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群健康与疾病监测方法

人群健康与疾病监测方法

时间:2023-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流行病学概述1.流行病学的定义 研究人群中的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观察时间可用日、周、旬、月为单位,常用于疾病流行或暴发的病因调查。患病率常用于慢性病调查统计,罹患率用于衡量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小范围短时间。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包括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3种类型。

一、流行病学概述

1.流行病学的定义 研究人群中的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的原理、基本原则及方法

(1)原理:包括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疾病的发病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病因推断的原则、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

(2)基本原则:群体原则、现场原则、对比原则、代表性原则。

(3)研究方法:①观察法。a.描述性研究,包括现况研究、筛检和生态学研究3种类型;b.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两种类型。②实验法。包括临床试验和现场试验两种类型,后者又分为个体试验和社区试验。③数理法。

3.流行病学的用途 ①描述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从而提出某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假设,亦可为卫生行政决策提供参考资料;②探讨病因与流行因素;③用于临床诊断、治疗与估计预后;④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⑤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二、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于疾病分布

1.健康相关资料的来源 根据信息来源可将数据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常规的工作记录。如住院病人的病案资料、户籍与人口资料、医疗保险资料等。第二类为各种统计报表。如人口出生报告,居民的疾病、损伤、传染病的分月、季度与年报等资料。第三类为专题科学研究工作所获得的现场调查资料或实验研究资料。

2.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①描述疾病频率的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②描述死亡频率指标:死亡率、病死率、存活率。

罹患率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区别在于它常用来衡量人群中在较短时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观察时间可用日、周、旬、月为单位,常用于疾病流行或暴发的病因调查。

患病率常用于慢性病调查统计,罹患率用于衡量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小范围短时间。

3.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4.疾病的三间分布 疾病流行特征通过疾病在人群、时间和地区的三间分布得以表现。

人群分布:人群可根据不同的自然或社会属性,如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等进行分组或分类,不同疾病在某一属性上有其分布特点。

时间分布:①短期波动,与暴发相近,区别在于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②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③周期性,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④长期趋势,长期变异,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等的变化或他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地区分布:①疾病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分布;②疾病的城乡分布;③疾病的地区聚集性;④地方性疾病。

5.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出生队列研究也是一种对疾病的人群、时间和地区分布的一种综合描述(2004)。

三、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方法分类及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流行病学方法分类 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2.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

(二)描述流行病学

1.概念 根据专门设计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或已有的各类资料,按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人群特征分组,将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真实地展示出来,为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现况研究的概念、种类和目的

(1)概念:①现况研究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②系统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一定数量的单位抽取一个单位,又称间隔抽样或机械抽样。样本量的决定因素有:预期现患率、调查单位间的变异程度、精确度和把握度。根据样本量的决定因素通过查表或公式获得样本量。

(2)种类:普查、抽样调查,普查是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全面调查或检查;抽样调查是按一定的概率或特定的方法抽取某研究人群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

3.抽样调查的方法、优缺点、样本含量的估计

(1)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抽样误差排序一般为: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的代表性最好。

(2)优缺点:优点为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调查范围小,调查工作容易做得细致,适用于调查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缺点是不适用于调查变异较大的资料或发病率低的疾病,调查的设计、实施和资料分析比较复杂。

(3)样本含量的估计:影响因素包括预期现患率、调查单位间的变异程度、精确度、把握度。

(三)分析流行病学

1.分析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分类 选择一个特定人群,对由描述性研究提出的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假设进行分析检验,是检验假设的一类研究方法。包括两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2.病例对照研究

(1)概念:选定患有某病或未患某病的人群,分别调查其既往暴露于某个危险因素的情况和程度,以判断暴露危险因素与某病有无关联,以及其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病例的选择:①病例的选择,选择病例应对患病总体有代表性,其来源主要有医院病例和人群调查或纪录获得的病例。包括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3种类型。②对照的选择,应足以代表产生病例的总体,包括3种类型:成组不匹配对照、成组匹配对照、个体匹配对照。但选择对照时应防止匹配过度。

(3)样本含量的估计:①样本含量的决定因素,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中的估计暴露率(p0);相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检验显著性水平α;检验效能(1-β);②估计方法,包括公式计算和查表估计。

(5)优点和局限性:①优点,特别适用罕见病研究。所需样本少,易组织节资源;可同时调查多因素与一种疾病的关系;可在短期内得到结果。②局限性,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易产生选择偏倚、回忆偏倚;混杂因素影响较难控制;不能直接分析相对危险度,不能证实因果关系。

3.队列研究

(1)队列研究的概念:又称定群研究,是选定暴露和未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两种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掌握队列研究的概念及设计要点,比较两者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其特点是:队列研究是首先选择目前没有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按暴露某因素分组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情况,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设立对照;观察方向由“因”至“果”;能确切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2)用途:检验病因假设;描述疾病自然史;评价自发预防效果。

(3)种类: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4)研究对象的选择:①暴露人群,特殊暴露人群(高危人群)、一般人群。②对照人群,对照形式可包括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5)样本含量的估计:①样本含量决定因素,非暴露组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差(d);显著性水平α;检验效能(1-β)。②估计方法,包括公式计算和查表估计。

(6)资料分析:①计算累积发病率或发病密度,进行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②计算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

归因危险度(AR):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差值,AR=Ie-I0=I0(RR-1)。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全人群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差值,PAR=It-I0

