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
【伤寒贯珠集】
【白话解】
发汗吐下之后,正气不足,邪气亦弱,乃有心烦不得眠的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翻来翻去难以入睡、心中莫名烦闷的情况,这是由于未被除尽的邪气,刚传入里尚未与有形实邪相结,而正气虚弱,虽欲与邪相争却不能胜邪,则出现烦乱不宁,甚则心中莫名地气郁烦闷而不能自控。栀子质轻,味苦性微寒;淡豆豉经过覆盖熏蒸,能升能降。两味药相互配合,能够彻底消散胸中的邪气,是消除烦躁的良方。少气,就是呼吸气少、不足以息之意,甘草之甘味可益气补中。若见呕吐的症状,是由于气机上逆不降的缘故,用生姜之辛味,以消散上逆之气。若服药后出现呕吐,则邪气外散而当病愈,不可再用吐法以免伤正气,故应止后服。
【伤寒论原文】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法。
栀子生姜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内,加入生姜五两,余依前法。
【伤寒论原文】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烦热者,心烦而身热也。胸中窒者,邪入胸间而气窒不行也。盖亦汗下后,正虚邪入,而犹未集之证,故亦宜栀子豉汤散邪彻热为主也。心中结痛者,邪结心间而为痛也。然虽结痛而身热不去,则其邪亦未尽入,与结胸之心下痛而身不热者不同。此栀子豉汤之散邪彻热,所以轻于小陷胸之荡实除热也。
【白话解】
烦热,是指心烦、身热之意。胸中窒,是由于邪气内入胸膈而气机壅滞不通所致。因汗下之后,正虚邪入,但邪气尚未与有形实邪相结而产生了本证,故用栀子豉汤以清热散邪为主。心中结痛,是由于邪气郁结心胸之间,使气机不通而发为疼痛。然而虽有心中结痛但身热不除,表明邪气尚未全部入里,与结胸证的心下痛而身不热的症状不同。本条用栀子豉汤散邪清热,故其作用比荡涤实邪而清热的小陷胸汤为轻。
【伤寒论原文】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下后心烦,证与上同。而加腹满,则邪入较深矣,成氏所谓邪气壅于心腹之间者是也。故去香豉之升散,而加枳、朴之降泄。若但满而不烦,则邪入更深,又当去栀子之轻清,而加大黄之沉下矣。此栀子厚朴汤所以重于栀豉而轻于承气也。
【白话解】
攻下后出现心烦的情况,证候与上条相同。然而更有腹满的症状,表明邪气入里部位较深,即如成无己所言的邪气壅塞在心腹之间。故除去升散郁热的香豉,而加入降气泄浊的枳实、厚朴。若病人只觉腹胀而不心烦,表明邪气侵入的部位更深,又应当去掉清轻的栀子,加入沉降下行的大黄。这就是栀子厚朴汤药力重于栀子豉汤而轻于承气汤的道理。
【伤寒论原文】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两,姜汁炒 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原文】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大下后,身热不去,证与前同。乃中无结痛,而烦又微而不甚,知正气虚,不能与邪争,虽争而亦不能胜之也。故以栀子彻胸中陷入之邪,干姜复下药损伤之气。
【白话解】
峻下之后,病人出现身热不去的情况,证候表现与前文相同。由心中无结痛,且只有轻微心烦,可知这是正气虚弱,不能与邪气相争的缘故,即使正邪相争也不能正胜邪去。故用栀子清彻内陷胸中的邪气,以干姜恢复攻下后被损伤的正气。
【伤寒论原文】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伤寒论原文】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伤寒贯珠集】
病人旧微溏者,未病之先,大便本自微溏,为里虚而寒在下也。栀子汤本涌泄胸中客热之剂,旧微溏者,中气不固,与之,恐药气乘虚下泄,而不能上达,则膈热反因之而深入也,故曰不可与服之。
【白话解】
病人旧微溏,是指病人本次患病之前,平素就有大便稀溏的情况,是下焦里虚寒所致。栀子汤原本是涌泄胸中郁热邪气之方,病人平素大便稀溏,是由于中气不固所致,若服此汤,只恐药力乘虚下泄,而不能向上宣达,则郁遏在胸膈的邪热反因服药而向里深入,故而说不可服此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