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并在解放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提议所通过的《共同纲领》,对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出了具体规定, 1954年 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根据几年的实践,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宪法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地方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各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充分保障各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并且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阿拉善旗和平解放以后,贯彻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从建立阿拉善旗自治区到组建以阿拉善旗、磴口县和额济纳旗为基础的蒙古自治州,最后自治州由甘肃省顺利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使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绵延 4000多公里,面积近 120万平方公里的省一级自治区,基本上按照毛泽东主席说的那样实现了历史上内蒙古东西部的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行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步骤,也促进了阿拉善地区的开发建设。
由阿拉善旗的区域自治到宁夏省蒙古自治区的建立
阿拉善旗和平解放以后,宁夏省根据当地蒙古族聚居的牧区的特点,按照《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经与起义的民族上层人士协商, 1950年即宣布在阿拉善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阿拉善旗自治区人民政府,行使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力。鉴于磴口县在 1926年设置县的行政单位以前曾属阿拉善旗的一部分,历史上阿拉善旗与宁夏为此多次引起纷争, 1949年和解放后,阿拉善旗上层人士即向宁夏省人民政府提出撤销磴口县的建制,将磴口地区仍划归阿拉善旗管辖的要求,引起了宁夏省委的注意。其后,在磴口县土地改革中,宁夏省经过与阿拉善旗上层人士充分协商,采取了与其他农业县有别的方式,对磴口县的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交纳农业税,阿拉善旗政府放弃向农民收取地租,改由宁夏省拨给阿拉善旗政府一笔财政补助的方法,取得阿拉善旗的同意并派出罗永寿等一批蒙古族干部参与, 1953年顺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
早在 1951年 10月16日,宁夏省委在有阿拉善旗工委书记李健、磴口县委书记杨力生参加的研究阿拉善旗和磴口县工作问题的会议上,就提出建立专区级宁夏省蒙古自治区问题。1952年 8月中央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后, 10月29日,宁夏省委统战部长王志强召集阿拉善旗工委、磴口县委负责同志,通报了省委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拟在 11月召开宁夏省蒙古自治区筹备会议。1953年 1月13日,在宁夏省第二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宁夏省委统战部提交大会的《关于设立宁夏省蒙古自治区的初步意见》,列入了省的议事日程。 1953年2月3日,宁夏省委统战部在向西北局统战部关于两个专区级自治区筹备情况的报告中,反映了在筹备蒙古自治区协商过程中 “额济纳旗代表尚有些免强,意见未完全一致 ”的情况。西北局指示,额济纳旗条件不成熟时,蒙古自治区可先以阿拉善旗、磴口两地组成。
1953年 11月9日,宁夏省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宁夏省蒙古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计划》,因额济纳旗参加筹建自治区条件不成熟,蒙古自治区由阿拉善旗、磴口县两个旗县组成,筹备委员会由29人组成,其中阿拉善旗21人,磴口县 8人。经请示西北行政委员会同意后, 11月30日至 12月2日,在巴彦浩特召开了宁夏省蒙古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会议。参加会议的 66人,有阿拉善旗磴口县主要负责人,旗县(工)委、政府部分部科长及两地有影响的民族上层人士、群众代表和部分劳模代表。宁夏省委副书记黄罗斌参加了筹备会议并宣布成立中共宁夏省蒙古自治区临时工作委员会,由李健任书记,杨力生、云祥生任副书记,具体负责自治区筹备工作。1954年2月16日,中共宁夏省委决定并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正式成立中共宁夏省蒙古自治区工委,李健任工委书记,杨力生任第一副书记,云祥生任第二副书记。其后宁夏省委决定,以李健、杨力生、云祥生、苏和、岩峰五位同志为工委常委。
杨力生同志,是陕西省澄城县人, 193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中共地下工作。1938年到 1940年曾任地下的澄城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1942年到陕甘宁边区解放区,任新宁县区委书记,新正县马栏区区长,县教育科长。1946年又回到蒋管区澄城县开辟新区工作,任澄城县委书记兼县游击支队政委。1949年调黄龙地委城工部,参与解放西北支前工作,1949年 10月调宁夏任磴口县委书记。岩峰同志,河北深县人, 194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工作, 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华北三纵队九旅及十九兵团六十三军一八九师政治部宣传队长,参加过解放华北诸战役及解放大西北的兰州、宁夏战役。全国解放后曾任宁夏中宁县教育科长,永宁县代理县长, 1954年宁夏省委派到自治区工委任宣传部长。
