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子宫有炎症可以吃鸡吗

子宫有炎症可以吃鸡吗

时间:2023-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子宫腺肌病是指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引起的疾病。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还能治疗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等病证表现而符合子宫腺肌病的基本证型者。2.B超检查 子宫球形增大,子宫肌层增厚,肌层中有不规则回声增强。3.内镜检查及CA125测定4.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引起的疾病。

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还能治疗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等病证表现而符合子宫腺肌病的基本证型者。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病因 致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高雌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创伤等有关。

2.病理 肌壁增厚,质硬,肌壁间见粗厚肌纤维和微囊腔;肌层内岛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临床表现】 以痛经(周期性小腹正中疼痛,进行性加重),月经失调(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经期小腹压痛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1.体征检查 子宫呈均匀性或局限性结节突起,质硬伴压痛。

2.B超检查 子宫球形增大,子宫肌层增厚,肌层中有不规则回声增强。

3.内镜检查及CA125测定

4.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子宫腺肌病。

【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 疼痛者可选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药如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双氯芬酸,以及镇痛药等。

2.全身治疗

(1)达那唑200mg,每日2~3次,从月经第1天开始,连续6个月,若症状改善不明显,可加大用量200ng,每日4次。

(2)长效GnRH-a:可选用皮下注射戈舍瑞林(诺雷得)3.6mg,每28天1次;或选用肌内注射亮丙瑞林3.75mg,每月1次;或选用肌内注射曲普瑞林3.75mg,每4周1次。

(3)短效GnRH-a:可选用布舍瑞林喷鼻,每天900~1200μg;亦可皮下注射,每天200~400μg;或选用那法瑞林喷鼻,每次200μg,每日2次;或选用皮下注射亮丙瑞林,每天1mg;或选用肌内注射阿拉瑞林,每天150μg。

3.手术治疗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郁瘀热结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小腹压痛。

2.辨证要点 口渴,因情绪异常加重,痛如针刺,舌质红夹瘀紫,苔薄黄,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 心胸烦热,或乳房刺痛,或胸胁胀痛,或疼痛剧烈拒按,或心烦易怒,或腹部增大(子宫增大),或经行夹血块,或瘀块得下痛减,或夜间痛甚等。

【治则与选方】 行气解郁,清热化瘀;可选用四逆散与血府逐瘀汤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12g 枳实12g 白芍12g 炙甘草12g 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9g 生地黄9g 川芎5g 赤芍6g 牛膝9g 桔梗5g 枳壳6g

【服用方法】 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12~15疗程。

【配伍技巧】 若气郁甚者,加小茴香、沉香,以行气纳气;若瘀甚者,加水蛭、虻虫,以破血逐瘀;若热甚者,加牡丹皮、玄参,以清热凉血;若月经量多者,加茜草、海螵蛸、三七,以化瘀止血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理气,调理气机。枳实、枳壳,行气降气,与柴胡相用,一升一降,调理升降气机。桃仁、红花、赤芍、生地黄、川芎,活血行血化瘀,兼清郁热。当归补血活血,与桃仁等相用,活血中补血,化瘀不伤血。桔梗引药上行,宣畅气机。牛膝引血下行,使瘀血从下而去。白芍益血通络,兼防化瘀药伤血。炙甘草益气帅血,调和药性。

(二)郁瘀寒结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小腹压痛。

2.辨证要点 口淡不渴,因情绪异常加重,痛如针刺,舌质淡夹瘀紫,苔薄白,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 手足不温,或乳房刺痛,或胸胁胀痛,或疼痛剧烈拒按,或畏寒怕冷,或腹部增大(子宫增大),或经行夹血块,或瘀块得下痛减,或夜间痛甚等。

【治则与选方】 行气解郁,温阳化瘀;可选用四逆散与温经汤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12g 枳实12g 白芍12g 炙甘草12g 吴茱萸9g 当归6g 川芎6g 人参6g 桂枝6g 阿胶6g 生姜6g 牡丹皮6g 半夏12g 麦冬24g

【服用方法】 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10~15疗程。

【配伍技巧】 若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化瘀止痛;若月经量多者,加艾叶、棕榈,以温阳止血;若气郁甚者,加香附、小茴香,以行气解郁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理气,调理气机。枳实行气降浊。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行血脉。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养血不留瘀,活血不伤血。阿胶、白芍,养血敛阴。人参益气生血。生姜温里散寒。半夏温阳散寒,降泄浊气,燥湿化痰。牡丹皮活血祛瘀,行血散瘀,兼清郁热。麦冬养阴清热。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三)血瘀血虚痰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小腹压痛。

2.辨证要点 口苦,面色苍白,痛如针刺,肢体沉重,舌质淡红夹瘀紫,苔黄腻或厚,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 头晕目眩,或手足烦热,或乳房刺痛,或乳房胀痛,或头沉,或疼痛剧烈拒按,或腹部增大(子宫增大),或经行夹血块,或瘀块得下痛减,或夜间痛甚,或大便干结等。

