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细胞损伤后,机体对缺损部分在结构上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repair)。修复的基础是细胞的再生。
(一)再生
再生(regeneration)是指组织缺损后,由损伤周围的健康细胞分裂增殖来完成修复的过程。
1.再生的分类
(1)生理性再生:在生理情况下,有些组织、细胞不断地老化、消耗,又不断由同种细胞分裂增生加以补充,称为生理性再生,如表皮的角化细胞经常脱落,而表皮的基底细胞不断地增生分化,予以补充。
(2)病理性再生:在损伤因素的作用下,组织细胞缺损后所发生的再生,称为病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又可分为两类:①完全再生(再生的组织细胞完全具有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②不完全性再生(再生的组织细胞失去了原来组织的结构及功能,而是由肉芽组织再生来完成修复)。
2.组织的再生能力 各种组织有不同的再生能力,根据其再生能力强弱,人体的组织细胞再生分为三类。
(1)再生能力强的细胞(不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不断地增殖,以代替衰老或破坏的细胞,如表皮及黏膜的上皮细胞、淋巴造血细胞等。这些细胞再生能力最强。
(2)潜在再生能力细胞(稳定细胞):又称静止细胞。这类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很少增殖,处于静止期,但当受到损伤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如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肝、胰、涎腺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还包括原始的间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平滑肌细胞也属稳定细胞,但一般情况下其再生能力很弱。
(3)缺乏再生能力细胞(永久性细胞):这类细胞的再生能力很弱或缺乏再生能力。这类细胞有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不包括神经纤维)缺乏再生能力,一旦破坏就成永久性缺失。心肌、骨骼肌细胞虽有微弱的再生能力,但对于损伤后的修复几乎没有意义,基本通过纤维性修复。
3.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上皮细胞的再生:鳞状上皮受损后,由边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伸展,先形成单层上皮,以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腺体的上皮破坏后,如果腺体的基底膜未破坏,则由残留的腺上皮细胞分裂补充,恢复原来的结构与功能。
(2)纤维组织的再生:由成纤维细胞分裂、增生来完成再生。当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和分泌前胶原蛋白,进而在间质中形成胶原纤维,自身逐渐成熟为纤维细胞。
图5-43 毛细血管再生
(3)毛细血管的再生:是由原有的血管以发芽的方式进行的(图5-43)。即由原有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形成突起的幼芽,幼芽伸展为实心的内皮细胞条索,并彼此连接,内皮细胞条索在血流的冲击下,逐渐出现管腔,形成新的毛细血管,并互相吻合构成毛细血管网。
(4)神经纤维的再生:外周神经纤维离断后,如果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则可通过神经鞘膜细胞增生来完成再生。若断离的两端相距太远(>2.5cm时),或截肢失去远端,近端长出的轴突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卷曲成团,形成创伤性神经瘤,临床上可发生顽固性疼痛(图5-44)。
图5-44 神经纤维的再生
1.正常神经纤维;2.神经纤维断裂,远端及近端的一部分髓鞘及轴突崩解;3.神经髓鞘细胞增生,轴突生长;4.未到达末端的多余神经轴突溶解消失
(二)纤维性修复
纤维性修复是指由肉芽组织增生为特征的修复过程。多见于损伤严重、再生能力弱或缺乏再生能力的组织。当其发生缺损时,不能通过原来组织再生修复,而是由肉芽组织填补、纤维化,最后形成瘢痕,故也称瘢痕修复。由肉芽组织的再生来达到组织修复的过程称为纤维性修复。
1.肉芽组织概念(granulation tissue) 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其中有多少不等的白细胞。
2.形态特点 肉芽组织呈鲜红色,湿润,细颗粒状,触之不痛,易出血,故有“肉芽”之称。镜下主要由与创面垂直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其间常伴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彩图10)。
3.肉芽组织的功能
