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典段落与感人事例精选

经典段落与感人事例精选

时间:2023-04-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爱 国(一)名言警句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全国人民的精神层次。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爱 国

(一)名言警句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5.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明·于谦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7.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8.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9.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1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二)精短描述

1.泱泱华夏,五千年漫长岁月。那万里长城厚厚的城墙,埋葬了多少赤子的尸骸;那万里长江滚滚的波涛,融入了多少志士的泪水。从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到秋瑾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死去犹能化碧涛”,伟大的历史人物把他们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赋予了祖国。于是“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于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于是他们与历史同在。

2.邓小平一再声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在党的领袖、将领和革命先烈身上都体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爱国的表现;反对“台独”,实现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国家统一,也是爱国的表现。可见“八荣”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正是民族精神中的核心精神。

3.无数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智慧、才华,艰辛地劳动是为了祖国!无论是神舟五号的成功升空还是奥运金牌榜上熠熠发光的金牌,一次又一次让世人对中国刮目相看,今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4.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伐檀”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三)感人事例

1.吴玉章维护国家尊严: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对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2.金晶,守护“祥云”的天使:法国当地时间2008年4月7日12点30分,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开始环球传递第5站的传递活动,来自中国的残疾击剑运动员,火炬手金晶是第3棒。在这一站这个非常勇敢和可爱的女孩引起了全场所有媒体和中国人的关注。金晶传递途中极少数的“藏独”分子企图干扰北京奥运会火炬的传递,他们试图从坐在轮椅上的金晶手里抢走火炬。金晶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毫不畏惧,紧紧护住火炬不被抢走,同时脸上仍然流露出骄傲的神情,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这个画面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她被誉为:守护祥云的天使,最美最坚强的火炬手。

3.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四)经典例题

例题:谈谈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理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日知录》。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一个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作支撑的人,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作支撑的民族,也是难以进步发展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苟利国家生死以”,为了国家可以舍生忘死,历来是中华民族渊源至深的文化传统。回顾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居安思危,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追求民族独立与富强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的国歌还一直在警醒我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个“时刻”,就是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居安思危的时刻;这个“时刻”,就是需要将忧患化作“中华软力量”求发展的时刻。在这个时刻弘扬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一定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一定能造就一大批“心系全局,胸怀天下”的“变革精英群”。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全国人民的精神层次。同时,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激荡,一些人失去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出现了精神追求的迷茫。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今天,大力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近现代中国,长夜难明,群魔乱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因此得到空前的发扬光大。民间组织义和团、红灯照以及三元里人民自发抗击入侵列强的壮举,令西方人士惊叹衰老的中国竟蕴藏着“无穷的勃勃生机”;秋瑾烈士抛家别子投身革命,临就义还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千古名句;民主革命家陈天华从日本万里寄血书呼吁同胞“救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只是为了振兴中华、造福人民;在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中,1800多万中华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推倒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更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失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和忠诚战士。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保证了中华民族的存续和中华文明的延伸,是中华儿女永远不可丢弃的传家法宝。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虽然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过上文明、幸福的生活,但是,获得这种结果的前提却是沉甸甸的付出:放弃错误的观念,改变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应对大小挑战,面临各种风险,牺牲暂时的利益特别是巨大的既得利益等等。因此,无论是全党还是全国人民,作为改革开放的主体,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改革开放是不可能健康发展、达到目的的。事实上,正是我们对思想教育问题重视不够,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宣传、强调、落实得不够,一些人在改革开放中丧失了作为中国公民应有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有的人甚至沦为党的败类和社会的渣滓。这也从反面证明了在改革开放中大力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传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的意义和难度决定了必须大力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了改革开放的意义和难度:“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事关当代中国命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改革开放中大力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是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那就必须动员全体中华儿女群策群力,共解难题,攻克难关,共排阻力,不断夺取改革开放的新胜利,永远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而动员全体中华儿女的最好旗帜,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体现了对于个人与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脱离了社会的人将不人。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社会的相对独立的单元。因此,社会和国家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古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实和历史的对比昭示了一个真理:社会和国家的状况决定着社会成员和国民的命运。同时,社会和国家又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因此,社会和国家的状况最终又是由每个社会成员和国民的素质及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决定的。所以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牢固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从优化自身素质、规范自身行为做起,担当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在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中自觉地发挥主体作用。

