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脑垂体微腺瘤一般寿命

脑垂体微腺瘤一般寿命

时间:2023-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绝大多数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分泌功能,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但也有一些垂体腺瘤并不伴有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也无激素过多症状,称为临床无功能垂体腺瘤,简称无功能垂体腺瘤,亦称临床无活性垂体腺瘤、无内分泌活性腺瘤或非分泌性垂体腺瘤。无功能腺瘤占所有垂体腺瘤的25%~30%,多发生于40-50岁,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

绝大多数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分泌功能,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但也有一些垂体腺瘤并不伴有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也无激素过多症状,称为临床无功能垂体腺瘤,简称无功能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亦称临床无活性垂体腺瘤(clinically inactive pituitary adenoma,CIPA)、无内分泌活性腺瘤(endocrineinactive adenoma)或非分泌性垂体腺瘤(nonsecretory pituitary adenoma)。无功能腺瘤占所有垂体腺瘤的25%~30%,多发生于40-50岁,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无功能垂体腺瘤实际上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它们中的大多数具有分裂功能(多为促性腺激素瘤),只是其分泌功能较低,不引起血激素水平的升高,这类肿瘤称为沉寂性腺瘤(silent adenoma)。有些无功能腺瘤可能确实没有分泌功能,其细胞来源不清,称为裸细胞瘤或无特征细胞腺瘤(null cell adenoma)。

2.发病机制 垂体瘤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起始阶段和促进阶段,在起始阶段垂体细胞自身缺陷是起病的主要原因,在促进阶段下丘脑调控失常等因素发挥主要作用,即某一垂体细胞发生突变,导致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然后在内外因素的促进下单克隆的突变细胞不断增殖,逐渐发展为垂体瘤。

(1)垂体瘤细胞自身内在缺陷:大多数无功能腺瘤是单克隆源性的,源于某一单个突变细胞的无限制增殖,而发生变异的原因为癌基因的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

(2)旁分泌与自分泌功能紊乱:下丘脑的促垂体激素和垂体内的旁分泌或自分泌激素可能在垂体瘤形成的促进阶段起一定作用。

(3)下丘脑调节功能紊乱:下丘脑抑制因子的作用减弱对肿瘤的发生可能也有促进作用。

【临床表现】无生物活性激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临床表现:①肿瘤向鞍外扩展压迫邻近组织结构的表现,这类症状最为多见,往往为病人就医的主要原因;②因肿瘤周围的正常垂体组织受压和破坏引起不同程度的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表现。

1.压迫症状

(1)头痛:见于1/3~2/3的病人,初期不甚剧烈,以胀痛为主,可有间歇性加重,部位多在两颞部、额部、眼球后或鼻根部。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是鞍膈与周围硬脑膜因肿瘤向上生长而受到牵拉所致,当肿瘤穿破鞍膈后,疼痛可减轻或消失,如鞍膈孔较大,肿瘤生长受到的阻力较小,头痛可不明显。肿瘤压迫邻近的痛觉敏感组织如硬脑膜、大血管壁等,可引起剧烈的弥漫性头痛,常伴有呕吐。肿瘤侵入下丘脑、第三脑室,阻塞室间孔可引起颅内压增高,使头痛加剧。

(2)视神经通路受压:垂体腺瘤向鞍上扩展,压迫视交叉等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伴或不伴视力减退,这是由于肿瘤生长方向不同和(或)视交叉与脑垂体解剖关系变异所致,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的出现时间及严重程度不一定平行。少数病人发生阻塞性脑积水及视盘水肿系由于颅内压增高,视网膜静脉回流障碍所致。