【治则与选方】 活血化瘀,补血养血,清热化痰;可选用桃核承气汤、四物汤与小陷胸汤合方。

【处方用药】 桃仁9g 大黄12g 桂枝6g 炙甘草6g芒硝6g 熟地黄12g 白芍12g 当归12g 川芎12g 黄连3g 半夏12g 瓜蒌30g

【服用方法】 芒硝烊化冲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10~15疗程。

【配伍技巧】 若瘀甚者,加水蛭、虻虫,以破血化瘀;若热甚者,加赤芍、牡丹皮、地骨皮,以清热凉血;若经期延长者,加茜草、五倍子、地榆,以止血化瘀;若痰热者,加胆南星、青礞石,以清热涤痰等。

【药物功效】 方中桃仁活血化瘀,通利血脉。大黄荡涤实热,通下瘀热。桂枝通经散瘀,助桃仁破血祛瘀。芒硝软坚散结消瘀。熟地黄、当归、白芍,补血养血,活血通络。川芎活血行气。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化痰。瓜蒌清热化痰。炙甘草益气帅血,兼防攻伐药损伤正气。

(四)血瘀血虚寒痰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小腹压痛。

2.辨证要点 口淡,面色苍白,痛如针刺,肢体沉重,舌质淡夹瘀紫,苔白腻或厚,脉沉迟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 头晕目眩,或手足不温,或乳房刺痛,或乳房胀痛,或头沉,或疼痛剧烈拒按,或腹部增大(子宫增大),或经行夹血块,或瘀块得下痛减,或夜间痛甚,或大便不畅等。

【治则与选方】 活血化瘀,补血养血,散寒化痰;可选用当归四逆汤、生化汤与二陈汤合方。

【处方用药】 桂枝9g 白芍9g 细辛9g 炙甘草6g 通草6g 大枣25枚 当归24g 川芎9g 桃仁3g 干姜3g半夏15g 陈皮15g 茯苓12g

【服用方法】 煎药时加入生姜18g,乌梅2g;酌情加入黄酒10ml,童便2ml;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12~16疗程。

【配伍技巧】 若瘀血甚者,加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若血虚者,加阿胶、熟地黄,以补血养血;若寒甚者,加吴茱萸、乌药,以温阳散寒等。

【药物功效】 方中当归补血活血,通利经脉。川芎活血行气止痛。桃仁破血逐瘀。桂枝温阳通经,散寒止痛。细辛温通经脉,助桂枝散寒止痛。干姜温经散寒止痛。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助当归补血养血。通草通利血脉,兼制桂枝、细辛辛燥伤阴。黄酒行血通脉,温阳散寒。童便兼防温热药化燥伤津。生姜、半夏,醒脾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茯苓渗利痰浊。乌梅兼防化痰药伤阴。大枣、炙甘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生化气血,并调和药性。

(五)郁瘀痰湿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小腹压痛。2.辨证要点 精神抑郁,痛如针刺,肢体沉重,舌质淡夹瘀紫,苔腻或厚,脉沉迟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 急躁易怒,或焦虑,或腹部困胀,或时寒时热,或乳房刺痛,或乳房胀痛,或头沉,或疼痛剧烈拒按,或腹部增大(子宫增大),或经行夹血块,或瘀块得下痛减,或夜间痛甚等。

【治则与选方】 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燥湿化痰;可选用鳖甲煎丸。

【服用方法】 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要用药10~12疗程。

【配伍技巧】 若腹胀者,加木香、沉香,以行气纳气;若不思饮食者,加砂仁、山楂,以消食和胃等。

医案助读

司某,女,47岁,新密人。在2年前因月经量过多,经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近因出血量多前来诊治。刻诊:痛经如针刺,经下量多夹血块,漏下不止,小腹部压痛,口苦,面色苍白,大便干结,肢体沉重,舌质淡红夹瘀紫,苔黄腻厚,脉沉涩。辨为血瘀血虚痰热证,治当活血化瘀,补血养血,清热化痰,给予桃核承气汤、四物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加味,桃仁10g,大黄(不后下)12g,桂枝6g,芒硝(冲服)6g,熟地黄12g,白芍12g,当归12g,川芎12g,黄连3g,姜半夏12g,瓜蒌30g,阿胶(烊化冲服)10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二诊:大便变溏,减大黄为6g,芒硝为3g,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基本趋于正常,以前方6剂。四诊:经血漏下止,以前方6剂。五诊:苔黄腻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七诊:月经来潮,仅有轻微痛经,以前方6剂。八诊:未再出现经血漏下不止,以前方6剂。之后,先以前方治疗60余剂,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天分3服,每次6g,治疗4个月。随访1年,一切良好。

用方提示:根据痛经如针刺、经下量多夹血块辨为血瘀,再根据面色苍白辨为血虚,因口苦、肢体沉重、苔黄腻厚辨为痰热,以此辨为血瘀血虚痰热证。方以桃核承气汤泻热祛瘀;以四物汤滋补阴血;以小陷胸汤清热燥湿化痰,加阿胶补血止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