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丽
一、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Ⅰ第三章第三节。
二、设计理念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自然带景观变化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垂直地带差异等角度,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关键是要景观具体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注意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本节课以新课程三个基本理念为指导对课堂进行创新。新课标是想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应运用各种图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设计以“森林之旅”为主线,创设情景实施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并且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三、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及学习发展过程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全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教材通过大量的活动形式,表现了不同尺度上的地域分异规律。教材内容组织与编排具有层次性,重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规律的“表现和理解”。第一层次为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第二层次为地域分异规律理解。第三层次为主要陆地自然带的认识和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因地制宜分析。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
四、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大部分高一学生对地理环境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基础差,缺乏自信,尤其是理性认识较为薄弱。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初步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
3.非认知因素分析
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2)了解地域分异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含义,掌握地域分异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演示,根据图表、资料明确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原因。通过分析不同尺度上的地域分异现象,掌握区域差异成因,学会认识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的方法。
(2)结合气候分布图,理解并掌握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其特点。
(3)通过旅游案例、阅读风光图片等办法强化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联系实际,理解因地制宜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探究区域差异性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学习兴趣及辩证唯物主义观。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2)主要陆地自然带。
2.教学难点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七、教学环境
◆ 学生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 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
◆ 可用的多媒体课件;
◆ 参考世界自然环境网及CCTV“大千世界”栏目
八、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研讨、案例探究发现学习、多媒体演示、图片教学。
九、教学思路
本节教材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虽然在初中已经通过学习形成了一些概念。但考虑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真正有深入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过程】
【导入】(幻灯片)出示“我国领土南北部的季节差异”图
请大家看这两幅景观图,同样是一月份,我国北方的哈尔滨冰天雪地,而南方的海南却是春意浓浓了?这两幅景观图,说明了自然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板书)3.2-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师)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就像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地球上也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创设活动情景
情景:现在我们要组织一个旅行团,准备到世界各地进行一次以“森林”为主题的自然景观之旅。在出发前请各位团友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共同商讨,设计出一条合理的线路。
分组完成教材P79活动内容
课前将全班学生以自愿为原则,以旅行团为名义分成三个考察小组,分别为A组、B组、C组,每一小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导游。请各旅行团,课前收集各地有关森林的图片。上课按旅行团分组安排座位。
我们来看一组视频案例(世界不同地区自然景观,设计为学生的模拟旅游活动)
视频播放(资料源于CCTV-10):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亚寒带针叶林景观等。
得出结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与循环过程”。
引导探究1:(幻灯片)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自然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归纳)
1.怎么能够最直观地看出各地的差异?(观察植被状况,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因为植被对地理环境有明显指示作用)
2.你能想出你生活的地区的植被类型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南半球缺少哪些自然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4.气候类型相同而自然带不同的是哪种气候类型,哪些自然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5.自然带相同,气候类型不同的是哪种自然带,哪些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总结一下区域差异的分布特点?这种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呈带状)
(板书)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引导探究2: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下面我们开始三次愉快的旅行。A组由赤道出发,沿亚欧大陆东岸一直到北极;B组由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沿纬线到亚欧大陆西岸;C组由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每组旅行会见到哪些景观?
(A组活动)
1.世界森林资源种类多样,景观各异,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你能设计一条“森林之旅”的旅游线路吗?
2.为什么选这条路线?
3.这条路线沿什么方向延伸?
4.沿这一方向森林的景观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组讨论分析归纳)
能。我们由赤道出发,这里树木繁盛,动植物种类繁多,藤本植物非常多,请大家注意安全。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善于攀缘的猩猩和猿猴以及皮厚耐热的河马和大象等动物。接下来,……
(老师)非常好!刚才的旅行是从赤道到北极的,我们把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的变化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是热量的不同。
(板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幻灯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把“非洲的陆地自然带图”局部放大
(活动)我们从屏幕中的图上来看看“非洲的陆地自然带是怎么分布的”主要受哪个地理要素的影响?
(非洲从赤道向南北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以热量为基础)
(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
(B组活动)
1.这条路线还能完成“森林之旅”吗?
2.这条路线沿什么方向延伸?
3.沿这一方向森林的景观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B组讨论分析归纳)
(在亚欧大陆东岸,是一片葱郁的森林,树木高大;向西走,我们看到的是成片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啊,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个的蒙古包;继续向西,变得一片荒凉,风沙特别大,……由于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的水分状况不同→植被和土壤产生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显著。)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答:因为距海的远近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
(承转)对,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板书)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B组讨论分析归纳)
在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别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
这两种气候有何不同的特征呢?