首先,改革开放事关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积极参与改革开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群众创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新形式,城镇居民为精简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改制做出了下岗、失业的重大牺牲。目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彻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对我们的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应当学习下岗失业职工的牺牲精神和发明承包制的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勇敢地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

其次,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和平建设时期,体现爱国精神的主要途径就是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因此,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刻苦学习、埋头苦干,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专家学者要遵守职业道德,担当起创造、传播知识,教育、引导人民的责任,做社会良心的代表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企业家们要合法经营,努力创新,把企业做强做大,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公务员和企事业员工要敬业爱岗,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学生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留学生要像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再次,自觉发扬人文精神。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一定是一个富于人文精神,对他人诚信友爱、文明礼貌的人。对于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慷慨相助;在条件许可、社会需要时,我们要争当义工或志愿者;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以诚待人、宽厚容人、微笑对人、礼貌示人,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最后,正确对待消极现象。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国家和时代都有消极现象存在,问题是如何对待。对于社会消极现象,我们要持零容忍态度,既不和平共处,更不同流合污,而要坚持不懈地与之作斗争。见到歹徒作恶,我们要见义勇为;遭遇黑社会性质组织压榨,我们要主动报案并坚决要求政府铲除;发现腐败分子,我们要坚决举报直到将其绳之以法;受到不公正对待或合法权益被公权侵害,我们务必要冷静、理智,通过合法的方式途径解决问题,切不可头脑发热、感情用事,用非法手段维权或发泄不满,给别有用心者制造混乱提供可乘之机,甚至使自己变为罪犯。我们应该坚信,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正确对待消极现象,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消极现象就会越来越少,祖国母亲的身躯就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强壮。

二、以人为本

(一)名言警句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

2.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

3.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6.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7.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荀子

8.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李世民

9.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

10.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列宁(苏联)

11.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郑板桥

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1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群众利益无小事。

15.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16.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7.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18.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

19.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司马迁

20.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王安石

21.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朱熹

22.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

23.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贞观政要·务农》

24.人以德为本,官以民为基。

25.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宋·苏轼

(二)精短描述

1.胡锦涛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尚书·五子之歌》就记载了大禹的话:“民可近,不可下。”孔子认为,如果能做到“博施于民而济众”,那就是圣人,从而将民众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孟子更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光辉命题。荀子及唐代魏徵都提出君民如同舟与水,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思想,主张为政应该爱护百姓。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也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应当为天下人服务。孙中山也认为,国家之本在于民。这些富有人民性和朴素民主精神的传统民本思想,对民本精神的形成影响很大。

3.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相信人民,服务人民,才能被人民所接受,为人民所信任,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我们领导干部真正在思想上视人民群众为主人,感情上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只知道做官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最终必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三)感人事例

1.经大忠地震中心系百姓: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千钧一发时,有一个人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这个人忍住悲伤,力挽狂澜;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凸显了共产党人的本色,这个人就是北川县长经大忠。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县。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开会,他果断地组织与会人员进行疏散,并用最快速度将县城里的8000多幸存群众集中在安全区域。全面的救援工作展开后,经大忠成为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地震发生后,他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他说:“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只有我们舍命,被埋的人才有更大的希望获救。”

2.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郑培民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湖南省省委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2年3月11日,在北京参加中央组织的十六大干部考察工作中,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工作岗位上去世,享年59岁。郑培民担任领导职务20多年,时刻不忘以共产党员的党性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畏艰苦,甘于奉献,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扬。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崇高追求和思想风范。

