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婴幼儿重度脱水累计补充量

婴幼儿重度脱水累计补充量

时间:2024-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婴儿喂养基础(一)能量代谢1岁以内婴儿平均需要能量95~100kcal/,以后可按每3岁减少10kcal/推算,到15岁时达成人需要量,为50~60kcal/。婴儿食物含蛋白质多,食物热力作用占总能量的7%~8%,年长儿为混合食物,其食物热力作用为5%。婴幼儿生长旺盛,保证优质蛋白质供给非常重要,优质蛋白应占50%以上。婴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0%~75%。口服液量轻度脱水50~8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8~12h补足累计损失量。

一、婴儿喂养基础

(一)能量代谢

1岁以内婴儿平均需要能量95~100kcal/(kg·d),以后可按每3岁减少10kcal/(kg·d)推算,到15岁时达成人需要量,为50~60kcal/(kg·d)。小儿能量消耗量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的热力作用、生长、活动和排泄5个方面。

1.基础代谢 婴儿时期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一般占总能量的50%~60%,约55kcal(230.12kJ)/(kg·d),7岁时为44kcal(184.10kJ)/(kg·d),12岁时为30kcal(125.52kJ)/(kg·d),成人时为25~30kcal(104.6~125.52kJ)/(kg·d)。

2.食物热力作用 蛋白质食物热力作用为本身产生能量的30%,糖类为6%,脂肪为4%。婴儿食物含蛋白质多,食物热力作用占总能量的7%~8%,年长儿为混合食物,其食物热力作用为5%。

3.生长代谢 属于小儿特有。与儿童生长速度成正比。

4.活动消耗 生长代谢和活动所需能量占总能量的32%~35%。

5.排泄消耗 正常情况下占总能量的10%,腹泻时增加。

(二)营养素(宏量与微量营养素)的需要

宏量营养素

1.糖类 每克供能约4kcal。糖类产生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5%~65%,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健康

2.脂类 每克供能约9kcal。脂肪产能6月龄以下占婴儿总能量的45%~50%,6月龄至2岁以下为35%~40%,2-7岁以下为30%~35%,7岁以上为25%~30%。

3.蛋白质 乳类和蛋类蛋白质具有最适合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配比,其生理价值最高。每克供能约4kcal。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8%~15%。婴幼儿生长旺盛,保证优质蛋白质供给非常重要,优质蛋白应占50%以上。

(1)微量营养素:①常量元素,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的称为常量元素。其中含量>5g的有钙、磷、镁、钠、氯、钾、硫等7种;②微量元素,某些元素体内含量少,需通过食物摄入,有一定生理功能的为微量元素。其中有必需微量元素(碘、锌、硒、铜、钼、铬、钴、铁8种,其中铁、碘、锌为容易缺乏的微量营养素)、可能必需元素(锰、硅、硼、矾、镍5种)、有潜在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人体必需功能的元素(氟、镉、汞、砷、铝、锂、锡7种)。

(2)膳食纤维素:具有吸收大肠水分、软化大便、促进肠蠕动等功能。婴幼儿可从谷类、水果蔬菜中获得。

(三)水的需要

每100kcal热量的混合膳食可产生的内生水约12ml。婴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0%~75%。年龄越小相对需水量就越大,婴儿为150ml/(kg·d),以后每3岁减少约25ml/(kg·d)。

(四)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

1.小儿体液平衡特点

(1)体液总量及分布(表15-3)。

表15-3不同年龄小儿体液总量及分布(占体重的%)

(续 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年龄越小,体液总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愈大,间质液比例较高。血浆与细胞内液量比例与成人相似。

(2)体液的电解质组成①细胞外液以Na+、Cl、HCO3为主;②细胞内液以K+、Mg2+、HPO2 4和蛋白质等离子为主。

2.需用溶液配制 见表15-4。

表15-4 溶液配制

3.液体疗法

(1)口服补液:口服补盐液(2/3张)用于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新生儿及明显呕吐、腹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口服液量轻度脱水50~8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8~12h补足累计损失量。脱水纠正后,需将余量加等量水稀释使用。