1954年 4月19日至23日,在阿拉善旗巴彦浩特召开了宁夏省蒙古自治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宁夏省蒙古自治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达理札雅当选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云祥生、陈爱尔德尼巴图、杨力生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副主席,王维智(回族)、巴文峻(蒙古族)、方秀英(女)、左甲木英(蒙古族)、李健、司乌图那笋(蒙古族)、何兆麟(蒙古族)、辛学亮、拉希桑布(蒙古族)、金允诚(女,满族)、宗德旺、段巴图尔(蒙古族)、马维荣(回族)、郝善谋、陈那笋巴图(蒙古族)、陈志宝、杨富存(蒙古族)、杨春连、靳布音(蒙古族)、刘思孝、罗瑞光(蒙古族)、罗永寿(蒙古族)、苏和(蒙古族)等23人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
宁夏省蒙古自治区的建立,是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结果,既尊重历史,又照顾现实,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主改革和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巴彦浩特蒙族自治州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与巴彦淖尔盟的成立
早在 1949年 3月召开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时,毛泽东主席就指出,要为恢复内蒙古历史地域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东西蒙统一的内蒙古自治区,以彻底改变历代反动统治者所实行的对内蒙古分割统治的状况。全国解放后,中央、国务院 1952年撤销察哈尔省,将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及多伦、宝昌、化德三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4年绥远省合并于内蒙古自治区,撤销了绥远省的建制。1955年又撤销了热河省,将赤峰、翁牛特左右呐两旗、喀喇沁旗、宁城、乌丹等六旗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至此,宁夏省的阿拉善、额济纳两旗划归内蒙古的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务院、宁夏省、甘肃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为此积极开展了工作。
1954年 7月,宁夏省组织了由宁夏蒙古自治区及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 86人组成的宁夏牧区参观团,由陈爱尔德尼巴图为团长,塔旺嘉布、杨力生为副团长,到呼和浩特列席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并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盟进行了参观,受到乌兰夫主席、杨植林、王再天、王铎等领导同志的接见,王再天为参观团作了报告。还到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西安、兰州等城市参观。新中国建设的成就和巨大变化,内蒙古自治区富饶辽阔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大家受到很大教育。到兰州后,额济纳旗的老王爷塔旺嘉布即对杨力生表示:额济纳旗同意参加宁夏蒙古自治区,也愿意归内蒙古自治区领导,但容再做一段工作。
1954年 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宁夏省蒙古自治区划归甘肃省,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区,以后又改称自治州。1954年,甘肃省委通过中共中央西北局转报中央,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派一批蒙古族地县级干部,以便加强甘肃蒙古自治区和阿拉善、额济纳两旗的领导力量。意在为划归内蒙古作准备工作。内蒙古党委遂选派东部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巴图巴根偕同妻子、东部区直属机关团委副书记查干,以及佈和与达力玛、布和与董桂书、富珠烈与李树泉、斯迪与吴秀兰、哈斯乌拉与乌恩、额尔敦乌拉与扎雅、赛音巴特尔、吉林巴图等同志,于 1955年2月抵达巴彦浩特和达赖库布。这些同志大多经过解放战争的考验和东部地区民主改革的锻炼,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蒙汉语兼通,是蒙古自治州热烈欢迎的。巴图巴根同志遂任自治州工委第二书记,佈和任工委秘书长,布和任工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主持工作,富珠烈任阿拉善旗工委第二书记,赛音巴特尔任额济纳旗工委第二书记。
