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概念操作化的方法
概念的操作化,是通过对概念下操作定义而实现的。对概念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抽象定义,一种是操作定义。抽象定义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如“工业化”的抽象定义是“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逐步提高的过程”;“三好学生”的抽象定义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等等。在社会调查中,抽象定义的作用在于揭示事物的内涵,概括事物的共同本质,并把它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但是,抽象定义没有解决在调查过程中如何实际操作的问题。因此,对比较抽象的概念还必须作出明确的操作定义。
所谓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可量度的事物对抽象概念作出的界定或说明,也即用更具体而明确的变量和指标来反映抽象概念。例如对于“工业化”这一概念的操作定义可以是: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的过程。
再如三好学生的操作定义可以是:没有任何违法违纪事件;各科学习成绩均在80分以上,体育成绩在75分以上的可以被评为三好学生。
可以看出,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都是对同一类事物或现象所下的定义,只是定义的内容、方法和着重点有所不同。抽象定义是用较为抽象的概念来下定义,操作定义则是用具体的测量指标来下定义;抽象定义所使用的是逻辑的方法(即高度概括的方法),操作定义所使用的则是经验的方法(即可直接感知或量度的方法);抽象定义着重于揭示某类事物的内涵和本质,操作定义则着重于界定某类事物的外延。这两种定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抽象定义决定着操作定义的本质内容,操作定义则是抽象定义在调查过程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设计操作定义,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用确定具体事物边界的方法来设计操作定义。例如,在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中,对职工的“月收入”这一概念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对这一概念的外延下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定义,如把“月收入”定义为包括工资、津贴、奖金在内的月平均收入。又如,在农民生活状况调查中,我们可以将农民分为“贫困户”、“温饱户”、“小康户”和“富裕户”,并用“每人年平均纯收入”这一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给这四类农户设计操作定义,如规定每人年平均纯收入5千元以下的为“贫困户”,5千—2万元的为“温饱户”,2万—10万元的为“小康户”,10万元以上的为“富裕户”。又如,“劳动年龄人口”可用男16至60岁和女16至55岁的人口作操作定义。
二是用使概念的内涵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的方法来设计操作定义。这里涉及概念的维度这一概念。所谓概念的维度,是指概念所涵盖的内容的若干不同方面。正确理解与把握概念的维度,对于研究内容的明晰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指标设计的合理性与周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对企业职工劳动态度的调查研究中,“劳动态度”这一概念是个比较抽象和笼统的概念,我们可以询问被调查对象对企业职工劳动态度积极与否的评价,但这样的评价是比较笼统和模糊的,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对这类问题,我们就需要将还比较抽象的概念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也即可用与劳动态度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可直接感知和度量的客观事实来反映劳动态度这一概念。例如,我们可以用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对劳动态度下操作定义,还可以用出勤率、参加义务劳动的次数和时数、技术革新的件数、提合理化建议的次数和采用率等社会事实来下操作定义。这里,劳动的数量、质量、出勤率等指标所反映的都是劳动态度这一概念的不同方面或维度。同样,对于“纪律性”这样的概念,也可用出勤率、迟到早退的次数和时数、旷工旷课的次数和时数、违反纪律事件的次数和后果等可感知的社会事实来下操作定义。对于具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层级的复杂指标来说,正确把握概念或指标的维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见本书第61页“指标的层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