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视幼儿家庭教育

重视幼儿家庭教育

时间:2023-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所以说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幼儿家庭教育是起点,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情感相依、教养相长的幼儿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使幼儿家庭教育成为任何机构无法比拟的,无法替代的教育场所。

家庭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出生后,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接受着家长的影响和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个性、品质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就应很好地学习和研究家庭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能力,争做合格家长。千万莫要让孩子的成长,输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上。

一、什么是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包括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幼儿进行的教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的实践对幼儿的一切影响活动。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对人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见,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

首先,幼儿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孩子出生后第一个接触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第一个接触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从第一声哭啼开始,孩子在父母的养育下,学说话、学走路、学吃饭,接触与他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并且逐步地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说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幼儿家庭教育是起点,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幼儿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场所。从孩子呱呱坠地父母第一次呼唤宝贝开始,家庭教育就开始了,父母就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用心养护孩子,教孩子辨别声音、观察事物、表达意图、动手实践等等,不计代价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发孩子的潜能,盼其聪明伶俐、活泼健康、品行端正、长大有为,为孩子的成长竭尽所能。同时,由于孩子年龄小依赖父母的照顾,大多时间与父母在一起,随时随地都在接受着父母的熏染。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为人处事的方式、引导孩子的水平、实施教育的能力等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情感相依、教养相长的幼儿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使幼儿家庭教育成为任何机构无法比拟的,无法替代的教育场所。

再次,幼儿家庭教育也是人生教育的关键期。从生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期是人发展比较迅速、可塑性最强、潜能开发最大的阶段,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培养一个孩子好的习惯,或者纠正孩子不良的习惯都是比较容易的。从大脑发育来看,幼儿期脑的发育非常迅速,六岁时脑重量已达1200克,为成人脑重的80%,这为儿童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从语言发展来看,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错过这个年龄阶段,再去开发孩子的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其代价是极大的,其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三、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

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一)早期性

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2-3岁时,父亲就经常抱他到郊外野游,让他接触大自然,有意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就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有意培养他的表达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能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才能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等。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幼稚期(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塑造了。”

(二)权威性

家长是家庭生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处于学前阶段的孩子,身心方面各种需求的满足都不得不依附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在孩子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威信,使孩子能够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优势。家长是否能维护自己的权威,与其是否能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时时处处为孩子作表率有关。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家长的权威,主要基础只能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家长能否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威,还与其是否能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对孩子宽严并济,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有关。例如,儿子把邻居小伙伴的脸抓破了,父亲不仅要批评儿子,而且还应带着儿子到邻居家去赔礼道歉,使儿子对自己的过失行为产生内疚感。此外,家长还要注意不通过“家长制”统治孩子,不滥用“权威”吓唬孩子,不动用“家法”体罚孩子,以免形成对立关系,阻碍孩子的发展。例如,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不能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命令孩子为客人露几手,背了唐诗以后,还要唱英文歌曲等。

(三)感染性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这种天然的情感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具有的特点。“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的这句话道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可能超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马克思也曾指出:“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最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可见,父母之情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家庭的这种情感感染作用,首先受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亲密程度的制约。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越深厚,感化作用就越强,威力就越大。反之,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越淡漠,感化作用就越弱,威力就越小。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所说的那样:“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其次还受到孩子年龄特征的制约。孩子年龄越小,情感越多变,对父母就越依赖越依恋,感染作用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反之亦然。例如,有对夫妇由经常当着年幼孩子的面吵架,发展到天天打仗闹离婚,当幼儿园教师在班级要求幼儿画“我的一家人”的主题画时,这个孩子却画出了这样一幅图:在爸爸(高举着拳头,站立)和妈妈(张大着嘴巴,站立)中间,有个瘦小的女孩躺在地上。教师看了以后,不解地问她:“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她说:“这个小女孩快要死了。”教师又问她:“为什么这个小女孩快要死了?”她说:“因为她的爸爸妈妈马上就要离婚了。”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于父母情感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并在情绪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现了情感上的消极共鸣现象,俗话说“孩子的脸是父母关系的晴雨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针对性

