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建筑大屋顶

古代建筑大屋顶

时间:2024-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案例导入石宝寨位于重庆忠县境内长江北岸边,是中国目前仅存的几座木结构建筑之一,被称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案例导入

石宝寨位于重庆忠县境内长江北岸边,是中国目前仅存的几座木结构建筑之一,被称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石宝寨可以用“险、奇、绝、变”四个字来概括。

险——孤峰四壁如削。石宝寨是一座四壁如削的孤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经清康熙、乾隆年间修建完善。原建9层,清乾隆初年,借助架于石壁上的铁索,在山顶修建了一座寺庙嘉庆年间,又聘请能工巧匠研究如何取代铁索上山,于是就依山取势修建这座九层楼阁。1956年,又对石宝寨加以修建,改为12层。

奇——12层楼无一颗钉。石宝寨塔楼倚玉印山修建,依山耸势,飞檐展翼,造型十分奇异。整个建筑由寨门、寨身、阁楼(寨顶石刹)组成,高56米,是我国现存体积最大、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未用一颗钉子。

绝——世界最大盆景。早在清朝,诗人王尔鉴就有“绝顶红开绀宇宫,云飞树梢来天风。天地晃漾度云彩,泉深下与江波通。”的赞美。

变——山寨变水寨。三峡蓄水发电后,长江水面上升至寨门口。从2005年底开始,石宝寨历时3年完成了围堰保护,木寨周围形成一个120多亩的水面湖泊,石宝寨由山寨变成“水寨”,只有一座240米的铁索桥将其和陆地连接,周围坚固的“围墙”将小巧的山体包围住,就像一个装在巨大花盆里的山石“盆景”。

2009年4月17日,这颗长江明珠重新对外开放,向世人展示其崭新的魅力。

情境思考

(1)从上述文字材料中,你能推断出中国古代建筑由哪些基本构件组成吗?

(2)石宝寨整体建筑没用一颗铁钉,那么中国古代建筑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连成一个整体的呢?

(3)石宝寨在康熙、乾隆年间只修建了9层,其中蕴含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一、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雏形期(夏—春秋

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北方出现了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则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

殷商时期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宫殿建筑。西周及春秋时期,木构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并开始用瓦盖制屋顶。

(二)发展期(战国—魏、晋、南北朝)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秦汉时期,抬梁式和穿斗式的木构架结构技术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渐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时期木结构技术更加完善,随着砖瓦产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石结构技术不断进步,石雕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建筑。

(三)成熟期(隋—宋)

这一时期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琉璃的烧制技术较以前有了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木构架的做法已经很娴熟,建筑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建筑风格。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无论布局还是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壁画尤为精美。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

宋朝建筑规模较前减小,风格渐趋柔和,装饰绚丽多彩而富于变化,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对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进行“规范”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在这一时期问世。

现存宋代的建筑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

(四)总结期(元—清)

元朝按照汉族传统建筑了都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各地兴建了许多藏传佛教寺院和伊斯兰教礼拜寺。辽代所创的“减柱法”已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梁架结构又有了创新,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现存元代的建筑有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达到空前的完善和高度的成熟。砖的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和质量超过以往任何朝代,并广泛应用于官式建筑和地方建筑中,园林的建造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这一时期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

清朝于1723年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使得官式建筑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规模宏大的北京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以及天坛等建筑精品,充分显示了当时空前的建筑成就。

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风雨桥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思想

(一)以大称威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是受命于天的万民之主,而皇宫就是皇权的象征。因此在宫殿的设计和建造上,最大限度地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老子》中说:“天下有四个大,即道大、天大、地大、王大,而王居其一焉。”《说文解字》也说:“皇,大也。”中国古代建筑之“大”主要表现为庞大的建筑群体组合,它们大都轴线贯通,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对称规则。例如,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等无一不以大称威,陕西的阿房宫和未央宫更是典型的例子。

(二)以中为尊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即所谓中庸之道。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居中的思想,也就是以中为尊。

荀子·大略篇》就有“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说法。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处处体现“以中为尊”的思想;在都城的选址上,就是“择天下之中以立国,择国之中以立宫”。如北京故宫就位于北京城中心。在建筑组群规划中则体现对于“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的重视,如北京故宫的中轴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

(三)礼制至上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礼制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在古代建筑上,也处处彰显了“礼”制。有关城市布局,《周礼·考工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封建帝王同时还修建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以及宗庙、陵墓等礼制建筑,来祭奠天、地、日、月、先祖、社稷。

