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佚 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 析
《诗经》中的这首诗很有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然后,我们看到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着追求,但伊人都缥缈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追寻伊人的路途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而且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在《诗经》中经过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之后,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但伊人总是若隐若现,不可求之,苍苍凄凄,意境幽远。最后呢?我们总希望最后有个圆满的结局,但,这只是我们的希望。
花鸟 (清)余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