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的一种疾病,简称面神经炎。
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包括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还包括治疗急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或多发性神经病等病症表现而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急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或多发性神经病等病的症状表现,从而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病因 致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风寒侵袭等有关。
2.病理 神经水肿和脱髓鞘,轴突变性。
【检查与诊断】
1.体征检查:表情肌完全性瘫痪,额纹消失。
2.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方法】
1.糖皮质激素治疗 可选用地塞米松10~1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10天;轻者可选用口服泼尼松,每日30~60mg,疗程2周。
2.维生素治疗:可选用维生素B1 100mg和维生素B12 500μg,肌内注射,每日1次。
3.加兰他敏3mg,肌内注射,每日1次。
4.地巴唑10mg,口服,每日3次。
5.理疗及手术治疗。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瘀热生风证
【病症表现】
2.辨证要点 口渴,舌质红瘀紫,苔薄黄,脉浮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 闭口鼓气漏气,或额纹消失,或面部发热,或面肌近耳处疼痛,或痛如针刺,或头痛,或大便干结等。
【治则与选方】 活血化瘀,清热止痉;可选用桃核承气汤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 桃仁9g 大黄12g 桂枝6g 炙甘草6g芒硝6g 全蝎6g 白附子6g 白僵蚕6g
【服用方法】 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5~7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瘀甚者,加水蛭、虻虫以破血逐瘀;若热甚者,加牡丹皮、生地黄以清热凉血;若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细辛以活血行气,通络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桃仁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桂枝通经散瘀,助桃仁破血祛瘀。大黄荡涤实热,通下瘀热。芒硝软坚散结,善于消瘀。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面风之游走。全蝎通络止痉,助白附子祛风解痉。僵蚕祛风通络止痉。以酒调服,宣通脉络,并引药入经。炙甘草益气帅血,以助祛瘀,兼防攻伐药损伤正气。
(二)卫气虚弱,痰热生风证
【病症表现】
2.辨证要点 恶风汗出,因寒加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浮弱或浮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 闭口鼓气漏气,或额纹消失,或口渴,或面部发热,或面肌至耳根处疼痛,或头痛等。
【治则与选方】 益气固表,清热化痰,息风止痉;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白虎汤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 黄芪9g 白芍9g 桂枝9g 生姜18g 大枣12枚 知母18g 石膏48g 炙甘草6g 粳米18g 全蝎6g白附子6g 白僵蚕6g
【服用方法】 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7~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气虚者,加人参、白术以健脾益气;若热甚者,加黄连、栀子以清热除烦;若风甚者,加蜈蚣、白花蛇以息风止痉;若疼痛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黄芪、粳米、大枣益气固表,补益卫气。桂枝温阳助卫,通利血脉,与黄芪相配伍,助卫和营,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白芍养血补血,敛阴和营,与桂枝相配伍,以调和营卫;与黄芪相配伍,以滋补气血。生姜温阳散寒,与桂枝相配伍,以疏散外邪。知母、石膏清热泻火,生津养阴。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面风之游走。全蝎通络止痉,助白附子祛风解痉。僵蚕祛风通络止痉。以酒调服,宣通脉络,并引药入经。炙甘草补中益气,并制约苦寒药伤胃气。
(三)瘀热痰风证
【病症表现】
2.辨证要点 头沉面紧,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脉沉弱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 闭口鼓气漏气,或额纹消失,或痰阻咽喉,或面色晦暗,或面肌近耳处疼痛,或头痛等。
【治则与选方】 清热化痰,化瘀止痉;可选用小陷胸汤、桂枝茯苓丸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 黄连3g 半夏12g 全瓜蒌30g 桂枝12g茯苓12g 桃仁12g 牡丹皮12g 白芍12g 全蝎6g 白附子6g 白僵蚕6g
【服用方法】 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5~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瘀甚者,加水蛭、虻虫以破血逐瘀;若热甚者,加石膏、知母、栀子以清热泻火;若风甚者,加蜈蚣、白花蛇以息风止痉;若痰甚者,加胆南星、贝母以清热涤痰等。
【药物功效】 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化痰。全瓜蒌清热化痰。桃仁破血逐瘀。牡丹皮凉血散瘀。茯苓渗利痰湿。白芍敛阴缓急。桂枝通经散瘀,兼防寒药凝滞。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面风之游走。全蝎通络止痉,助白附子祛风解痉。僵蚕祛风通络止痉。以酒调服,宣通脉络,并引药入经。
(四)阴血亏虚,风扰经脉证
【病症表现】
2.辨证要点 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 潮热,或面红,闭口鼓气漏气,或额纹消失,或头晕目眩,或面肌近耳处疼痛,或头痛等。
