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时间:2023-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指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一)教育一致、协调统一的原则家教一致的基本含义是家庭内部教育观念的统一。[案例1-1]  对小小宠爱的爸爸[37]小小是个有些任性的孩子。小小要自己选择衣服,不答应就发脾气。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能有效地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指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该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优良传统以及国外家庭教育经验提炼出来的,是处理问题与矛盾的依据,对家庭制定教育计划和选择内容及教育方法都具有指导作用,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教育一致、协调统一的原则

家教一致的基本含义是家庭内部教育观念的统一。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需要批评教育时,家庭成员在认识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作为孩子,当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记恨批评自己的一方。这种场面不仅会影响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孩子的教育,以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反之,父母如果“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那孩子就会手足无措,抵消对孩子的教育。在矫正孩子学习或生活方面的某些问题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应事先商量,取得基本一致的理念,采取步调一致的方法,就某一个问题,以一个人为主和孩子交流。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逐渐形成。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以及要求一致,就会促使孩子按照成人所要求的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习惯成自然。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应遵循教育统一的原则。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特长,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家长要了解儿童的气质类型,从而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来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

易养型的孩子,通常充满自信,不妨给他较有难度的任务,他做完后,如果成功,可进行表扬肯定,如果失败,可适当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使他体会到自己还有些事情做得不好,逐步培养孩子愿意努力克服困难的美德。相反,对于困难型和缓慢型的孩子可以给一些简单的事让他做,在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完成后做对了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些事情的,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表1-1 儿童气质类型表

(三)严慈相济、张弛有度的原则

父母亲爱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南北朝北齐著名教育家颜之推认为,“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教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或祖父母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不批评,不教育,往往包庇护短;吃饭穿衣一切事务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让父母干什么,父母就干什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的懒惰生活;逐渐养成自私、任性专横的坏脾气。如任其发展下去,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机,一旦养成习惯,再去纠正就难了。也有很多父母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吃力不讨好。

家长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严格要求和尊重爱护相结合,没有严格要求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严宽有度,不迁就、不溺爱、不放任,对孩子实施正确、适当、明确的教育。对孩子的关爱,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驰,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案例1-1]  对小小宠爱的爸爸[37]

小小是个有些任性的孩子。她的爸爸很宠爱她,什么事都听凭她做主。比如很冷的天她想穿裙子,爸爸会答应。小小要自己选择衣服,不答应就发脾气。为了让她心情愉快,爸爸会依着她在早晨去幼儿园前在家玩上半小时,因此她经常迟到。

思考:爸爸的做法对吗?如果不正确,应该如何调整父亲的教养方式?

(四)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的原则

许多专家曾分析,给孩子最好的礼品是“自尊”。父母与孩子之间默契的、平等的、民主的关系,必然对教育起着积极作用。因为它否定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对立的、矛盾的、专制的家长式的关系。与孩子平等相处,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孩子,这不仅可以体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平等的,而且能够通过这种直接的交往,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没有交流的必要,还有的父母受传统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认为孩子生来就是要服从父母,把和孩子发生争执认为是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其实,在社会交往中,朋友之所以知心,是由于密切来往的结果。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有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父母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父母就没有话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就会困难重重。家长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家长,才能感受到父母是自己最有力的支持者。

(五)寓教于实践活动的原则

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总想向大人学习他想做的事,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比如,通过教育孩子穿衣、吃饭,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要求孩子爱护花木,不浪费食物,学着做些简单的家务劳动等,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劳动观念的优良品质。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能有效地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实践活动是游戏、玩耍和娱乐。孩子在游戏、玩耍和娱乐中认识环境,适应生活,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给孩子创造开展游戏和娱乐活动的环境。

(六)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孩子自然就不会信服。孩子在未成年时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不会辨明是非,时刻都需要父母的指点。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若父母待人接物讲究文明礼貌,为他人着想,维护公众利益,孩子就自然会对父母产生敬意,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

(七)共同成长,适时调整的原则

家长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适时改变教育的态度与方法。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及家人会因孩子小不懂事,采取哄的办法,孩子哭了,哄;孩子闹了,哄;孩子不听话了,哄。我们知道,哄的教育方法,除了具有明显的娇惯意味外,还有为人们所忽视的善意的欺骗成分。久而久之,孩子被哄大了。有的孩子还会沉溺于哄的意识氛围之中,受不得委屈吃不得苦,经不起困难,容易受挫折;多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具有自己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对于这种哄小孩子的教育不仅不能接受,而且会认为这是大人们对他的不尊重,会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及教育方法,一定要根据孩子年龄增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思路,采取适合孩子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教育方法,孩子长大了,就应当和他们平等交流,建立理性的,充分信任的亲子关系。

(八)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原则

一首孩子中流传的《厌学歌》,“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很多家长都有一种观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长时间、超负荷学习,但不顾孩子的年龄、接受能力等情况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情绪。[38]

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向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39]家长要循序渐进地启发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