(四)经典例题

例题:说说你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解。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九十三年,是辉煌的九十三年,也是不平凡的九十三年。这九十三年,充分证明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凡事广泛发动群众、坚定依靠群众。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无不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根本特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过去了的苏联、东欧的剧变以及现在的埃及等西亚、北非的局势动荡,等等,无不说明“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经典所在。自己的历史以及他人的今天,就像矗立在我们前方的警世碑,告诉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先进性与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显然,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已经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只有毫不动摇地始终把自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毫不动摇地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不断巩固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才能永葆党的事业之青春,才能带领我们一如既往地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跨越各种障碍,实现既定目标。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国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未来五年,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实现国家“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国,就必须紧紧依靠全国人民,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汇聚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只有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部工作中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各项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富民强国的宏伟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不断前进。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认真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但也必须看到,我国是人口大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繁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同时我们国家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影响和制约改革发展稳定的因素很多。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相互影响,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作用,历史遗留矛盾与发展中的新矛盾相互交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时刻不忘党的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为此,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继续贯彻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各单位的全部工作中去,贯彻落实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自觉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理念和根本原则,切实找准着力点,抓住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第一,要把加强宗旨教育作为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先导,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宗旨意识、群众观点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党员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强不强、群众观点牢不牢,关系着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决定着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现在社会上有一些领导干部在对待群众利益上,出现了与党的宗旨不一致的做法。有人把这些做法概括为四个字:一是“拖”,认为自己是有任期的,拖几年,换个岗位,一走了之;二是“躲”,群众从前门来,领导从后门溜,躲矛盾、躲难听话,一躲了之;三是“捂”,怕暴露问题、影响声誉、考核丢分,就能捂则捂,掩盖矛盾;四是“推”,工作中遇到难题或涉及几个部门,谁都不愿出头,变成“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问题推来推去”,结果是不了了之。这四种情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我们身边,领导干部中或多或少的也有存在,这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第二,要把健全决策机制作为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提高服务群众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应着力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作决策、定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决策理念,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和衡量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各级领导,无论作什么决策,都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防止因决策不当带来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

第三,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点,不断增进群众福祉。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最大的群众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管理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要踏踏实实做事,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要爱护民众,珍惜民力,动用民力。要审时度势,恰到好处。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群众就会拥护我们,党委和政府的形象就好,干群关系就和谐,发展的环境就好,发展就会又好又快。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要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牢牢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线,全力推动战略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让发展改善民生。另一方面,要在推动发展的进程中,注重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第四,要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关键,增强服务群众实效。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需要优良的作风作保障。作风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紧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就能够落到实处;作风不好,就会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党群关系,甚至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新形势下,由于社会结构加快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人民群众对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凝聚党心民心。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多做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工作。要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进一步强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意识,从管理转向服务,从“要我办”转向“我来办”,不说“不行”、要说“怎么行”,不说“不能办”、要说“怎么办”。

第五,要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途径,构建服务群众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管理,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管理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管理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管理和服务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协调好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

第六,要把推进反腐倡廉作为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保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始终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只有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新成效,我们党才能顺乎民意、深得民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新的必然要求,是衡量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能更加巩固,执政地位就能牢不可破。这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执政之道和制胜法宝。

三、清正廉洁

(一)名言警句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2.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

3.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司马迁

4.廉者,民之表也;贪者,官之贼也。——包拯

5.名节重泰山,利欲清鸿毛。——于谦

6.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陈毅

7.要干干净净为老百姓做事。——胡锦涛

8.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胡锦涛

9.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10.大臣法,小臣廉。

11.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二)精短描述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存死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被放在第一位的。“一个开锁之人,如果心中无锁,而有其他,登堂入室如无人之境,开保险柜行窃如囊中之物,那天下之锁对他来说还有什么用?”人时刻要记着给自己的心灵加一把锁。心中有锁,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锁住私心、恶念和贪欲;才能战胜自己,走向成功的彼岸。

2.无论历史如何发展,社会怎样变迁,廉洁奉公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民谋福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君不见,清官海瑞的故事久演不变,公仆孔繁森的故事流传甚广。众多廉洁奉公、为民谋福的共产党员的榜样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心,受到时代和人民的推崇和赞扬。