“知子莫如父”形象地说明了最了解孩子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作为一家之长的父母。孩子一来到人间,就和父母朝夕相处。共同的生活,使父母有大量的时间和充足的机会去观察孩子的言行,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因人而异地施加教育,所以,幼儿家庭教育表现出明显的针对性。今天的学前儿童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双休日的实行,使得父母有更多的时间、更旺盛的精力去深刻地理解孩子的心理,准确地把握孩子的个性,对孩子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例如,有个妈妈在和儿子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儿子有口齿不清、发音不准的毛病后,就经常和儿子一起练习绕口令,如“山上有块破布,山下有条破裤,破布补破裤,破裤变成破布”,“鼓上画老虎,老虎抓破鼓,不是鼓补虎,而是虎补鼓”,及时弥补孩子语言发展上的劣势。

(五)随机性

幼儿家庭教育还表现出了它的随机性。父母究竟应该对孩子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如何进行这些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都是由父母自己决定,自行解决的,其中父母的价值观、职业观、文化观、儿童观和教育观等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例如,为了培养孙子的兴趣爱好和一技之长,爷爷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孙子,而是主动征询孙子的意见:“你想学弹钢琴吗?”当孙子“不想学”时,爷爷又问:“你想学画画吗?”当得到否定的答案后,爷爷继续询问:“那你想学什么?”当孙子回答“想学电脑打字”时,爷爷就和他一起上街购买打字机,并和他一起记忆字符在键盘上的位置,练习打字。家庭教育的随机性还体现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遇物而诲”、“相机而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今天仍应继承发扬。父母既可在家庭的生活、交往、消费等多种活动中对孩子施加相应的影响,也可在家庭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给予孩子及时的教育。例如,当带着孩子去看望外婆时,妈妈就可抓住这一时机,让孩子学习童谣《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头不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到肚里‘豁虎跳’,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使孩子在与亲人欢聚的热烈气氛中,丰富词汇,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四、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创设符合教育目标的环境,通过自己的良好言行举止影响感染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得到良好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父母自身的行动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开心和不快等等,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所以,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激情饱满的投入工作,孝顺和善地对待家人,真挚坦诚地对待朋友,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值得学习效仿的榜样,使孩子身受影响,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做事的好习惯。

(二)行为规范法

行为规范法是指家长依据社会道德规范和幼儿成长需要,对孩子行为方面提出的一些要求,促使孩子达到一些行为方面的训练,形成良好的品行。幼儿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弱,主动意识欠缺,许多方面需要家长强化训练才能形成习惯,为此,家长可制定一些常规性的要求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如:礼貌方面,要求孩子早上能向长辈问早、离园能与教师道再见、见了客人能问好;自理生活方面: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的玩具自己来整理,不乱翻别人的东西,不拿别人的东西等。此外,由于孩子的意志力还在形成的初期,许多时候不能按家长的要求去做,家长可经常性地提醒孩子,督促孩子按家长所提的要求去做。对做到的应及时表扬鼓励,做不到或未做好的应及时指出,并坚持训练,以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较稳定的行为习惯。

(三)游戏教育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小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孩子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孩子最基本、最喜欢的活动”。喜欢游戏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幼儿体力、智力的表现。家长应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放手让幼儿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动脑、动手、动口,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学会一些生活常识。不能错怪孩子贪玩,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让其失去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此外,家长还应该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引导孩子探求游戏的多样性,不断拓展学习的内容,使孩子在玩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正面引导法

正面引导法是指家长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运用正面榜样、表扬鼓励、说服教育等手段,引导幼儿积极向上,克服消极因素的方法。幼儿可塑性强,善于模仿,通过正面的引导易形成正确的概念、行为和待人接物的方法。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为他们介绍一些身边好例子,讲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让他们参观访谈,与人交谈,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电视等艺术形象感染幼儿,激发幼儿积极地情感。当幼儿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家庭的规范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当幼儿有不当的行为和表现或做错事时,家长要耐心地与他说理,说明原因和后果,使他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既要使幼儿具有面对自己错误的承受力,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不能使幼儿丧失克服缺点、困难的信心,更不能用简单的体罚来对待幼儿。

教育有法,但无定法。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正确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获得最理想的发展。千万不能生搬硬套,以我为中心与孩子形成对立面,丧失家庭教育的功效,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作为家长就要很好的学习和研究“家庭教育”这个课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