2.激素分泌异常征群

(1)垂体激素分泌减少:垂体瘤病人的垂体激素分泌减少的表现一般较轻,进展较慢,直到腺体有3/4被毁坏后,临床上才出现明显的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状,即使肿瘤体积较大,激素缺乏的症状也很少能达到垂体切除术后的严重程度,故一般情况下,垂体瘤较少出现垂体激素分泌减少的症状,尤其是功能性腺瘤,但有时垂体激素分泌减少也可成为本病的突出表现,儿童期尤为明显,表现为身材矮小和性发育不全。有时肿瘤还可影响到下丘脑及神经垂体,血管加压素的合成和排泌障碍引起尿崩症。在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垂体瘤患者中,性腺功能减退约见于3/4的病人;甲状腺功能减退不如性腺功能减退常见,但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较为多见;如不出现严重的应激状态,肾上腺皮质功能通常可以维持正常,若垂体ACTH储备不足,在应激时可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危象)。

(2)出现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垂体瘤病人面容苍白,皮肤色素较浅,可能与黑色素细胞刺激素的分泌减少有关。男性病人稍肥胖,其脂肪分布类似女性体型,腋毛、阴毛稀少,毛发稀疏、细柔,阴毛呈女性分布,体重可减轻,有时体重不减甚或增加,此与下丘脑功能紊乱有关,除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外,尚可出现生殖器萎缩,睾丸较软、较小。女性病人有闭经或月经稀少,性欲减退。

(3)在发生应激(如感染、手术)时,病人抵抗力较低,易于发生危象甚至昏迷。

3.垂体卒中

(1)垂体腺瘤有时可因出血、梗死而发生垂体急性出血征群即垂体卒中,其发生率为5%~10%。

(2)垂体卒中起病急骤,表现为额部或一侧眶后剧痛,可放射至面部,并迅速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严重者可在数小时内双目失明,常伴眼球外肌麻痹,尤以第Ⅲ对脑神经受累最为多见,也可累及第Ⅳ、Ⅵ对脑神经,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模糊、定向力障碍,颈项强直甚至昏迷。

(3)有的病人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的表现,大多数病人的脑脊液清亮,部分可为血性。

(4)CT示蝶鞍扩大。

(5)垂体腺瘤易发生瘤内出血,特别是瘤体较大者。

(6)诱发因素多为外伤、放射治疗等,亦可无明显诱因。

(7)出现急性视力障碍者,应在糖皮质激素保护下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辅助检查】

1.内分泌学检查 应广泛检查6种腺垂体激素水平,当某一激素水平有变化时应检测其靶腺激素的水平。当诊断尚有疑问时,可进行动态试验协助诊断。多数患者血促性腺激素水平降低或在正常范围,但少数患者可有血促性腺激素和(或)其亚单位的升高,性激素的水平一般下降。血TSH、GH及ACTH水平一般正常或轻度降低,其储备功能及靶腺激素水平也多降低,但显著降低者不多见。偶尔无功能腺瘤作为亚临床GH瘤或ACTH瘤,则24h尿皮质醇或血IGF-1水平可轻度升高。

无功能垂体腺瘤对下丘脑激素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特点,这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利用下丘脑激素的诊断试验有以下几种。

(1)TRH试验:正常促性腺激素细胞并无TRH受体,故给正常人注射TRH并不引起血LH和FSH水平的升高。大多数无功能腺瘤起源于促性腺激素细胞,约1/3的瘤性促性腺激素细胞含有TRH受体,它们对TRH有反应,约40%的无功能腺瘤病人于注射TRH后血促性腺激素和(或)其亚单位水平升高。

(2)GnRH试验:无功能垂体腺瘤多起源于促性腺激素细胞,这些瘤性促性腺激素细胞含有GnRH受体,故对内源性GnRH、GnRH激动药性类似物及GnRH拮抗药都有反应。正常情况下,GnRH对促性腺激素细胞的刺激作用依赖于其特征性脉冲分泌,如连续给予GnRH或长效GnRH类似物则出现失敏现象,促性腺激素分泌反而减少,而无功能腺瘤不存在这种失敏现象是其特征之一。

