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

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

时间:2024-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构成状况,其中,人口的自然结构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等方面,人口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文化、技术、职业、阶级、地域、民族等方面。人口年龄结构表明需要受各级教育的实际人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在改变人口文化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构成状况,其中,人口的自然结构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等方面,人口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文化、技术、职业、阶级、地域、民族等方面。

1.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结构的每个方面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

第一,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比例。人口年龄结构表明需要受各级教育的实际人数。学龄人口的数量以及发展趋势决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数量和教育投资计划。例如,基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基础教育适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也必须考虑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此外,目前我国人口变化的一个趋势是即将进入老龄化时期,老年人的教育问题将成为突出的问题。2001年我国老龄人口为7%,但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17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达到10.4%,2025年达到13.59%,2030年达到16.59%,2035年将达到20.13%。[5]在2030年至2040年中国城镇退休职工数和全国老人数趋于高峰时的劳动者,绝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进入幼儿园、小学的儿童,因此,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努力搞好义务教育,提高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能否实现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而且也是妥善解决好未来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问题的重大对策。同时,为了使更多的本人愿意、身体尚好的低龄老人再就业,充分发挥“第二劳动力资源”的作用,也需要加强成人教育,对退休前的人员进行短期培训,特别是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搞好转业培训,提高他们在退休后进一步为社会服务的适应能力

第二,文化技术与职业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文化技术结构的状况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教育任务。当前我国人口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教育在巩固“普九”工程的同时加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普及率,大力促进城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构筑完善的全面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职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指示着教育结构的调整方向。职业结构变化有着自身的规律,即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必然出现以下转移的趋势: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从体力劳动向智力劳动转移的趋势;从一般技术向高新技术转移的趋势。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层次结构、学校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应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劳动力就业的结构变化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使学校教育与人口职业结构在级与级、类与类方面形成合适的比例,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层次的劳动者。

第三,人口地域分布对教育以及学校布局的制约。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增长状况以及实际居住的人口密度。引起人口的地理分布和流动是政治、经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东部人口过密与西北部人口过稀的状况,制约着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布局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人口过密的地方,容易造成教育中的拥挤现象,如学额过满、教学资源紧张、大班上课、多部制教学等。据2005年对湖北省部分乡镇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许多班级的学生都达到七八十人,最多的超过100人。由此引起教学秩序混乱、学生质量下降。人口过密的社区,还容易形成亚文化群体,青少年往往为争夺生活空间而经常发生摩擦,甚至出现越轨乃至犯罪行为。人口过稀,造成教育人口分散。在一些人烟稀少的老、少、边、穷地区,学生上学非常困难。小学生上学往返一次一二十里地,这也是造成这些地方义务教育难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教育人口分散,必然造成学额不足、小班上课,或不得不采用复式教学、巡回教学等方式。这样,既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此外,伴随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社会流动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成为历史的必然。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数字,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对多数,其中15~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6]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的态势,以及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决定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由于居住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社会地位不确定等原因,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像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孩子,导致其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入学难,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其三是由于环境转换与城乡文化反差导致的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加剧。

2.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所谓人口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首先,教育影响着人口的自然结构。如前文所述,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越容易摆脱“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旧观念影响,从而降低女胎的流产率,进而调整新生儿的性别结构,保持人口性别结构的自然平衡。此外,一系列调查结果显示,教育与死亡率成反比(见表5-1、表5-2)。[7]原因在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具有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比较了解营养、卫生、体育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生活、工作和锻炼,从而降低自身死亡率;同时,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养育儿童,降低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见表5-3)。

表5-1 教育程度与死亡率的关系(‰) 1982年

表5-2 教育程度与死亡率的关系(‰) 1987年

其次,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教育具有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在改变人口文化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扫除文盲为例,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过长期不断的努力,从1949年到1998年,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人,成功地把成人文盲率从1949年的80%以上降到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到5%以下。[8]1996年以来,我国每年有7000多万人次的农民接受扫盲后的实用技术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增强了脱贫致富的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已有5000 万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2005年发布的《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显示:2001—2004年,全国共扫除文盲803万人,2005年又扫除文盲196万人,平均每年扫除文盲约200万人,青壮年文盲控制在4%左右。此外,教育同样在人口的职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在人口职业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就业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目前,我国依然存在职业结构不合理,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大的问题。2001年我国三级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为50.0∶22.3∶27.7,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般在60%~75%,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分别达到54.3%、44.1%和39.8%。由此可见,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又相对偏低。这种不合理的职业结构,反映了我国物质部门从业人口的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科教、卫生、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落后状况。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人口职业结构,就必须依靠教育的发展。

表5-3 几个国家婴儿死亡率与母亲文化程度的比较分析 1983年

数据来源:国际人口研究机构联合会.第三世界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M].1983.

最后,教育可以促进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迁居活动。人口有计划地合理迁移,对适应生产力发展和资源开发,促进区域间文化技术交流、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显然,影响人口迁移有诸多因素,其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办学来培养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并通过毕业分配的方式使这些人流向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农村地区、西部地方、边远地区培养专门的人才,提高这些地区的文化水平。此外,受过教育的人更容易选择远距离迁移。一方面是因为受过较好教育的人不容易受本土观念的束缚,更愿意选择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科技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更吸引迁移人口,而这些地区和城市要求迁入的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广州为例,在1990年的流动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少,分别为99.03万人和13.06万人,占总人口的28.07%和3.94%;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206.44万人,占总人口的62.28%。与全省人口平均水平相比,流动人口大学、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分别高出0.13、3.48、25.35个百分点。相反,小学和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重分别减少12.4和6.62个百分点。[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