(四)祈吉为尚

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内外陈设中,处处都显示着祈求吉祥的内容。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人们长期所形成的求吉观念有关,充分说明了求吉心理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例如,中国古建筑历来以木结构为主,火灾是其第一大敌,为防火迎祥,故宫三大殿四周放置有鎏金吉祥缸。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云龙石雕是御路的标志、皇权的象征,寓意皇权至上、江山永固。

在园林建筑中,一般大门外都列有石狮,厅堂前列有寿石,堂内则往往有花瓶、如意、孔雀羽等吉祥之物。

(五)风水阴阳五行

风水说与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种基本的世界观宇宙观,对我国古代建筑影响甚深。因南为阳、北为阴,左(东)为阳、右(西)为阴,阳者尊、阴者卑,所以中国的古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东城楼高于西城楼。同时,还以颜色代表方位,如北京社稷坛五色土,分别表示东南西北中。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实体建筑

木构架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它之所以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是因为它与其他种类相比,具有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好、施工快捷、便于修缮等优点,更适宜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木构架结构建筑一般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木构架如同现代的框架结构,承重与围护结构明确分开,墙壁(围护结构)不负担屋顶或楼面重量,赋予设计以极大的灵活性。这种建筑既可以做成有各种门窗的房屋,也可以做成四面通风、有顶无墙的凉亭。人们常用“墙倒屋不塌”这句谚语来形容中国古建筑,它生动地说明了这种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三)单体建筑造型优美

中国古代建筑单体,无论是立面平面还是屋顶,都特别讲究式样的变化,形成优美柔和的造型艺术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四)建筑装饰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主要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作用,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雕饰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以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五)天人合一环境艺术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环境的艺术,中国古建筑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特别讲究在整体布局与设计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的设计师、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进行设计时,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务必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一)台基

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又称基座。台基的主要作用为防腐、防潮,承托建筑物,增强单体建筑的高大宏伟。

1.普通台基

普通台基早期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制而成,后也用砖石,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

较高级台基比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

更高级台基就是须弥座,又称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是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主要用于佛像或神的台基,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

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

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就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

木头圆柱就是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

由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如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11间。

(四)大梁

大梁是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大梁常用松木、楠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用以支撑荷载屋梁、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六)彩画

木构表面施油漆彩画,初为保护木材,起到防腐、防潮、防蛀的功效,后来逐渐突出其装饰性。彩画的造型和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常用的有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

1.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是最高级彩画,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它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凤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藻头两端用《  》《  》框住。其中主要线条及龙等用沥粉贴金。著名的如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其画面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的等级次于和玺彩画,常用于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和寺庙中。其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藻头两端用《  》框住。旋子彩画有的贴金粉,有的不贴金粉。

3.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等级最低,一般用于住宅和园林。画面常绘以山水风景、人物故事、花鸟鱼虫、博古器物等,藻头两端用《  》《  》或《  》或(  )框住,基本上不贴金粉。

(七)屋顶

中国传统的屋顶有7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是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具体种类有以下几种。

1.庑殿顶

庑殿式屋顶是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而且四个面都是曲面,又称四阿顶。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庑殿顶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如著名的北京的太和殿。

2.歇山顶

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它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斜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殿。其特点是把庑殿式屋顶两侧侧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来,形成一个悬山式的墙面。歇山顶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如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就是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

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等级仅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是我国一般建筑(如民居)中最常见的形式。悬山顶的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或出山。

4.硬山顶

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其特点是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山墙大多用砖石承重墙,常用于我国民居建筑中。

5.攒尖顶

攒尖顶的平面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于顶部,上面再覆以宝顶。攒尖顶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

6.盝顶

盝顶建筑的梁架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在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

7.卷棚顶

卷棚顶的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连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图5-1 主要屋顶造型

(八)山墙

图5-2 风火山墙

山墙是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除硬山建筑外,均止于檐下。山墙超出屋面就成为各种式样的马头墙,马头墙又称风火山墙。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起装饰和减少风势、延缓着火房屋火情蔓延的作用。

(九)藻井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藻井一般都位于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知识拓展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引申开来,则奇数属阳,偶数属阴。“九”为阳数之极(至尊之意),“五”为阳数之中位(以中为尊),古代中国往往以“九五”象征帝王之尊。所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只有极尊贵的建筑才可以使用九五之制,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例如,天安门城楼、故宫中的乾清宫都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太和殿、太庙原来也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清乾隆时扩建为面阔十一间,成为我国面阔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