2.视力视野检查 可以了解肿瘤向鞍上扩展的程度。

3.影像学检查

(1)如果垂体瘤已达到一定大小,常规X线体层摄片即可达到诊断目的。典型垂体瘤的X线表现为蝶鞍扩大(蝶鞍可向各方向增大),鞍壁变薄,鞍底变阔,前后床突变细,甚至缺损,彼此分开,使鞍口扩大,鞍底腐蚀下陷,有时肿瘤稍偏于一侧,可使一侧鞍底明显下陷(呈现双鞍底)。前床突被侵蚀是由于颈内动脉被肿瘤压向骨组织、颈内动脉的搏动所致;后床突变薄,甚或缺如。

(2)普通X线检查不能诊断者及垂体微腺瘤需要进行高分辨率CT、MRI及其增强显像或三维构像,才能做出正确的定位诊断,高分辨率CT和MRI可显示直径>3mm的微腺瘤。

(3)应用于鞍区疾病的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发展也很迅速,如正电子断层扫描(PET)、111铟二乙烯三戊乙酸-奥曲肽(111InDTPAoctreotide)扫描以及123碘-酪氨酸-奥曲肽(123ITyroctreotide)扫描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垂体瘤的诊断。

(4)垂体瘤的影像学检查宜首选MRI,因其能更好地显示肿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诊断】

1.存在垂体瘤的影像学证据。

2.有头痛、视野缺损等垂体占位的表现。

3.无垂体激素过多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证据(PRL除外)。

4.有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表现。

5.由于大多数无功能腺瘤患者有血PRL水平的升高,故PRL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6.由于无功能垂体腺瘤缺乏特异的血清激素标志,故确诊常很困难,有时需依赖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查。

【鉴别诊断】

1.无功能垂体腺瘤需与其他垂体腺瘤及多种蝶鞍部病变相鉴别,由于无功能垂体腺瘤常伴有血PRL水平的升高,故易与PRL瘤混淆。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的血PRL水平多为轻至中度升高,一般低于6.8nmol/L(150μg/L),而PRL瘤的血PRL水平一般超过9.1nmol/L(200μg/L)。

2.部分无功能垂体腺瘤血促性腺激素或其亚单位水平升高,亦有助于鉴别。

3.沉寂性ACTH细胞瘤与PRL瘤极为相似,其鉴别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查。

【治疗】同其他垂体腺瘤一样,无功能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和内科治疗。目前仍以外科治疗为首选,手术效果不佳或术后复发者可加用放射治疗,肿瘤压迫症状不显著者可试用内科治疗,如内科治疗效果不佳仍应采取手术治疗。

1.外科治疗 是否采用外科治疗常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临床表现,对于压迫症状较明显且瘤体较大者一般推荐外科治疗,成功的手术可有效地解除因肿瘤占位效应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而且手术标本可做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无症状的微腺瘤则并不推荐手术治疗。一般认为,存在视野缺损及神经症状者应尽早手术,以防止视交叉和脑神经出现不可逆性损害。目前多采取经蝶窦术式,可使90%的病例视野缺损获得改善,约60%的病例视力可完全恢复,经蝶窦手术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垂体功能减退。

2.放射治疗 手术切除不完全或术后复发者可做术后放射治疗,对于提高无功能腺瘤的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常规放射治疗的总剂量约为45Gy,每天剂量1.8Gy;放射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垂体功能减退。

3.内科治疗 无功能垂体腺瘤的内科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治疗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目前用以治疗的药物主要有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和多巴胺激动药溴隐亭,GnRH激动药及GnRH拮抗药也曾试用于临床,但因效果不佳而未能广泛应用。

4.其他治疗 对于无功能垂体腺瘤伴有的腺垂体功能减退也应给予有效的激素替代治疗,少数病人合并尿崩症。亦需给予必要的干预。

【注意事项】

1.诊断方面要注意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识别。

2.要告知病人及其家属激素替代治疗要坚持终身,治疗前禁用镇静催眠药。

(马瑞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