(地中海气候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应气候的?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蜡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季风气候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蜡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亚热带和温带草原带)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思考讨论活动)
1.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请讨论,哪种主张较合理,并说理由。
(不一定。因为西部地区也因地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水分条件。要结合当地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考讨论活动)
2.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和所处的自然带,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
(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树,因此在北京的绿化之中,应该以种植温带落叶阔叶树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为主。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的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因此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C组活动、讨论、分析、归纳)
1.如果不想走南闯北,还能完成“森林之旅”吗?(能)
2.当爬山的时候我们发现景观有什么变化呢?
(这次我们要一起爬山,一路见到的景观也是不同的。在山脚下,是一片葱郁的常绿阔叶林,继续向上爬,变成了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这种变化好像跟第一次旅行所见到的景观有些类似。)
3.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山麓山顶,海拔增高→气候的水热组合变化→植被和土壤变化→自然景观发生垂直变化,形成山地的垂直分异)
4.两座山山脚的自然带相同吗?为什么?
(不同,南坡山麓的海拔低,只有1000米左右;而北坡的山麓海拔高,达4000米。南坡处于印度洋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而北坡处于背风坡。)
5.自然带的高度在山的迎风坡和背风坡有何不同?为什么?
(就北半球而言,南坡是向阳坡、迎风坡,树木茂密,所以同一自然带在南坡的高度应该偏高)
6.南北坡的带谱一样吗?为什么?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起始带不同,北坡的自然带谱简单,南坡的要复杂)
7.南麓属于哪个国家,当地的水平自然带是什么?与喜马拉雅山的基带有何关系?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高(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8.如果山的高度足够高并且差别不大,哪个纬度的山的垂直分异最明显?
(山的垂直分异同山所在的纬度到极点的自然带的变化基本一致。所以赤道附近的山的垂直分异最明显)
非常好!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旅行。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在中低纬地区,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那么是不是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的数目就丰富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幻灯片)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景观和垂直自然带谱
(教师)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很显然,喜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谱都与纬度与海拔有关。也就是说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
(活动)如果把喜马拉雅山平移到赤道,该山的垂直带谱有何变化?如果把该山平移到西伯利亚呢?
(小结)山地自然带带谱与纬度地带性的自然带谱相似。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越完整。
(板图板书设计)
(数字代表不同类型的自然带)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班的同学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很敏捷,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一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
引导探究3:案例分析活动
1.“加拿大一枝黄花”侵入石狮鲜花市场,“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公认的“毒美人”,俗称“黄莺”,原产于北美东北部,最初作为庭园花卉引种栽培于我国,后逸生野外。这种花的种子重量很轻,很容易依靠风传播,且生命力很强,一旦种子生根,将会对周围的生物造成很大破坏,破坏生态平衡。“每株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以形成3万多粒种子,种子上长有冠毛,能像蒲公英一样进行中远距离的传播,同时还可以通过根来繁殖。”。这种“黄花开处百花杀”的植物杀手,因其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侵害性,能破坏其他植物的生长,又被称为“霸王花”。其入侵定居后,极易生成单种优势种群,抑制其他植物生长,蚕食田地中的棉花、玉米、大豆等,甚至导致本地物种的灭亡。请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个植物离开了原生地,在它原生地的时候它自己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环,所以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天敌,比如说微生物天敌、昆虫天敌或者其他的植物天敌来适当控制它或者遏制它的生长。它一旦脱离原生环境之后,它也同时脱离了生物链当中的天敌控制。土壤非常肥沃的,它找到了特别好的安家地,又没有人控制它,所以就往往容易导致这种疯长的情况。)
2.(活动)赏析下列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引导探究4:
(总结)
(承转)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
案例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水分变化:沙漠中的绿洲(ppt)
4.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5.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6.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课堂总结】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中又表现出了复杂性。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板书设计:
非地带分异规律
十、教学反思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通过设计三组不同的活动,把差异性规律的理解化难为易,交给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观察来完成对某一规律的基础理解。符合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我在备课过程中考虑到的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的一些结果,即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引导比较得法,未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自己总结成功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重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恰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课堂中进行的“森林之旅”大组讨论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课堂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了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
4.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语言还应更加简洁明快;虽与学生相处和谐,但在总结小组活动时还有“偏心”不够完全“公正”。今后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5.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感受: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教学设计应富含知识和能力,并有利于展开多端性、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今后按这一系列要求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