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精神富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精神富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24-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必须以物质富裕为前提和基础,但物质富裕并不等于就是社会主义,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精神富有与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

社会主义必须以物质富裕为前提和基础,但物质富裕并不等于就是社会主义,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它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其根本目的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因此,精神富有与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

1.精神富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

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胜利到曲折、从曲折到新的发展的历史过程。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这表明社会主义思想一开始就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的反资本主义社会的正义的精神吁求。空想社会主义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而且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种种美好的设想,这是被压迫、被剥削人们的价值愿望,也是社会主义历史中——从理论到实践都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血的代价)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和精神旨归。

从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看,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有两个:一是生产力发展;二是社会公平正义。前者所要解决的正是物质富裕的问题,后者所要解决的正是精神富有的问题。社会主义之所以从空想发展到科学,首先是因为它获得了“现实基础”,而这“现实基础”的主要内容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肯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5]因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得以产生和生存的基础条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然而,社会主义虽然要富,要发展生产力,但并不是富了、生产力发展了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有它的价值目标,那就是人人平等、精神富有。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实践,在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它们都设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精神富有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离开这一本质要求去谈生产力发展、去谈物质富裕,那必然会丢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因此,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它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既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也是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富有社会。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渗透或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显现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

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是辩证统一的。离开生产力发展谈精神富有,即是脱离了现实基础的空想,空想社会主义,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和我国的“文化大革命”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样,离开精神富有谈生产力发展、谈物质富裕,也是缺乏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的,它容易导致社会主义发展的无原则、无方向。因此,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的理性本质的基本内涵,前者是工具理性的体现,后者是价值理性的体现,两者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历史理性和现实理性的统一、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

2.精神富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发展的生产力视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这种从生产力的基础和经济富裕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方法论指导作用,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然而,邓小平的“富裕”是“共同富裕”,这“共同”二字正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它体现了“平等”、“公平”、“正义”、“和谐”等精神内涵。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内在蕰涵及其辩证关系,对于我们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从多种维度去拓深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一方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社会关系日益紧密,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并呈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生产的高科技化使得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界线日益模糊,生产关系和生活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交织,“社会”的内涵日益丰富且比重增加,“社会”的问题日益凸现且不断细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它既传承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和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不但是一个物质富裕的社会,而且必须是一个精神和谐的社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讲,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坚持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有机统一起来。这一理论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其自身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方方面面,贯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客观实际和现实要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本质和发展要求认识的深化。

3.建设精神富有的现代化社会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对此我们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和实践。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告,我们的总任务是要“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把提高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看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命题,并特别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把精神文明建设看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江泽民发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突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他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并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它拓展深化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格局,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明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总之,胡锦涛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7]“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8]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系统地整合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之中,深刻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深刻把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必须全面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层面来把握每一方面建设的重大内涵。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既要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努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文明更高的社会主义文明。

4.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内涵的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也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只要我们坚持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发展的路径,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大力加强全民的素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一方面,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而在公民素质的组成内容中,思想理论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只有提高全民的理论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思想领域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沉渣泛起,加上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负面效应,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市场,有少数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忽视理论学习,放松思想改造,成了这些腐朽思想的俘虏。因此,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民众精神,才能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不被暂时的挫折所动摇,不断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精神。正确的舆论对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是公众对社会的评价和对社会事件、人物所表达的意见的汇集,它同时又是公众情绪的反映,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度和持续性,并对社会或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舆论反映了某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同时也是实现社会调控的一种制约力量。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也就生活在社会舆论所形成的舆论氛围之中。舆论氛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马克思曾经指出,舆论在社会中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所谓普遍性,是指舆论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所谓隐蔽性,是指舆论主要通过穿透人们心灵的方式悄悄地起作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舆论是无形的,但又是强大的,社会舆论要成全什么事和破坏什么事,无需动刀动枪,就能引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

以优秀的作品涵养精神。优秀的作品对于培育民众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教育的功能。文化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也即我们所常说的“寓教于乐”的功能,包括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陶冶功能以及启蒙的功能,净化人的灵魂和升华人的思想情感境界的功能等等。文化艺术作品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以感性形象的审美特性为前提。其二,审美的娱乐的功能。就是文化艺术作品的强烈的艺术吸引力、感染力,它具有感性愉悦的特性,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得到审美的感性愉悦和理性满足,并使人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其三,认识的功能。由于文化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泛而丰富,因而在欣赏它的同时也能认识多种多样的社会内容,既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道德的、历史的,也包括心理的、精神的、风物的、民俗的。文化艺术作品对于其接受者来说具有一种唤起的功能,其结果就是文化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社会、历史、道德、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意义,通过美感愉悦的形式,被读者所接受和认识,并融进他们的主体感受、理解、体验,转化为接受者的稳定的心理结构,转化为一种现实的思想、情感能量,由此改变或完善他们的主体精神意识并增强他们的主体人格力量。

以高尚的道德教化精神。“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即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同他人相处中,一方面,要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己”;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这就是外得于人。道德依靠个人的道德良心和社会舆论发挥效用,道德教育在教化社会成员的道德良心、形成社会的道德舆论和道德风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一个人、一个社会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无论在个人的品德的塑造上,还是在社会的风俗的建构上,都十分重要,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或社会都必须在遵循社会活动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过程中才能达到。道德教化体现在对社会和个人的内在积极要求的肯定、尊重、维护、倡导上;同时也体现在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思想和行为的否定、处罚、修正、引导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地要求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培育具有道德自觉、独立人格的道德主体,使其具有自主、自信、自强、自尊、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推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