3.要把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廉洁奉公首先是要廉洁,没有廉洁,何来奉公。一个企业家要有做大事的气魄,要充分认识到人的社会价值远远高于物质的东西,不要为一时得失而影响一辈子的前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千万莫贪非分之利。陈毅说:“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而奉公,则主要体现在对事业的献身精神上。打铁先要自身硬。领导者在事业上处处奉献在前,起到榜样的作用,下属自然心服口服,跟你齐心协力打天下。牺牲小我,是为了完成大我。

(三)感人事例

1.大义退玉璧: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便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司马迁的女儿妹娟见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司马迁却深情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该如此。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就要受制于人。”说完,边命人把玉璧送了回去。

(四)经典例题

例题:请你谈谈对陈毅同志“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句话的认识。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同志曾在《手莫伸》一诗中谆谆告诫:“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

第一层意思是说,人要脚踏实地不取巧。美好幸福的生活是靠脚踏实地的勤劳而获取的,那种投机取巧,牟取暴利,只图一时之快的人,最终只能时刻活在心不安、理不得的“半夜生怕鬼敲门”的恶梦之中。试问,那些诈骗、售假、损公肥私、权钱与权色交易的人,是否每晚睡觉都是“高枕无忧”或者是“一梦惊醒梦中人”的不安之中。

那么,如何做到不乱伸手?一要明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因而敬法慎独,严于自律,绝不能用权力去谋取私利。个别领导干部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手中的权力每增加一分,私欲就膨胀十分。他们把权力当作等价交换的商品,当作傍大款的工具,当作卖官鬻爵的资本。滥用权力者,必被权力所毁。那些坠入腐败深渊的人,大多在狱中才万分悔恨地谈道:是滥用权力之手,“糟蹋了我的人生,毁掉了我的前程”。可惜为时已晚。二要明白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自己没有特殊的利益,因而对分外之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顶得住金钱财物等糖衣炮弹的攻击。那些滑向腐败深渊的人,就是因为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明知送的钱不能要,但眼看别人发了财,就有些眼红。给钱就收,来者不拒。结果被人利用,牵着鼻子走”。崇拜金钱者,必被金钱所毁。当他们终于想到“也不知要那么多钱是为了什么”时,他们伸向金钱的黑手早已被牢牢捉住,“丧身于钱财之中”。

第二层意思,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对于敢伸手者定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由于新中国建国时间短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或者有了制度而不执行,视制度形同虚实,缺少监督机制,或监督不力,让极少数投机者有机可乘,但国家一直致力于打击行贿受贿之风,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用制度来规范行政行为,从制度上制约权力滥用,确保权力秉公而用,明确行贿受贿的性质,坚决查处了大案要案,甚至涉及重要的人物和重要的区域,也毫不留情,坚决一查到底,不姑息任何违法犯罪之人。从厦门的远华大案,到上海的陈良宇案,等等,一批批高官落入法网,一个个令人惊愕的贪污行贿的数字呈现在国人眼前,我们打击收受贿赂之风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那些侥幸能逃脱的人,早已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

第三层意思,既然伸手必被捉,就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自从他降生于世间时,原本是心无杂念的。有的人为什么一直到老,都永远保持有原本之“善”?而有的人却在人生的中途改变了原本的“善”或“晚节”不保。关键在于一个“私”字在作怪。这些人往往把人生的终极幸福定格在贪图荣华富贵享乐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诱惑也越来越牵制人心,随时攀比的心理也时时使人心烦躁不安。这必将影响着心灵的宁静而让私欲的魔鬼占据心胸。为了填补利欲所熏之心,在金钱的驱使之下,这些人最终逃不脱“私欲”的魔掌而走上“伏法”的不归之路。

因此,你有爱财的思想,你的所作所为永远是在“取之有道”之中,人生与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因此多增加一份安宁的和谐氛围。

四、热爱学习

(一)名言警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8.学者先要会疑。——朱熹

9.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10.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韩愈

1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3.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14.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6.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17.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18.活到老,学到老。

19.尽信书,不如无书。

2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23.每天坚持学一点。

24.青年人要奋斗。

25.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26.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27.打破沙锅问到底。