(1)抗感染及保护创面:肉芽组织覆盖在创口表面,阻止病原微生物进入创口,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肉芽组织内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对已进入的病原微生物、异物、坏死组织进行吞噬、消化和分解,并通过毛细胞血管、淋巴管吸收,保护创口洁净,以利愈合。
(2)机化功能:当体内出现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时由肉芽组织长入其中形成机化,并给创口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3)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创伤所形成的组织缺损,由肉芽组织增生填补,再有上皮修复伤口愈合,缺乏再生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后,也有肉芽组织代替修复。
如果创口的肉芽组织呈苍白色,水肿、松弛无弹性,渗出物较多,并有脓液,这种是不良的肉芽组织,不利于创口愈合,需要去掉,重新处理创口,培养健康的肉芽组织生长。
4.肉芽组织的演变 随着修复过程的发展,肉芽组织逐渐成熟,毛细血管闭合退化,成纤维细胞在分泌胶原蛋白的同时,出现细胞凋亡,进而细胞裂解、消失,退出修复现场。胶原纤维逐渐增多,最后形成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的灰白色、坚韧的瘢痕组织。瘢痕组织进一步收缩及发生玻璃样变,可引起组织器官变形、管腔狭窄和功能障碍。有时皮肤过度的瘢痕形成,可呈肿块样突出于表面,称为瘢痕疙瘩。
(三)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指因外力作用引起的组织缺损或断裂,通过组织细胞再生来完成修复的过程。
1.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皮肤创伤愈合主要由表皮细胞及肉芽组织的再生来完成,其基本过程有以下几方面。
(1)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内便出现急性炎症反应。
(2)创口收缩:2~3天后伤口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并在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的牵拉作用下,使伤口迅速缩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大约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第5~6天起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此时可以拆线)。随着胶原纤维越来越多,一般2~3周出现瘢痕形成,大约在伤后1个月瘢痕完全形成。瘢痕可使创缘比较牢固地结合,并增强局部抗拉作用,但此时的抗拉作用,仍只达到正常皮肤强度的70%~80%。故应避免过度的伸拉运动,在护理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4)表皮及其他组织增生:创伤发生24小时以内,伤口边缘的表皮基底细胞增生,并向伤口中心移动,形成单层上皮,覆盖于肉芽组织的表面,当这些细胞彼此相遇时,则停止前进,并分化成为鳞状上皮。若伤口过大(一般认为直径超过20cm时),则再生表皮很难将伤口完全覆盖,往往需要植皮。
2.皮肤创伤愈合的类型
(1)一期愈合:见于创口小、创缘整齐、对合严密、无感染的伤口,此类创伤愈合的时间短,形成瘢痕小。主要见于无菌条件下手术切口的愈合方式(图5-45)。
(2)二期愈合:见于创口大、创缘不整齐、无法对合、伴有感染或异物存在。此类创口只有在感染得到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后(清创),再生才能开始。因此,二期愈合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图5-46)。
3.影响皮肤创伤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①年龄:青少年的组织再生能力强,愈合快。老年人血管硬化,血液供应不足,组织再生能力弱,愈合较慢。②营养:蛋白质、维生素(维生素C)、某些微量元素(如磷、钙、锌)等严重缺乏时,影响肉芽组织的形成和胶原的合成,伤口延缓愈合。③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炎症渗出,抑制肉芽组织增生和胶原的合成,并加速胶原分解,从而影响组织再生和修复。甲状腺素能促进白细胞浸润及促进修复。
图5-45 一期愈合
图5-46 二期愈合
(2)局部因素。①感染与异物:感染对组织的再生修复影响最大。许多化脓性细菌产生的一些毒素和酶能引起组织坏死,加重局部组织损伤,妨碍愈合。此外,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也妨碍愈合,并有利于感染,不利创面修复。②局部血供:正常的局部血液循环一方面保证组织再生所需要的氧和营养,另一方面对坏死物质的吸收及控制局部感染有重要作用。因此,局部良好的血供,则有利于再生修复;相反,局部淤血、缺血时,伤口愈合迟缓。如下肢静脉曲张者,小腿静脉损伤后,伤口修复缓慢,常形成慢性溃疡。③神经支配:完整的神经支配对组织再生有一定的作用。如麻风引起的溃疡不易愈合,是因为神经受损伤之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