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目的
(1)掌握重结晶法提纯硫酸铜的原理和方法。
(2)练习掌握溶解、过滤、加热、蒸发、重结晶等无机制备的基本操作技能。
预习要求
(1)复习称量的基本操作和搅拌溶解的基本操作。
(2)考虑氧化Fe2+时为什么要用H2O2,而不用其他氧化物?
(3)复习回顾过滤、蒸发等无机化学基本操作。
参考学时
2学时。
实训原理
重结晶的原理是由于晶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热的饱和溶液冷却时,待提纯的物质首先结晶析出而少量的可溶性杂质由于尚未达到饱和,仍留在母液中。
粗硫酸铜晶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和可溶性杂质FeSO4、Fe2(SO4)3等,对于不溶性杂质可采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Fe2+可先加入氧化剂过氧化氢(H2O2)氧化为Fe3+,然后调节溶液的pH值至3.5~4.0,使Fe3+完全水解为Fe(OH)3沉淀过滤而除去。其反应原理如下:
对除去Fe3+后的溶液,进行蒸发结晶,其他微量的可溶性杂质在硫酸铜结晶时,仍留在母液中,从而实现硫酸铜晶体的提纯。
仪器及试剂
仪器:台秤(公用)、烧杯(100mL)、量筒、石棉网、玻璃棒、酒精灯、漏斗、滤纸、漏斗架、表面皿、蒸发皿、铁三脚、洗气瓶、布氏漏斗、抽滤装置、硫酸铜回收瓶。
试剂:CuSO4·5H2O(粗)、1.0mol·L-1H2SO4、3%H2O2、pH试纸、0.5mol·L-1NaOH。
实训内容
1.称量和溶解
用台秤称取10g粗硫酸铜固体,置于研钵中研细,从中称取8g作提纯用,另称取1g用于比较提纯前后硫酸铜中杂质含量的变化。
将8g研细的硫酸铜粉末放入洁净100mL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加热并搅拌,当硫酸铜完全溶解时,停止加热。
2.氧化与沉淀
向溶液中滴加2mL 3%H2O2溶液,加热片刻(若无小气泡产生,即可认为H2O2分解完全),边搅拌边滴加0.5mol·L-1NaOH溶液,直至溶液的pH≈4(用pH试纸检验),再加热片刻,使Fe3+充分水解为Fe(OH)3沉淀。取下静置,使红棕色的Fe(OH)3沉淀沉降(千万不要用玻璃棒去搅动)。
3.过滤
将折好的滤纸放入漏斗中,用蒸馏水先行润湿滤纸,使之紧贴在漏斗壁上而无气泡。将漏斗放在漏斗架上,趁热过滤硫酸铜溶液,将滤液置于洁净的蒸发皿中。过滤临近结束时,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洗涤液也全部倒入漏斗中过滤,过滤后的滤纸和残渣投入废液缸中。
4.蒸发浓缩和结晶
在过滤后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1mol·L-1H2SO4溶液数滴,使溶液酸化至pH=1.0~2.0,然后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蒸发,浓缩至溶液表面出现一薄层结晶时,停止加热,静置冷却至室温,即慢慢析出CuSO4·5H2O晶体。
5.减压过滤
将蒸发皿中的CuSO4·5H2O晶体和母液转入装好滤纸的布氏漏斗中进行抽滤,用玻璃棒将晶体均匀地摊开,尽量抽干,并将小滤纸轻压在晶体表面,吸去晶体上吸附的母液。取出晶体后,再次摊在滤纸上,吸干晶体上附着的母液,然后将晶体用台秤称量,计算产率:
注意事项
(1)硫酸铜在加热溶解时,要充分溶解。
(2)氧化与沉淀过程中,要注意pH值的调整。
(3)浓缩、结晶过程中要把握好程度。
(4)重结晶时,一定要先静置冷却至室温,然后再抽滤。
实训思考
(1)在提纯硫酸铜过程中,为什么要加H2O2溶液,并保持溶液的pH值为3.5~4?
(2)滤液为什么必须经过酸化后才能进行加热浓缩?在浓缩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粗硫酸铜中杂质Fe2+为什么要氧化为Fe3+而除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