(2)静脉补液

①适应对象:中度以上脱水、吐泻重或腹胀者。

②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糖的张力由于氧化而维持不住)、见尿补钾、见痉补钙

③补液分步:累积损失、继续丢失、生理维持。

④补液三定:定量(脱水程度)、定性(脱水性质)、定时(补液速度)。

⑤补多少、补多久、补什么详见表15-5,表15-6。

表15-5 小儿脱水补液量及补液速度

表15-6小儿脱水补液性质

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困难时,先按等渗脱水补液。

重度脱水有明显循环障碍者应立刻快速扩容,20ml/kg等渗含钠液(2∶1液),30~60min(2001)快速输入。

⑥纠酸。轻度的代谢性酸中毒在补液后可以自己代偿,pH<7.3给予补液,5%碳酸氢钠毫升数=(-BE)×0.5×体重,因机体可代偿首次补半量。

⑦补钾。见尿补钾(6h内有尿都可以),静脉补钾浓度<0.3%,氯化钾200~300mg/(kg·d),补钾时间每日不少于8h,应持续给钾4~6d。切忌静推。

⑧补钙、补镁。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搐搦、惊厥),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等量稀释后静推。

补钙后症状无改善,考虑低镁,用25%硫酸镁0.1ml/kg肌内注射。

⑨第2天的补液

第1天水、电解质紊乱已经纠正者,补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补钾,供热量。

第1天未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者,重新判断脱水程度和性质制定补液计划。

二、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1.人乳特点

(1)营养丰富,比例适当,易于吸收:①酪蛋白与乳清蛋白比例为14∶,易于消化吸收。②乙型乳糖含量多,利于脑发育,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并产生B族维生素以及利于钙吸收。③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利于脑发育。脂肪酶可使脂肪颗粒易于消化吸收。④铁吸收率高,钙磷比例适宜(21∶)。⑤维生素D、维生素K含量较低。

(2)生物作用:①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②含有不可代替的免疫成分,如SIgA(初乳含量最高)、乳蛋白等,起到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③含有生长调节因子,对细胞增殖发育有重要作用。

(3)其他:加快母亲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次受孕。

2.人乳成分 ①初乳一般指产后4~5d的乳汁,含免疫球蛋白多,对新生儿发育和抗感染十分重要。②过渡乳是产后5~14d的乳汁,含脂肪最高。③成熟乳为第14天至9个月的乳汁,乳汁量最多。④晚乳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

3.喂养方法 尽早开奶(产后15min至2h内),按需哺乳,吃饱为度,一般每2~4h 1次,每次哺乳15~20min。每次喂养时应吸空一侧乳房,再吸另一侧,下次喂哺则从未吸空一侧开始,轮流交换。4-6月龄起可开始添加一些辅助食品,12月龄左右可完全断奶。

(二)人工喂养

牛奶是最常用的代乳品,但成分并不适合婴儿。羊乳成分与牛乳相仿,但叶酸及维生素B12含量较少。

1.牛奶成分 酪蛋白与乳清蛋白比例为41∶,不易消化。饱和脂肪酸多,脂肪颗粒大,缺乏脂肪酶,乳糖少,主要为甲型乳糖,有利于大肠埃希菌生长,一般需加5%~8%的糖。矿物质成分较高,不利于新生儿、早产儿及肾功能差的婴儿食用。牛奶含锌、铜较少,铁吸收率仅为人乳的1/5。另外,还缺乏各种免疫因子,这是牛奶与人乳的最大区别。

2.牛奶制品 ①全脂奶粉:按重量18∶或体积14∶配制。②蒸发乳。③酸奶。④婴儿配方奶粉:以牛奶为基础的改造奶,使宏量营养素成分尽量接近母乳。为6月龄以下婴儿人工喂养的首选(2007B)。一般市售配方奶粉配有统一规格的专用小勺,重量比均为17∶,如盛4.4g奶粉的专用小勺,一勺宜加入30ml温开水。⑤甜炼乳、麦乳精等不宜作为婴儿主食。

