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醉翁亭:醉翁亭也

醉翁亭:醉翁亭也

时间:2023-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醉翁亭记①欧阳修环滁皆山也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⑦,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代僧人智仙建,欧阳修命名并作记。宋代有州无郡,州长官称知州。第一段,写醉翁亭命名的由来。这一段具体交代了醉翁亭的方位、环境和名称由来之后,点出“山水之乐”,引出下文对“山水之乐”的描写。

醉翁亭记①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⑤,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⑥。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⑦,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⑧?太守自谓也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⑩,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⑪,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⑫。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⑬,云归而岩穴暝⑭,晦明变化者⑮,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⑯,佳木秀而繁阴⑰,风霜高洁⑱,水落而石出者⑲,山间之四时也⑳。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他幼年孤苦贫寒。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早年热心政治改革,曾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被贬为滁州知州。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思想趋于保守。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诗、词、散文、史传等方面,都有贡献。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风格以委婉从容、平易流畅为主,对后世影响很大。

注释

①醉翁亭:在今安徽滁(chú)县西南七里处的琅琊(lángyá)山上。宋代僧人智仙建,欧阳修命名并作记。

②环:环绕,围绕。滁:滁州,今安徽滁县。

③壑(hè):山谷。

④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⑤潺(chán)潺:水流的声音。

⑥酿泉:泉水名,在琅琊山中,因水质适宜酿酒,称酿泉。

⑦翼然:亭子四角向上翘起,好像鸟儿展翅欲飞的样子。临:靠近。

⑧名:命名,给……起名。

⑨太守:汉代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宋代有州无郡,州长官称知州。这里是沿用前代称呼,意思是指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即知州。自谓:自称。

⑩辄(zhé):就。

⑪意:意思,意趣。

⑫得之心而寓之酒:心中领略了山水的乐趣,又把这种乐趣寄托在酒中。

⑬霏:雾气。开:散开。

⑭云归:傍晚时候云雾聚集在山间。岩穴:山谷。暝(míng):昏暗。

⑮晦明变化:由暗而明(早晨),由明而暗(傍晚),变化不定。

⑯芳:花。发:开放。

⑰秀:茂盛。繁阴:树阴浓密。

⑱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指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⑲水落而石出:冬季水位降低,水中的石头露出来。

⑳四时:四季。

解读

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的新政失败,罢参知政事。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也被贬为滁州知州。第二年,他便写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山中四时景物和游乐、宴乐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山水的情趣和“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全文以“乐”为线索,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命名的由来。这一段具体交代了醉翁亭的方位、环境和名称由来之后,点出“山水之乐”,引出下文对“山水之乐”的描写。第二段,紧承“山水之乐”写山间早晚变化不定和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仍归结到“乐亦无穷”上,照应上段的“山水之乐”的“乐”字。第三段,写滁州吏民同乐的场景。先写滁州人扶老携幼入山游玩之乐,后叙太守和宾朋随从的宴饮之乐。最后写太守之醉,表现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的场景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用禽鸟之乐烘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太守之乐不同于游人之乐,因为游人之乐只是他们自己的快乐,而太守之乐却不仅仅是自己之乐,而是“乐其乐”,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这揭示了太守的快乐是超脱了一己得失的博大无边的快乐,即与民同乐,因为民众的快乐而快乐。这样全文从行文开始便紧扣一个“乐”字,至此点出了“乐”字的最深广的含义。这种与民同乐的思想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百姓乐,作者才乐;百姓先乐,作者后乐。只有这样,才其“乐”无穷啊!

在艺术上,全文构思精巧,文章的以“乐”字贯串全篇。语言上,全文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字,使文章徐缓有致,有一唱三叹之妙。

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