巴图巴根同志,吉林省镇赉县人,蒙古族, 1923年生, 1945年 8月参加革命, 194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执行委员,内蒙古自治军第五师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九团政委,参加过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呼伦贝尔盟委书记,中共呼纳盟委宣传部副部长、盟委秘书长、宣传部长, 1954年任中共内蒙古东部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临来甘肃前,乌兰夫接见谈话时也谈了阿拉善、额济纳划归内蒙古的事情。据巴图巴根回忆,乌兰夫说: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就作了决定,把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划给内蒙古。现在阿拉善旗和磴口县成立了 1个自治区,额济纳旗叫自治旗,党的工委都已建立了,但缺少干部,特别是蒙汉兼通的干部,中央同意从内蒙古调一批同志去,将来 3个旗县准备建 1个盟。那里是和平解放的,社会情况复杂,由于反动势力的造谣诬蔑,群众对共产党还心存疑虑,要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划回来,估计要 3至 5年的时间。当然,这要看我们工作做得怎么样,工作做好了,回来就快一点。你们去了以后,要在西北局、甘肃省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工委一班人,自上而下地开展工作,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一方面要继续做好阿拉善王爷达理札雅和额济纳王爷塔旺嘉布的团结工作。他们之间也长期不和。有关那里的革命、建设以及重要人事安排问题,在党内取得一致意见后,再和他们协商,尽量取得他们的赞同和支持;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牧区群众工作,注意培养干部,特别是当地民族干部,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慎重、稳妥地把工作做好。
巴图巴根同志到巴彦浩特以后,了解了和平解放以后在西北局、宁夏省委、甘肃省委的领导下,阿拉善额济纳两旗工委及后来成立的自治区工委几年来的工作情况,广泛地与党内外各方面人士接触交谈,翻阅有关资料,并与达理札雅、塔旺嘉布多次接触交谈,对阿拉善额济纳两旗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两个末代王爷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他觉得解放以来由于我们在阿拉善额济纳两旗正确地贯彻执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战等一系列政策,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民族上层人士的各种思想疑虑逐步解除,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和他们的协商讨论比过去顺利了。至于自治区和额济纳旗划归内蒙古,估计阻力将主要来自达理札雅。由于他的自身利益和受到一呐些人士的影响,曾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所抵触,企图维持现状。和平起义后,由于共产党实行团结进步的政策,他不但担任了阿拉善旗的领导职务,还被选为宁夏省人民政府的副主席,划回内蒙古阿拉善就没有了特殊性,也许怕失去其地位,因此还需要继续做工作。
1955年 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甘肃省的报告,按照《宪法》的有关规定将自治州改称为甘肃省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12月19日至23日,在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第一届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上,额济纳旗旗长塔旺嘉布、副旗长牛顿在大会上讲话时,公开表示额济纳旗愿意参加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并表示愿意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大会遂将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和额济纳旗合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议案报告上级并正式着手进行工作。随后,中央民委汪锋等领导同志又出面与达理札雅协商做工作,并与甘肃、内蒙古商定, 1956年 4月将自治州由甘肃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6年2月15日,内蒙自治区副主席王逸伦带领工作组到兰州,与甘肃省负责人陈成义、王志强、陆为公、葛士英及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的李健、杨力生等同志具体研究了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和额济纳旗合并和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的交接方案。经过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反复协商,方案于2月下旬最后确定下来,并由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报告了中央。
1956年 4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甘肃省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和额济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而后又由内蒙古自治区报请国务院批准,撤销了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与额济纳旗合并组建巴彦淖尔盟,管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并将巴音浩特镇改为旗县级巴彦浩特市,为巴彦淖尔盟领导机关驻在地。