标准化死亡比(SMR):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低时应用。

(7)优点及局限性:①优点,适用于常见病;论证因果关系能力强;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估计发病关联强度,所得结果真实可靠;一次调查观察多种结局,了解疾病自然史;暴露因素作用可分等级。②局限性,不适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疾病;因失访不易收集完整资料;实施复杂,费用高;每次只能研究一个或一组暴露因素。

4.筛检试验概念、目的、应用原则及效果评价 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表面健康,但可疑有病或有缺陷的人。筛检也称筛查,筛检所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称为筛检试验。

(1)筛检试验的目的:①早期发现可疑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实现疾病的二级预防。②发现高危人群,以便实施相应的干预,降低人群的发病率,实现疾病的第一级预防。③了解疾病自然史。通过筛检可以观察到疾病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包括临床前期、临床期及临床后期的症状和体征。④进行疾病监测。

(2)筛检试验的应用原则:①被筛检的疾病或缺陷是当地重大的卫生问题,如严重影响人群健康、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的疾病。②对被筛检的疾病或缺陷有进一步确诊的方法与条件。③对发现并确诊的病人及高危人群有条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干预,且标准应该统一规定。④被筛检的疾病或缺陆或某种危险因素有可供识别的早期症状和体征或测量的标志。⑤了解被筛检疾病的自然史,包括从潜伏期发展到临床期的全部过程。⑥筛检试验必须要快速、简便、经济、可靠、安全、有效及易为群众接受。⑦有保证筛检计划顺利完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如社会的支持和医疗、行政部门的协作。⑧有连续而完整的筛检计划,能按计划定期进行。⑨要考虑整个筛检、诊断和治疗的成本和收益问题。⑩筛检计划应能为目标人群接受,有益无害,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制定保密措施。公正、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

(3)效果评价:①评价的步骤:a.确定金标准;b.选择研究对象;c.确定样本含量;d.盲法同步测试;e.整理分析资料;f.质量控制。②评价的指标。评价主要从真实性、可靠性和收益三方面进行。

四、公共卫生监测与疾病暴发的调查

(一)公共卫生监测概述

1.概念 公共卫生监测指是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

2.目的 ①确定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②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③评价干预措施效果。④预测疾病流行。⑤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

3.种类

(1)疾病监测:传染病监测、非传染病监测。

(2)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

4.程序

(1)建立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

(2)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过程: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解释、信息反馈和信息利用。

(3)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5.监测系统的评价 敏感性、及时性、代表性、阳性预测值、简便性、灵活性、可接受性。

(二)疾病监测

1.概念 疾病监测是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有应该知道的人,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

2.我国主要的疾病监测方法

(1)被动监测:下级监测单位按照常规上报监测资料,而上级监测单位被动接受。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此类监测。

(2)主动监测:上级监测单位专门组织调查或者要求下级监测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传染病漏报调查及对性病门诊就诊者、暗娼、吸毒者等艾滋病高危行为人群的监测属于主动监测。

(3)常规报告: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由法定报告人上报传染病病例。

(4)哨点监测:对能够反映总人群中某种疾病流行状况的有代表性特定人群(哨点人群)进行监测,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

3.我国疾病监测体系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重点传染病监测系统、症状监测系统、死因监测系统、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三)疾病暴发的调查与分析

1.初步调查 了解疫情:临床表现、流行特征。做初步诊断:可能是什么病、暴发可能的原因。提出紧急措施:控制疾病。

2.深入调查 询问、现在观察、病原学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3.整理资料 流行特征、流行因素、平均潜伏期的计算、病人的临床症状与病理、现场资料、检验结果。

4.分析资料 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传播的。

5.制定措施

6.总结报告

历年考点串讲

近10年以来本单元共考38题,其中概述4题,疾病的分布与影响因素4题,常用流行病学方法19题,偏倚控制及病因推断1题,诊断实验和筛检实验8题,循证医学考过2题。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是考试重点,以分析方法的判断、指标及其意义出题最多。其次诊断实验和筛检实验指标、临床试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和指标亦出题较多。每年题量在2~5题。常考的细节如下。

1.流行病学的三类偏倚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测量偏倚。

2.衡量人群中在短时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采用的指标为罹患率。

3.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疾病的联系程度,应计算RR。

4.选定暴露和未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两种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者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该研究为队列研究。

5.选定有特定疾病的人群组与未患这种疾病的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可能危险因素的比例,分析暴露于该因素是否与疾病有关,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

6.衡量某病和某暴露因素间联系强度的最佳指标是暴露者的发病率。

7.当对某种疾病或人群健康状况不明时,首先采取的研究为描述性研究。

8.试验研究中对照组与试验组发病率差值再除以对照组发病率,所得指标为保护率。

9.试验研究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发病率之比,为效果指数。

10.为尽量发现病人,在制订筛选方法标准过程中,常采用提高方法的灵敏度。

11.临床预防服务的对象是健康人和无症状的“患者”。

12.筛检试验的特异度是指实际无病,根据筛检试验被确定为无病的百分比。

13.筛检试验的灵敏度是指实际有病,根据筛检试验被确定为有病的百分比。

14.筛检试验的假阳性率是指实际无病,根据筛检试验被确定为有病的百分比。

15.例题一:对已确证患有乳腺癌的1000名妇女和未患乳腺癌的1000名妇女,用一乳腺癌筛选的试验检查,结果发现前者有900名为阳性结果,后者有100名为阳性结果。

该试验的特异度是:90%。

16.例题二:为了探讨某疾病的危险因素,在某研究175对研究对象中,50对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有A因子的暴露史,55对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无A因子的暴露史,50对为病例组有A因子的暴露史,而对照组无A因子的暴露史,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可得到的结论为:A因子是危险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