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13 联机测定B-Z化学振荡反应
实验目的
了解Belousov-Zhabotinsky反应(简称B-Z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一般化学振荡反应的研究方法,初步认识体系在远离平衡态下的复杂行为。
实验原理
化学振荡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某些反应中间物的浓度或其他反应参数(如温度、压力、热效应、表面张力等)随时间或空间位置作周期性变化的特殊化学反应,属于远离平衡态下体系出现的自组织现象。它类似于钟表的周期性,所以又称为“化学钟”。化学振荡作为非平衡、非线性现象的典型实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重视。
体系在远离平衡态下,由于本身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而产生宏观时空有序结构,Prigogine等人称其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最经典的耗散结构是B-Z体系的时空有序结构,B-Z体系是指由溴酸盐、有机物在酸性介质中,在有(或无)金属离子催化剂催化下构成的体系。它是由前苏联科学家Belousov发现,后经Zhabotinsky发展而得名的。
当Br-浓度足够高时,发生下列A过程:
其中反应(1)是速率控制步骤,当达到准稳态时,有
当Br-浓度低时,发生下列B过程,Ce3+被氧化:
反应(3)是速率控制步骤,反应经(3)、(4)将自催化产生两分子HBrO2。当达到准稳态时,有
Br-的再生可通过下列过程实现:
该体系的总反应为
振荡的控制物种是Br-。
由上述可见,产生化学振荡需满足三个条件。
(1)反应必须远离平衡态。化学振荡只有在远离平衡态,具有很大的不可逆程度时才能发生。在封闭体系中振荡是衰减的,在敞开体系中,振荡可以长期持续。
(2)反应历程中应包含有自催化的步骤。产物之所以能加速反应,因为是自催化反应,如过程A中的产物HBrO2同时又是反应物。
(3)体系必须有两个稳态存在,即具有双稳定性。
化学振荡体系的振荡现象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观察到,如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测定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测定电势随时间的变化等。
本实验通过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上的电势(U)随时间(t)变化的U-t曲线来观察B-Z反应的振荡现象,同时测定不同温度对振荡反应的影响。根据U-t曲线,得到诱导期(t诱)。
实验用品
仪器 精密数字电压测量仪;磁力搅拌器;217型甘汞电极(用1mol·L-1硫酸作液接)等。
试剂 丙二酸(分析纯);硫酸铈铵(分析纯);硫酸(分析纯);溴酸钾(优级纯);硫酸铈铵(0.004mol·L-1)等。
实验步骤
(1)用1mol·L-1硫酸作217型甘汞电极液。
(2)按图6-37连接好仪器,打开超级恒温水浴,将温度调节至(25±0.1)℃。
图6-37 B-Z反应实验装置
(3)配制0.45mol·L-1丙二酸溶液250mL、0.25mol·L-1溴酸钾溶液250 mL、3.00mol·L-1硫酸溶液250mL,在0.2mol·L-1硫酸介质中配制0.004 mol·L-1的硫酸铈铵溶液250mL。
(4)在反应器中加入已配好的丙二酸溶液、溴酸钾溶液、硫酸溶液各15mL。
(5)打开磁力搅拌器,调节合适速度。
(6)将精密数字电压测量仪置于分辨率为“0.1mV”挡(即电压测量仪的“2V”挡),且为手动状态,甘汞电极接负极,铂电极接正极。
(7)恒温5min后加入硫酸铈铵溶液15mL,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同时开始计时并记录相应的电势变化。
(8)电势变化首次到最低时,记下时间t诱。
(9)用上述方法将温度设置为30℃、35℃、40℃、45℃、50℃,重复实验。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1)测量诱导期(t诱)和周期随温度的变化。振荡的诱导期和周期的定义如图6-38所示。从加入硫酸铈铵到振荡开始定义为t诱,振荡开始后每个周期依次定义为t1,t2,…,tn。
图6-38 B-Z反应的电势振荡曲线
(2)根据t诱与T的数据(见表6-19),作ln(1/t诱)-1/T图,由直线的斜率求出表观活化能E诱。同理,求出E振。
表6-19 化学振荡反应的实验数据
思考题
(1)观察电势曲线与颜色和电势值的对应关系,分析铂电极记录的电势。曲线主要反映哪个电对电势的变化?试说明理由。
(2)对ln(1/t诱)-1/T图得出的直线进行分析,对诱导期中进行的反应有何推测?试说明理由。
(3)影响诱导期和振荡周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本实验用的试剂怎样回收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