28.每天坚持学一点东西。

2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2.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程子

3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34.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矣。——荀子《劝学》

3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37.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二)精短描述

1.“人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品德的培养、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都只能通过后天的学和问才能获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奔涌的时代,更应该勤学好问,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才实学。

2.党的领导人也把学习问题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毛泽东指出,“对自己,要学而不厌”,对人家,“要诲而不倦”,“要求全党进行学习竞赛”;邓小平指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要求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培养选拔干部要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不仅“文化、知识、专业”要学习才获得,而且“理想、道德、纪律”也要学习才能树立,从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则提倡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把“讲学习”摆在“讲政治、讲正气”同等的地位,用三讲的方式来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

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际形势飞速变化、改革开放深度推进、创业创新任务繁重,只有注重自己的学习能力,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被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所淘汰。

4.学习有各种各样的途径,读书就是其中之一。书是知识的海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的精神食粮。高尔基说:“似乎每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所以书不仅要多读,还需精读,要领会它、掌握它,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获取知识的另一条途径是要向社会学习,社会是一所“活大学”,它有丰富的知识储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这所“活大学”中,既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又有人才济济的历史写照。因此,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汲取,既善于向书本学习,又善于向社会学习,就能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一个政党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和改进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必要、这样紧迫。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谦逊的态度、顽强的毅力抓好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学习,才能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才能以良好的作风和较高的素质胜任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感人事例

1.孙敬悬梁: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倦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2.顾炎武自督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是明末清初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他。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部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即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习200页,温习不完,绝不休息。

(四)经典例题

例题:谈谈你对“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理解。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智者所必需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餍足之心。

晋平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君主。他晚年的时候想学一些知识,可是总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有一天,他向乐师师旷求教说:“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很想学些知识,恐怕太晚了吧?”师旷回答:“晚了,为什么不点蜡烛呢?”晋平公没有听懂他的话,生气地说:“哪有为臣的这样戏弄君王的!”师旷解释:“我怎么敢跟您开玩笑!我曾听人说过:少年时爱好学习,就像日出的光芒;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太阳升到天空时那样明亮;到老年时还能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发出的光亮。蜡烛的亮光虽然微弱,但同没有烛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动相比较,哪一个更好一些呢?”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地说:“你说得真好!我明白了。”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论你是少年、青年、中年或者老年。如果你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还等什么,赶快行动起来。学习在什么时间开始都不晚,而你一旦停止了学习,就意味着你随时有被别人超越的危险,成为落伍者。

因为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不能在短时间内学完。就算把一生几十年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也还是很有限的。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据说现在一个人一年的信息接收量相当于17世纪英国一个农场主17年的阅读量的总和。人们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就必须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何况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大为缩短,知识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过去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很快就会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很快就会被淘汰。据统计,当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蓄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不及时“充电”很快就会在现代社会中失去能量。

所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唯有把学校教育延长为终身的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终身学习,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简言之,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那么如何学呢?

第一,精于阅读,把厚书变为薄书。首先,要精选内容。读书贵在精而不在多。我国现在每年生产约20多万种新书,加上存量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么多书要全部读完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我们要结合一定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精心挑选,有重点地学习。心头书要多,案头书要少,这是读书的一个基本方法。其次,要精读原著。麦考莱说,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精读,好像牛吃草似的,吃了以后再吐出来,慢慢反刍、消化。再次,要掌握精髓。就是掌握书中的核心观点和贯穿于理论体系中的科学方法。一本书再厚,最核心、最精华的东西可能加起来就是几页、几段甚至几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前人所描述的那种境界。达到这个境界,书越读越薄了,但认识却越来越深刻了。

第二,勤于思考,把他有变为己有。书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为我所有,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而不思,等于食而不化。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把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把静止的东西变为动态的,把无关的东西变为相关的,才能在前人的认识上创新和超越。思考有多深,思想有多远,人们就能走多远。只有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联系实际,开动脑筋,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回答,形成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第三,勇于实践,把知识变为能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理论不经过实践检验,就不能转化为能力;知识不转化为能力,就没有力量。毛泽东同志既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践知识,既提倡读前人和今人的“有字之书”,也提倡读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反对脱离实际死读书、读死书。一个人如果不注重实践,不善于把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要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既善于向书本学习,又善于向实践学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才干,提高能力,用实践检验学习成效。

