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地方社会保险的一体化建设

城市地方社会保险的一体化建设

时间:2023-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人民保险公司则开展了一些集体企业的退休统筹。佛山市地方社会保险一体化改革中隐含着许多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会逐渐暴露出来,甚至可能从根本上威胁到一体化制度。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疗机构,一体化制度将卫生部门排斥在外,会产生很大的矛盾。
城市地方社会保险的一体化建设_广东省佛山市个案研究_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四、个案调查实例:城市地方社会保险的一体化建设——广东省佛山市个案研究[5]

第一步:确立个案。1983年10月,国家劳动部在郑州召开的“全国保险福利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开展全民所有制单位退休费用实行社会统筹”的工作要求,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从单位劳动保险向社会保险改变的开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到1993年底,全国各市、县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女工生育保险的社会统筹。其中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覆盖面,国有企业已达95.2%,城镇集体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分别达76.2%和64.3%。地方社会保险体系开始形成。

地方社会保险体系的形成过程,一般是从各个部门的改革开始,进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求统一,直至出现由一个机构对全部职工开展所有项目的社会保险的一体化格局。在未来的改革方案中,寻求保险体系的统一性是一个基本的取向,但这个目标是否合理,可行性如何,佛山市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

第二步:收集资料。佛山市从1984年起进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合同制工人、固定职工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中建立退休社会统筹制度。与此同时,人民保险公司则开展了一些集体企业的退休统筹。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险业务分属于劳动、财政、人事、人民保险公司等部门管理,政策不统一,缺乏长远的、综合的规划,资金分散,致使社会保险发展慢,保险种类不全,社会化程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从1990年初开始,佛山市政府设置了直属于市政府领导的社会保险事业局,全面负责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和规划,大大加快了社会保险的改革和发展。到1993年末,全市参加社会保险一体化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已达1 267个,职工达到191 986人,保险覆盖面达九成以上。

目前,佛山市社会保险事业局仍在进一步强化一体化体制,其措施包括:(1)巩固临时工保险费统筹;(2)扩大覆盖面;(3)健全医疗保险;(4)提高管理方面的社会化程度。

第三步:分析个案,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佛山市地方社会保险一体化改革中隐含着许多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会逐渐暴露出来,甚至可能从根本上威胁到一体化制度。问题之一是:由一个机构进行社会保险业务,可以简化手续,节约管理费用,提高效率。但佛山的一体化体制是在社会保险发育尚不成熟的阶段出现的。随着社会保险的发展,首先会受到失业保险业务的挑战。现行按工资总额1%筹集失业保险,只能支付不到2%的失业人口,因此,失业基金将来肯定无法平衡。加之,失业保险包括避免和减少失业,这一职能很难从劳动部门分离出来。随着失业保险从简单的救济发展到再就业的安置,失业保险越加会靠向劳动部门,这会又一次引起两个部门之间关系的大调整。其次,一体化制度还会受到来自医疗保险的挑战。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疗机构,一体化制度将卫生部门排斥在外,会产生很大的矛盾。还有,人民保险公司已开办了许多医疗保险业务,如果将这些业务转到保险局,利益冲突很大。问题之二,地方一体化体系与行业统筹需要协调。有很多行业的企业有其特殊性,例如大型煤矿,其职工人数往往在当地占很大比重,由地方承担其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没有全国性保险体系之前,行业性的统筹特别活跃,目前全国有11个行业进行了统筹。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有意识地扩大地方性保险,防止行业性保险的扩展,特别要限制一些效益较好、风险不大的行业统筹,因为参与的行业越多,行业与地方的关系就越复杂,日后在省级甚至在全国范围内迈向统一的社会保险的障碍就越多。

基本概念:

普查 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 个案调查 总体 样本 总体参数值 样本统计值抽样框 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类型抽样 等距抽样 整群抽样 多阶段抽样 非随机抽样 判断抽样 偶遇抽样定额抽样

思考与练习:

1.普查的特点是什么?进行普查有哪些基本要求?

2.随机抽样有哪些主要类型?试举例说明之。

3.确定必要的抽样数目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典型调查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5.试比较个案调查与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的异同,并举几个适合不同调查方式的例子。

【注释】

[1]参见于真、许德琦主编:《调查研究知识手册》,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2]参见《我国恢复和重建城市职工家庭生活调查文件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页。

[4]转引自《社会学通讯》,1984年第1期。

[5]转引自《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