长子,知父欲传位于三弟季历(文王之父),借口采药而出亡于荆楚。
②三:多次。
③让:让于季历。
④得:通“德”,感激。无得而称焉,无法用语言感激而称道之。因为泰伯让位于季历,季历传位于文王(姬昌),天下始得太平,其恩德浩荡,难以语言称之。
【译】
孔子说:“泰伯的道德,实在可以说是最高尚的了!多次把帝位让给人,百姓无法用语言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
【注】
①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齐国大夫,辅佐桓公称霸诸侯。
②桓公:见第四篇§64注④。
③公子纠:齐僖公之子,齐桓公之兄,因争位,为桓公所杀。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
④相:辅佐。
⑤匡:安定。
⑥微:通“无”。
⑦其:表揣测语气的助词。
⑧被发:散发。被,同“披”。时中原以束发为常,东南夷族以披发为常,故披发意味着不文明。
⑨左衽(音任):衣服向左开襟。时中原以开右襟为常,东南夷族以开左襟为常,故左衽被视为不文明。以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不是管仲,中原将沦为野蛮地区,传统的文明将丧失殆尽。
⑩匹夫匹妇:普通夫妇。
【译】
子贡说:“管仲不是一位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未能殉职,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中原一度安定下来,百姓直到今天还蒙受他的恩赐。要是没有管仲的话,我们也许要披散头发,穿开左襟的衣服呢。难道像普通夫妇那样终生厮守着才称得上忠贞吗?要是管仲当时自杀了,尸体被人抛入水沟之中,那么现在就谁也不知道有他这么一个伟人。”
§371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①死之,管仲未死,曰②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③诸侯,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⑤也。如⑥其仁?如其仁?”——《宪问》
【注】
①召忽:曾经与管仲一起辅佐公子纠者,公子纠为桓公所杀,召忽随之殉职。
②曰:以为。
③九合:多次召集。九,形容多,并非确数。
④兵车:泛指武力。
⑤力:功劳。
⑥如:何如,孰如,谁能比得上。
【译】
子路说:“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之而殉职,管仲不肯死,可认为他不仁吗?”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靠兵车,这是管仲的功劳。谁能比得上他的仁?谁能比得上他的仁?”
§372子曰:“管仲之器①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③不摄④,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⑤塞门⑥,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⑦,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⑧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注】
①器:器量,胸怀。
②归:女子出嫁曰归。有三归,有三房妻子。时行一夫多妻制。
③官事:下属的职务。
④摄:代理,兼职。
⑤树:通“竖”。
⑥塞门:大门外屏障,即肃墙,见第十七篇§340注。
⑦反坫(音奠):大厅两柱之间用以放置酒爵的矮墙。
⑧而:如。以上三章反映了孔子对管仲优缺点的全面评价。可参看下章。
【译】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房妻妾,不许下属兼职,哪谈得上节俭?”(那人又问:)“如此说来管仲懂得礼义吧?”(孔子)说:“国君的宫门外竖起一道屏障,管仲也叫人在自家府门外竖起屏障。国君为了便于两国国君的友好会盟,在大厅两柱间筑起一道放置酒爵的矮墙,管仲也在自家大厅建起类似的矮墙。管仲要是说懂得礼义的话,谁还不懂得礼义?”
§373或问子产。子曰“:惠①人也。”问子西②。曰“:彼哉……彼哉③……”问管仲。曰“:人④也。夺伯氏⑤骈邑⑥三百⑦,饭疏食,没齿⑧无怨言。”——《宪问》
【注】
①惠:为人善良,爱护百姓。
②子西:郑大夫,公子驷之子公孙夏,生平无善行可称。
③彼哉……彼哉……:因无言可称,故为之语塞。彼,他。
④人:合乎为人基本准则,是对管仲的肯定。
⑤伯氏:名偃,齐大夫。
⑥骈(音“便宜”的“便”邑:伯氏封地。
⑦三百:三百户。管仲为上卿时伯偃有罪,管仲秉公剥夺其封地,并非攫为己有。
⑧没齿:至死。没齿无怨言,说明管仲执法公正,令人心服口服。
【译】
有人向孔子了解子产的为人。孔子说:“是个秉性善良而又爱护百姓的人。”要求了解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要求了解管仲。孔子说:“是个人才。曾经剥夺了伯氏封地骈邑三百户,让他吃粗菜淡饭,可他到死也没有怨言。”
§374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①,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②。”——《公冶长》
【注】
①恭:严肃,严格。
②义:宜,合情合理。
【译】
孔子认为子产,“具备有德行有地位者的四方面品德:他约束自己严格,他事奉国君恭敬,他抚养百姓仁慈,他役使人民合乎情理”。
§375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②旧恶③,怨是以希④。”——《公冶长》
【注】
①伯夷、叔齐:见第十六篇§299注②。
②念:记挂在心。
③旧恶:宿怨,过去的怨仇。
④希:同稀,少。
【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把过去了的怨仇放在心头,所以与他们结怨的人很少。”
§376冉有曰“:夫子为①卫君②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③,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④。”——《述而》
【注】
①为:帮助。
②卫君:卫出公辄,见第十七篇§307注①。
③得仁:赢得仁誉。
④夫子不为也:子贡由孔子赞扬伯夷、叔齐的仁,推测孔子肯定不会帮助宁要君位而不要生父的卫君辄,因为不孝者则无仁可言,不值得帮助。
【译】
冉有说:“先生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的,让我去问问他。”进入先生房间,子贡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代贤人。”(子贡)说:“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追求仁而得到仁的名声,又有什么可怨呢?”出来之后,子贡说“:先生是不会帮助卫君的。”
§377微子①去之,箕子②为之奴,比干③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④。”——《微子》
【注】
①微子:殷代暴君纣的同父异母兄,见纣无道,脱身而去。
②箕子:纣之叔父,见纣无道,佯狂去位,为纣之奴。
③比干:纣之叔父,见纣无道,谏之,被纣剖心而死。
④殷有三仁焉:孔子有感于殷纣残暴而不用三仁,终至于亡,欲以古讽今,希望当政者珍惜仁人志士而勿唯亲。
【译】
微子离开了殷纣王,箕子成了纣王的奴仆,比干因劝阻纣王而被杀死。孔子说:“殷纣王朝就这么三位仁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