第四,善于总结,把经验变为智慧。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一辈子就是吃总结经验的饭”。陈毅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就是“不二错”,即同一个错误不犯两次。邓小平同志也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总结,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可能常走弯路、常遭挫折;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不善于总结,就可能错失机遇、蒙受灾难。要把学习引向深入,就要善于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善于总结,就要把实践中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历史的东西现实化,外面的东西本土化,外国的东西中国化,从中发现带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善于总结,我们就能举一反三,就能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回望党的九十三年光辉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学习。一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创新性实践的历史。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细胞有活力,肌体才健康,党员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建设学习型政党,“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必须以建设学习型党员为根本基础。

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8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员情况千差万别,在开展学习方面不能“一个方子开药”,而要从关乎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入手,既要有共同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知识的学习,也要有满足党员个性需求的学习;既要强化理论体系的灌输,保证理论知识入心入脑,也要采取灵活学习方式,提高党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时刻保持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把学习始终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历史使命、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人生追求,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这个无期大学”里丰满人生,提升服务人民的实际本领,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学习的姿态奋力奔跑“在路上”!

五、诚实守信

(一)名言警句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德)

4.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赛(美)

5.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6.人无信不立。

7.巧诈不如拙诚。

8.信则兴,失信则衰。

9.信用无则交易断。

10.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11.言必信,行必果。

(二)精短描述

1.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说:“靠诚信赢得尊敬”,“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张瑞敏带领员工拼搏奋斗,创造了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

2.古往今来,诚信一直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美德。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到廉颇将军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从海涅的“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到革命导师列宁敢于承认打碎花瓶的行为……这些无不体现诚信是一种做人应该具备的美好品德。诚信,是立身、修德、处世之根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缺。在市场经济占主体地位的今天,我们再讲诚信,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3.如果言而无信,就会失去朋友,严重的还会害了自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后死于骊山脚下;“狼来了”的故事中的那个小男孩,后来葬身于狼腹。这些沉痛的教训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最熟悉的日本东芝公司,他生产的笔记本电脑畅销全球,但因为一次不诚信的行为,它的笔记本电脑退出中国市场。原因是它隐瞒了东芝笔记本电脑的设计缺陷,而且缺陷被揭露后又拒不赔偿。结果为了省去对他而言不算什么的维修费,他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三)感人事例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10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试一试。于是商鞅将奖金提高到50两。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来。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妃一笑的花招后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时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周幽王再燃烽火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周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四)经典例题

例题:谈谈你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理解。

何谓诚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讲诚实、守信用,是人之为人的首要品格,也是一个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品格。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能够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人民的信赖和爱戴,并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的先锋、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一员,内诚于心、外信于民,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诚信是一种美德。古往今来,哲人先贤留下了无数关于诚信的佳言警语,也涌现了如“查道摘枣留钱”“范式千里赴约”等关于诚信的佳话美谈。这些佳言美谈,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诚信是道德之本,做人之本。时代不断赋予诚信以新的内涵,使之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辉。做事先做人,做人必诚信,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保有诚实守信之美德,做诚实守信之表率。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讲诚实、守信用,应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诚信是一种力量。“言必信、行必果”“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表里如一、说到做到,这是诚信的本义,也是诚信的力量。人民判定一个政党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能够代表自己的利益,不光看这个政党提出的政治主张,更要看其能否真正把符合人民利益的政治主张落到实处。杨善洲的人格魅力、榜样力量,就来自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忠诚正直、言行一致,坚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认真践行入党时的庄严承诺,“只要生命不结束,为人民服务就不停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党员干部轻诺寡信,见利忘义。他们阳奉阴违、欺上瞒下、文过饰非,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玩“数字游戏”,这些人的行止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党的形象,销蚀着党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必须予以及时彻底的矫治。“实事求是光荣,弄虚作假可耻”,应是共产党员的共识。