3.牛乳量计算法 一般按每日能量需要计算:婴儿每日能量需要100kcal/kg。①配方奶粉:一般婴儿配方奶粉1g供能约5kcal,故婴儿配方奶粉每日摄入量约为20g/kg。一般约为每隔3h喂养1次(2003)。②全牛奶:一般100ml含8%糖的全牛奶供能约100kcal,故婴儿每日需8%糖牛奶为100ml/kg。全日奶量可分为5次喂哺,全牛奶与水可同时或间隔喂给。

(三)辅助食品添加

1.添加原则 从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2.添加顺序

1-3月龄:汁状食物,如水果汁、青菜汤、鱼肝油和钙剂。

4-6月龄:泥状食物(2011),如米糊、米汤、稀粥、蛋黄、鱼泥、菜泥、豆腐

7-9月龄:末状食物,如烂面、粥、肉末、菜末、肝泥、蛋、鱼、饼干等。

10-12月龄:碎状食物,如软饭(面)、粥、碎肉、碎菜、豆制品等。

(为方便记忆,以上可归纳为四个字“支(汁)离(泥)破(末)碎”)。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主要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

(一)病因

日照不足、摄入不足、生长发育过快等。

(二)临床表现

1.初期 多见于6月龄以内,特别<3月龄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枕秃、Ⅹ线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血钙浓度下降,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碱性磷酸酶增高或正常。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1)骨骼改变

①头部:颅骨软化,多见于3-6月龄婴儿。方颅,由骨样组织增生所致,多见于7-8月龄的小儿。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出牙延迟。

②胸廓:胸廓畸形多发于1岁左右小儿。肋骨串珠(好发于1岁左右,因骨样堆积所致,在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可看到钝圆形隆起,以第7~10肋最明显)。肋膈沟(赫氏沟)。鸡胸或漏斗胸。

③四肢:腕踝畸形,多见于6月龄以上小儿,状似手镯或脚镯;下肢畸形,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O”形腿或“X”形腿。

脊柱后突或侧弯,骨盆畸形。

(2)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X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骺端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3.恢复期 患儿临床症状减轻至消失。血清钙磷数天内恢复,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X线表现2~3周后恢复。

4.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血生化及X线检查均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清25-(OH)D3(正常10~60μ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μg/L)水平在初期就明显降低,为早期可靠的诊断指标。

1.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2007B) 多有遗传病史,由于肾脏重吸收磷有障碍,导致血磷显著降低,高尿磷,血钙多正常。常规剂量维生素D治疗无效,治疗需同时补充磷。

2.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远端小管泌氢障碍,可出现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高尿磷钙、低血磷钙、低钾、碱性尿等表现。

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两型。两型除均出现严重佝偻病症状外,Ⅰ型还有高氨基酸尿症,Ⅱ型有脱发。

4.肾性佝偻病,肝性佝偻病 有肾病或肝病病史,血钙降低,肾性佝偻病还有血磷高的表现。

(四)治疗

1.预防 充足的日光浴及维生素D的补充是预防的关键。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在出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 800U/d,3个月后改预防量400U/d;足月儿自出生2周后开始补充维生素D 400U/d。均补充至2岁。

2.治疗

(1)一般治疗:及时添加辅食,多晒太阳,激期勿让患儿多坐、多站,防止骨骼畸形。

(2)维生素D制剂:①口服法。每日给维生素D 0.2万~0.4万U,或1,25-(OH)2D3(罗钙全)0.5~2μg,4周后改为预防量。②突击疗法:肌内注射维生素D320万~30万U,3个月后随访若明显好转,改预防量口服。

(3)补充钙剂:一般无需补充,但3月龄内小婴儿或有手足搐搦症病史,肌内注射前先服钙剂2~3d,肌内注射后再继续服至2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