【治则与选方】 滋补阴津,息风止痉;可选用当归散、增液汤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 当归48g 黄芩48g 白芍48g 川芎48g白术24g 玄参30g 麦冬24g 生地黄24g 全蝎6g 白附子6g 白僵蚕6g
【服用方法】 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5~7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阴虚甚者,加玉竹、石斛以滋补阴津;若血虚甚者,加阿胶、熟地黄以滋补阴血;若风甚者,加蜈蚣、白花蛇以息风止痉;若血热者,加牡丹皮、赤芍以凉血散瘀等。
【药物功效】 方中当归补血养血,活血通经。白芍养血敛阴。川芎活血行气。白术健脾益气。黄芩清热。麦冬清热增液润燥。生地黄、玄参清热凉血,养阴润燥,助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面风之游走。全蝎通络止痉,助白附子祛风解痉。僵蚕祛风通络止痉。以酒调服,宣通脉络,并引药入经。
医案助读
用方提示:根据汗出恶风、面肌至耳根处疼痛因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闭口鼓气漏气辨为气虚,因面肌抽搐辨为风动,又因口渴、面部发热辨为热,更因苔黄腻辨为痰热,以此辨为卫气虚弱,痰热生风证。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固表,发汗祛风;以白虎汤清泻积热;以牵正散祛风化痰止痉。方药相互为用,共奏其效。
偏侧面肌痉挛
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是以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挛性抽搐的一种疾病。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包括治疗偏侧面肌痉挛,还包括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多发性神经病等病症表现而符合偏侧面肌痉挛的基本证型者。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多发性神经病等病的症状表现,从而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 致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等有关。
【临床表现】 以单侧面肌抽搐,不能自行控制,因精神紧张、疲劳加剧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1.体征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2.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偏侧面肌痉挛。
【治疗方法】
1.A型肉毒毒素:在上、下睑的内外侧或外眦部颞侧皮下眼轮匝肌共4点,面部中、下及颊部肌内注射3点,也可对眉部内、外或上唇或下颌部肌肉进行注射,根据治疗需要可按上述部位选择进行注射,每点起始量为2.5U/0.1ml;注射1周后有残存痉挛者可追加注射;病情复发者可作原量或加倍量(5.0U/0.1ml)注射;但1次注射总剂量应不高于5.5U,1月内使用总剂量不高于200U。
2.抗痫药治疗:可选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等。
3.理疗及封闭治疗。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肝郁化热生风证
【病症表现】
1.主要症状 单侧面肌抽搐,不能自行控制。
2.辨证要点 因精神紧张而诱发或加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 急躁易怒,或胁肋胀闷,或面部发热,或汗出,或头痛等。
【治则与选方】 行气解郁,清热息风;可选用柴胡疏肝散、白虎汤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12g 陈皮12g 川芎9g 枳壳9g 白芍9g 香附9g 炙甘草6g 知母18g 石膏48g 粳米18g全蝎6g 白附子6g 白僵蚕6g
【服用方法】 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5~7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郁甚者,加槟榔、木香以行气导滞;若热甚者,加连翘、金银花以清热解毒;若面肌抽搐者,加天麻、钩藤以息风止痉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乃治肝郁之要药。白芍敛肝柔肝,缓急止痛。香附理气止痛,助柴胡行气解郁。陈皮消食导滞和胃。枳壳理气降泄浊逆。川芎活血通络止痛。石膏、知母清泻积热,兼以养阴生津。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面风之游走。全蝎通络止痉,助白附子祛风解痉。僵蚕祛风通络止痉。以酒调服,宣通脉络,并引药入经。粳米、炙甘草益气和中,兼防行散药寒凉药伤胃。
(二)瘀热生风证
【病症表现】
1.主要症状 单侧面肌抽搐,不能自行控制。
2.辨证要点 口渴,舌质暗红瘀紫,苔薄黄,脉涩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 夜间加剧,或面色晦暗,或面部发热,或汗出,或头痛等。
【治则与选方】 行气解郁,清热息风;可选用桃核承气汤、白虎汤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 桃仁9g 大黄12g 桂枝6g 炙甘草6g芒硝6g 知母18g 石膏48g 粳米18g 全蝎6g 白附子6g白僵蚕6g
【服用方法】 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6~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热甚者,加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以清热凉血散瘀;若瘀甚者,加水蛭、虻虫、红花以活血破瘀;若头痛者,加川芎、葛根以行气理血,透达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桃仁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桂枝通经散瘀,助桃仁破血祛瘀。大黄荡涤实热,通下瘀热。芒硝软坚散结,善于消瘀。石膏、知母清泻盛热。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面风之游走。全蝎通络止痉,助白附子祛风解痉。僵蚕祛风通络止痉。以酒调服,宣通脉络,并引药入经。粳米、炙甘草益气和中,兼防行散药寒凉药伤胃。
(三)气虚夹风证
【病症表现】
1.主要症状 单侧面肌抽搐,不能自行控制。
