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中,使局部组织血管内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一)原因
凡能引起静脉血液回流受阻的原因均可引起静脉性充血。
1.静脉受压 静脉管壁薄,受压后管腔易狭窄或闭塞,致血液回流受阻,使组织器官淤血。肿瘤、妊娠子宫、绷带结扎过紧、炎性包块和瘢痕组织等压迫静脉,均可引起相应器官或组织静脉性充血。
2.静脉腔阻塞 静脉内血栓形成、侵入静脉内的肿瘤细胞形成瘤栓或其他静脉栓塞、静脉炎等导致管腔阻塞,引起静脉淤血。
3.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时,心脏不能排出正常容量的血液进入动脉,心腔内血液滞留,压力增高,阻碍静脉回流,局部出现淤血。如左侧心力衰竭可引起肺淤血,右侧心力衰竭可引起肝淤血。
(二)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脏器体积肿大,重量增加,质地变实。由于静脉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少而还原血红蛋白增加,致脏器呈暗红色。皮肤、黏膜因静脉淤血而呈紫蓝色,称为发绀。由于血流缓慢,血内含氧量及各种营养物质减少,代谢降低,产热量减少,局部温度降低。镜下观察,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有时可伴有水肿或小灶性出血。
(三)淤血对机体的影响和后果
淤血的影响及结果取决于发生的原因、淤血的程度、持续时间长短、淤血器官等,同时也取决于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一般而言,淤血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其代谢和功能障碍轻,病因消除后即可恢复正常。如病因长时间存在,侧支循环不充分,则可引起组织严重损伤。一般可有以下后果。
1.淤血性水肿、出血 由于淤血时血流缓慢,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加之血氧消耗多,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致使血浆外漏,形成淤血性水肿。严重时红细胞亦漏出,形成点状或小片状淤血性出血。
2.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由于长期淤血,组织细胞缺氧和营养不良以及中间代谢产物堆积,轻者萎缩、变性,重者则发生坏死。
3.淤血性硬化 长期严重淤血引起纤维组织增生,网状纤维胶原化,使组织器官变硬,称淤血性硬化。
重点提示
组织由实质和间质两部分构成,当实质遭到破坏,间质往往表现为增生,使组织器官硬度增加,即器官硬化,换言之,器官的硬度一般取决于其间质的比例和含量。
(四)重要脏器的淤血
1.慢性肺淤血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引起左侧心力衰竭时。左心室、左心房淤血而压力增高,使肺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肺淤血。在慢性肺淤血早期,肉眼观察,两肺体积增大,呈暗红色,质地变实,边缘变钝;切面有淡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镜下观察,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及多数巨噬细胞和红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并将其分解,细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细胞称“心力衰竭细胞”(图4-1)。慢性肺淤血晚期,肺泡壁结缔组织增生,网状纤维胶原化,伴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肺质地变硬,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临床表现:慢性肺淤血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及面部发绀,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状痰,严重者可咯血。肺部听诊可闻及湿性啰音。
2.慢性肝淤血 见于右侧心力衰竭时。肉眼观察,肝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变实,边缘变钝;肝表面及切面呈红(充血)黄(脂肪变)相间的花纹,似中药的槟榔,故称“槟榔肝”。镜下观察,肝小叶中央静脉及附近肝窦扩张充血,甚至出血,肝细胞萎缩或坏死,而肝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图4-2)。慢性肝淤血晚期,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广泛萎缩、消失或坏死,网状纤维支架塌陷,继而胶原化,同时窦周细胞(储脂细胞)增生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纤维。随着淤血向小叶周围扩展,纤维组织伸向肝小叶外围,同时门管区周围纤维组织也增生,并发生网状纤维胶原化,向肝小叶内发展破坏肝结构,两者可互相连接,最终使肝质地变硬,形成淤血性肝硬化,或称心源性肝硬化。
重点提示
注意肝淤血时肝细胞变性坏死的顺序,从肝小叶中央区→周边区。
图4-1 慢性肺淤血
注:肺泡壁增宽,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见水肿液、巨噬细胞和红细胞
图4-2 慢性肝淤血
注:肝小叶中央静脉及附近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萎缩或坏死,而小叶边缘带肝细胞脂肪变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