诚信是一种责任。“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对亲友、对社会、对国家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其中,诚实守信是基本也是最紧要的道义责任。讲诚实、守信用、勇担责,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党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体现。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有责任以诚信为本,以诚信为荣,将做人的原则内化为做事的准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负人民的殷殷期待。“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应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追求。

诚信无言,力量巨大。有了它,人格的力量将更加强大;有了它,社会进步的跫音将更加铿锵有力;有了它,我们党的事业将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诚信既然是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之一,是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那么,共产党员就不仅要自己做到诚信,更应该带头践行,将诚信落实到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做诚实守信的模范。但是,在机关、企业以及社会生活中,不诚实、不守信的行为依然存在。如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一些企业可以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一些单位或部门虚、夸、假、空,对上虚报成绩、弄虚作假,隐瞒缺点、掩盖错误;对下只说不做、言而无信。当上级领导检查工作时,为了应付检查,指使工作人员伪造工作成绩、伪造基础资料;组织开展活动时,认认真真走过场,扎扎实实搞形式,在一种自欺欺人的游戏规则中心照不宣。试想:如果一个单位、部门的领导假、大、空、虚、夸,那么,你的中层管理人员或者员工是不是会效仿?你在欺骗上级的同时,你是否也在被欺骗?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做不到的,却要求群众去做,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要最终建立诚信服务的竞争机制,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契约经济,良好的信誉是无形而巨大的资本,诚信是人们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最终能够立足、发展的必备素质。此外现代生活强调的是竞争和合作的意识,诚信可以说是开展良好合作的开端和基本要求,它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魅力。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提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明确提出在道德建设中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指导思想,这是对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论断,是针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而得出的一个有针对性的结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实守信”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建设和道德风尚等各个方面,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寄希望于政治上的“诚实守信”;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迫切要求“诚实守信”;人民群众的相互交往,热切地呼唤“诚实守信”;社会的道德失范,亟须“诚实守信”来予以匡正。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诚信建设体现了“法治”和“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辅相成。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有好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光明磊落,不搞弄虚作假、阳奉阴违那一套,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要有好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不懈进取,追求实效,去除花架子和形式主义;要有好的生活作风,求真务实,言行一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保持党的先进性而尽职尽责、不懈努力。只要真正重视,认真对待,付诸行动,持之以恒,我们党和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能够长期保持、有效发挥、不断发展。

六、遵纪守法

(一)名言警句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2.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韩非子

3.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张居正

4.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陈毅

5.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胡锦涛

6.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英)

7.纪律是胜利之母。——苏沃洛夫(俄)

(二)精短描述与感人事例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维持统治的秩序,保持内部的一致,增强战斗力,都是非常注重纪律并带头遵守的。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他当即下令:“任何人不得践踏麦田,违者斩!”命令一下,人人都小心起来。偏巧,曹操的马受惊了,奔到麦田里去,官兵见状,都站在田埂上、路旁边,默默地看着。曹操勒回了马,立即把行军主簿叫到面前,让其议罪。主簿言引《春秋》说“罚不加于尊”,这件事就算了。曹操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带头去破坏它,怎么让三军之行?但我是全军之主,也不好自杀,只有处于刑法了。说着,他拔出宝剑,割下胡子,古人是不割须不理发的,这是当时的一种刑法。曹操自刑,全军震动。此后,曹操的威望就更高,曹军的纪律也更严明了。

(三)经典例题

例题:有人说: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你怎么看?