2.辨证要点 抽搐因劳加剧,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 面色萎黄,或恶风,或汗出,或头痛,或大便溏泄等。
【治则与选方】 健脾益气,息风止痉;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四君子汤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 黄芪9g 白芍9g 桂枝9g 生姜18g 大枣12枚 人参12g 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12g 全蝎6g 白附子6g 白僵蚕6g
【服用方法】 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5~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面肌抽搐者,加蜈蚣、白花蛇以息风止痛;若夹瘀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以敛阴止汗;若大便溏泄者,加薏苡仁、扁豆以健脾渗湿止泻等。
【药物功效】 方中黄芪、大枣益气固表,补益卫气。桂枝温阳助卫,通利血脉。白芍养血补血,敛阴和营,与桂枝相配伍,以调和营卫;与黄芪相配伍,以滋补气血。生姜温阳散寒。人参、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茯苓益气渗湿。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面风之游走。全蝎通络止痉,助白附子祛风解痉。僵蚕祛风通络止痉。以酒调服,宣通脉络,并引药入经。炙甘草益气和中,兼防行散药伤气。
(四)痰郁夹风证
【病症表现】
1.主要症状 单侧面肌抽搐,不能自行控制。
2.辨证要点 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滑或弦。
3.可能伴随的症状 口黏腻,或情绪急躁,或面色晦暗,或肢体困重,或头沉,或大便不爽等。
【治则与选方】 疏肝解郁,化痰止痉;可选用四逆散、二陈汤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 半夏15g 陈皮15g 茯苓9g 柴胡12g白芍12g 枳实12g 炙甘草12g 全蝎6g 白附子6g 白僵蚕6g
【服用方法】 煎药时加入生姜18g,乌梅2g;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7~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痰甚者,加天南星、杏仁以温化寒痰;若郁甚者,加香附、青皮以理气解郁;若头沉者,加川芎、羌活以行气理血,祛风胜湿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降浊。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生姜宣散化痰。白芍益血缓急。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面风之游走。全蝎通络止痉,助白附子祛风解痉。僵蚕祛风通络止痉。以酒调服,宣通脉络,并引药入经。乌梅兼防化痰药伤阴。炙甘草益气和中。
(五)阳虚痰扰证
【病症表现】
1.主要症状 单侧面肌抽搐,不能自行控制。
2.辨证要点 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厚腻,脉虚弱或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 手足不温,或汗出恶风,或口腻,或面色晦暗,或肢体困重,或头沉等。
【治则与选方】 温阳散寒,化痰止痉;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二陈汤与牵正散合方。
【处方用药】 桂枝12g 人参9g 白术9g 干姜9g 炙甘草12g 半夏15g 陈皮15g 茯苓9g 全蝎6g 白附子6g白僵蚕6g
【服用方法】 煎药时加入生姜18g,乌梅2g;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5~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气虚甚者,加山药、黄芪以益气补虚;若寒甚者,加白附子、吴茱萸以温阳散寒;若面肌抽搐者,加天麻、钩藤、蜈蚣以息风止痉等。
【药物功效】 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桂枝、干姜温阳散寒。陈皮理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生姜宣散化痰。白芍益血缓急。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面风之游走。全蝎通络止痉,助白附子祛风解痉。僵蚕祛风通络止痉。以酒调服,宣通脉络,并引药入经。乌梅兼防化痰药伤阴。炙甘草益气和中。
医案助读
韩某,男,47岁,郑州人。有多年偏侧面肌痉挛病史,曾两次住院治疗,但没有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近因病症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左侧面肌抽搐,不能自行控制,因劳加剧,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汗出恶风,头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辨为气虚生风证,治当健脾益气,息风止痉;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四君子汤与牵正散合方:黄芪10g,白芍10g,桂枝10g,生姜18g,大枣12枚,人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12g,全蝎6g,白附子6g,白僵蚕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二诊:面肌抽搐略有好转,予前方6剂。三诊:恶风汗出及头痛基本解除,予前方6剂。四诊:诸证明显减轻,予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解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15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汗出恶风、因劳加重、脉虚弱辨为气虚,再根据面肌抽搐、不能自行控制辨为风,以此辨为气虚生风证。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益气,固表祛风;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生化气血;以牵正散祛风化痰止痉。方药相互为用,共奏其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