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4-02-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稻瘟病症状: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危害叶片、茎秆、穗部。发病晚的造成秕谷。稻曲病发生严重时,不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而且污染稻米,稻曲病还会产生毒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分蘖期或孕穗、抽穗期取食嫩叶或剑叶,对产量造成影响。

1.稻瘟病

症状: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危害叶片、茎秆、穗部。因危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危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防治方法:常发区在3~4叶期或移栽前5天进行预防,穗颈瘟的防治适期在破口期和齐穗期,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或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兑水50千克均匀喷雾。

2.水稻纹枯病

由真菌侵染所致,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茎秆和穗部。发病初期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天气特别潮湿时,病部可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

防治方法:凡病蔸率达30%以上的田块,应立即施药防治。每亩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毫升或20%井冈霉素粉剂40克或40%三多·酮可湿性粉剂50~75克或43%好力克悬浮剂12毫升,兑水50千克,对准稻株中下部喷雾,发生严重的田块7~10天后应再防一次。

3.水稻白叶枯病

细菌侵染所致,多是叶片受害,最初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

防治方法: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00克,兑水50千克,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强氯精25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此外,每亩还可选用10%氯霉素100克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150克、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75~200克,兑水50千克喷洒。

4.水稻稻曲病

水稻稻曲病又称青粉病、伪黑穗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是真菌引起的穗部病害。稻曲病发生严重时,不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而且污染稻米,稻曲病还会产生毒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优质稻面积扩大,加之在抽穗扬花期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是造成稻曲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前3~5天)。易感品种在抽穗期遇下雨天气时,则在水稻破口中期(水稻破口50%左右)再施药一次,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或30%爱苗乳油15毫升或2.5%纹曲宁水剂250毫升兑水50千克喷雾。齐穗期防治效果较差。

5.稻飞虱

属于迁飞性害虫,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从4月下旬开始迁入湖北,在湖北一般危害5代,以3~5代为主害代,6月底至7月初危害早稻,8月中旬开始危害中稻,9月中旬开始危害晚稻。稻飞虱的若虫一般都喜欢群集于稻丛基部吸食稻株汁液,一般移动不大,如有惊扰,则下落水面或跳往他处。水稻受害初期茎秆上呈现许多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当危害严重时,禾丛基部黑褐色,渐渐全株枯萎,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穿顶),逐渐扩大成片,严重时造成全田荒枯。

防治方法:常规稻穗期百丛虫量1000~1500头,杂交稻达到1500~2000头,且以低龄若虫为主时用药防治。对有水的田块,每亩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50克或25%阿克泰水粉散剂3克,兑水50千克(4桶水)喷雾防治一次,机动喷雾器每亩2桶水。重发田块(百蔸虫量超过3000头)或以高龄若虫和成虫为主的田块每亩加上毒死蜱乳油(如48%乐斯本、40%同一顺、48%绿憬)80~100毫升,兑水50千克(4桶水)喷雾防治,过万头的田块3天后再补防一次,防治时要注意分窄厢打基部,厢宽1.2~1.5米,从田周边到中心均匀喷雾,以提高防效,施药时田间最好保持有浅水层。对没水的田块,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300毫升拌细土10~15千克,撒施一次。施药要在晴天温度高时均匀撒于田间。

6.稻纵卷叶螟

在湖北省一年发生4~5代,以第2、 4代为主害代,第2代危害早熟早稻和中稻,第4代危害双季晚稻。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分蘖期或孕穗、抽穗期取食嫩叶或剑叶,对产量造成影响。剑叶受害对产量更有直接影响,造成千粒重降低,秕粒率增加。

防治方法: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为百丛1寸以下绿色小苞30个,防治时间为卵孵高峰至二龄幼虫期或在发蛾高峰后3~7天。亩用40%丙溴磷乳油80毫升或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或2%阿维菌素乳油20毫升,手动喷雾器每亩兑水60千克,机动喷雾器每亩兑水20千克,均匀喷细雾。

7.二化螟

危害特点: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 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二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危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称为枯梢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别于大螟和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

防治方法:①做好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预测。②农业防治:合理安排冬作物,晚熟小麦大麦油菜、留种绿肥要注意安排在虫源少的晚稻田中,可减少越冬的基数。对稻草中含虫多的要及早处理,也可把基部10~15厘米先切除烧毁。灌水杀蛹,即在二化螟初蛹期采用烤、搁田或灌浅水的方式,以降低化蛹的部位,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厘米以上,经3~4天,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会被灌死。③选育、种植耐水稻螟虫的品种,根据种群动态模型用药防治。在二化螟1代多发型地区,要做到狠治1代。在1~3代危害重地区,采取狠治1代,挑治2代,巧治3代。第1代以打枯鞘团为主,第2代挑治迟熟早稻、单季杂交稻、中稻。第3代主防杂交双季稻和早栽连作晚稻田的螟虫。生产上在早、晚稻分蘖期或晚稻孕穗、抽穗期螟卵孵化高峰后5~7天,枯鞘丛率5%~8%或早稻每亩有中心危害株100株或丛害率1%~1.5%或晚稻危害团高于100个时,每亩应马上用80%杀虫单粉剂35~40克或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90%晶体敌百虫100~200克兑水75~100千克喷雾,也可兑水400千克进行大水量泼浇,此外还可用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或5%杀虫双颗粒剂1~1.5千克拌湿润细干土20千克制成药土,撒施在稻苗上,保持3~5厘米浅水层持续3~5天可提高防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