1.试想如果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它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那么反腐败就是错误的。但现今国际上,所有发达国家在抓经济的同时,反腐败也紧抓不放。这说明腐败不仅对经济发展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还是经济发展的拦路石。腐败非但不是润滑剂,而是社会的大毒瘤与癌细胞,它侵袭着我们社会健康的肌体,危害着国家发展的事业。就像厦门远华走私案件,表面似乎给厦门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力,但是在远华走私最猖狂的时候,也是我国石化行业亏损最厉害的时候,它扰乱了市场秩序,给我国的财政收入带来了数以百亿计的损失。简单地说,从短期和静态的视角看,腐败正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说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从长期和动态的视角看,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反腐败势在必行。腐败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必将遭受严重的挫折,甚至是亡党亡国。腐败问题是一个具有政治性的问题,党风正,则民风纯,腐败堕落,必然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服务人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将被人民群众所唾弃。我们党和国家的就会面临信誉危机。

2.产生的根源:部分干部政治素质不过硬,体制不完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只能说明我们的制度还存在漏洞,让试图腐败的分子还有机可乘,是我们的打击力度还不够大,以致腐败分子有恃无恐。

3.治理腐败的措施,重点在防治。加强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完善体制、条款,减少腐败滋生的土壤;加强打击力度。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法律法规,防患于未然,一经发现,势必严惩,加大打击力度。

4.作为公务员,更应以史为鉴,在腐败问题上保持清醒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益观、地位观与权力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首先,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其次,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防微杜渐,保持清正廉洁。第三,积极与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实践,坚持不懈,从小事做起

(一)名言警句

1.敢说、敢想、敢干。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6.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7.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9.行动才能导向成功。

10.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11.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12.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13.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14.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那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那就是不平凡。

15.鲁迅说:“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16.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17.童第周说:“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18.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19.成功不是将来才有得,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20.爱因斯坦说:“凡是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21.居里夫人说:“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2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

24.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家语·困誓》

25.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2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7.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0.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3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工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2.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庙廊之材,非一木之枝。

(二)精短描述

1.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是被大量事实和历史经验证明了的道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只有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成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反之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沉醉于文山会海和迎来送往,不仅做不出任何真正的政绩,还会损害党的形象,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我们要有胆识和勇气,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我们不敢打破旧有的体制,不善于改革创新,不敢闯不敢拼,不懂得去实践,那我们充其量只是个空想家;哥伦布成天坐在屋里,恐惧太平洋的惊涛巨浪,那他永远发现不了新大陆;李时珍成天守着药铺,害怕跋山涉水,他永远也写不出《本草纲目》。

3.邓小平同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想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不能停留在书本上或者是语言上,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善于从小事做起。正如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先生说的:“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那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那就是不平凡。”

(三)经典例题

有一种竹子,起初5年的时候没什么变化,到第六年的时候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疯长,一直长到30米!起初的5年它是在积蓄能量,根系一直往下长!对于这个你有什么想法?

毛竹的生长的现象给我们很多的启迪。它告诉我们做事过程当中打一个深厚扎实基础的重要性,也在向人们昭示着幕后的工作对完成整体目标的重要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古训数百年来一直警示着人们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地做事情。

道理虽然浅显,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由于难以抵制名利的诱惑,不能稳住躁动的心情,往往急功近利,最终功败垂成。大至国家,小到个人都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登高行远的规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个成就取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过了改革初期的思想大讨论,经历了改革路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又到了今天转变经济体制,倡导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保障经济高速稳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在深扎根系,正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所以才能使改革开放深植人心,使改革开放浸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取得了改革开放巨大成就。

毛竹在扎根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岩石,遇到沙土,而这一切都没有阻碍毛竹根系生长的进程。在这个生长的过程中毛竹需要一种毅力,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和毅力铸就了毛竹庞大的根系。这同样让我联想到了自身,联想到了国家。

每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而如何面对困难就决定了人的发展空间。困难可以吓倒意志不坚定的人,也可以磨炼真正的勇士。面对困难我们要坚持下去,更要从困难当中积累经验,从失败当中汲取教训,最终将这份经验和教训转化成为宝贵的财富。

同样,国家在做一项大改革的时候也会遇到困难。比如,我们正在解决的民生问题,在建设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已经遇到了很多困难,将来的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困难,温总理说过“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困难就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毛竹根系一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只有坚持不懈我们才能迎来最终的胜利。

总之,毛竹的生长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对这些道理不难分析,难的是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用这些道理来做指导。我想一个年轻人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分析、不断实践才能够得到快速的成长,胜任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