1956年 4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长李振华同志向巴盟盟委传达乌兰夫同志对巴盟工作的三条指示:第一,要搞好团结。搞好与内蒙的团结,与额济纳旗的团结,盟委内部的团结,民族内部团结与民族间的团结。第二,要搞好生产。主要是农牧业生产。第三,要做好稳定工作。贯彻好党的民族政策和对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做好民族上层人士和留用人员的工作。
1956年 4月4日至 10日,甘肃省巴彦浩特蒙族自治州召开了第一届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甘肃省副省长孙殿才、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哈丰阿亲临大会指导。会议学习贯彻了乌兰夫主席关于 “团结、生产、稳定 ”的三条指示,决定额济纳旗并归自治州,增选塔旺嘉布为自治州副州长,宣布自治州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领导。1956年 6月1日,在巴彦浩特群众庆祝大会上正式宣布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和巴彦浩特市成立。
巴彦淖尔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4个旗县市下辖 8个区 51个巴格(乡),人口 65024人,其中蒙古族20936人,汉族 40398人,回族 3496人,还有少数藏族、满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经济上是个以牧为主的地区,农业耕地约20万亩。吉兰泰、雅布赖、察汉池、和屯池四大盐湖 1955年产盐25万吨,是全盟工业最大的支柱产业,乌达、代开、上井子几个地方国营小煤矿,年产煤不到 10万吨。
自治州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以后,工委第一书记李健同志调回甘肃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中共巴盟盟委由巴图巴根同志任第一书记,杨力生、云祥生、乔桂章同志任副书记,常委有郭全德、岩峰、刘孔融、苏和、苏德保扎木苏、佈怖和、史继法、布和,盟委委员还有富珠烈、吴学易、贺满堂、原子美、韩治邦、程希萍、贺荣兴等同志。布和任盟委组织部长,岩峰任宣传部长,佈和任统战部长,郭全德任监察委员会书记,韩治邦任工业部长,贺荣兴任财贸部长,我开始担任秘书长后调任农牧部长。
乔桂章同志,是 1957年 3月从伊盟盟委监委书记调任巴盟副书记,汉族,陕西省靖边县人, 1935年 10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过土地革命,担任农村地下党的支部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靖边县青救会主任,长城区区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靖边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全国解放后任中共杭锦旗委书记兼伊克昭盟军区第八支队政委,后任伊克昭盟盟委统战部长、工业部长、盟委监委书记。刘孔融同志,也是土地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陕西省清涧县人,长期在八路军、解放军部队工作,曾任陕甘宁边区三边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长,宁夏军区保卫部长, 1952年到阿拉善旗对保安总队进行改造工作,任副政委,后任巴彦淖尔军分区副政委。
中共甘肃省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工委第一书记李健(前右)第二书记巴图巴根(后左)副书记杨力生(前左)云祥生合影
巴彦淖尔盟成立后,盟长由达理札雅担任,副盟长有塔旺嘉布、云祥生、陈爱尔德尼巴图、杨力生和郭全德。郭全德同志 1951年2月由阿拉善旗工委组织部长调任额济纳旗工委书记,巴盟成立后调任巴盟副盟长、盟委常委。
自治州划归内蒙古,达理札雅除安排担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兼任巴彦淖尔盟盟长外,还继续兼任阿拉善旗旗长。这在内蒙古的众多王公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作为一个封建王公,在国民党蒋介石和宁夏马鸿逵反动统治时期,也曾希望获得民族平等的地位,曾经追随德王搞 “蒙古自治 ”,幻想在美国的支持下搞什么 “高度自治”,结果不过是一场黄粱,反而给阿拉善、额济纳广大人民带来了一场浩劫。后来连阿拉善人也羞于提它,他自己也不无感慨。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真正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扶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为了推进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把原来分割的东西蒙古统一起来,先后撤销了察哈尔、热河、绥远三个省的建制,这在国民党统治下是根本不可能的,使他不得不从内心钦佩共产党毛泽东主席的英明伟大,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正确,党对和平起义人士团结合作的真诚,思想有了重大转变。
河套行政区和乌盟两旗并归巴彦淖尔盟与阿拉善的开发建设
自治州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巴彦淖尔盟,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地区,牧区面积虽然很大,却属于干旱荒漠地区,境内戈壁、沙漠面积占到总面积的 63%,草场不好,载畜量很低,经常遭受旱灾的威胁,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稳固的饲草料基地;境内矿产资源很丰富,特别是湖盐、芒硝、煤炭储量很大,质量很好。盐的储量有 1.6亿吨,特别是吉兰泰盐池,全国闻名,湖盐面积 120平方公里,矿体面积达 37平方公里,厚度 3米~4米,最厚盐层达 5.9米,储量达 1亿吨,氯化钠含量高达 97.89%,但不通公路、铁路,仅靠骆驼运输,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阿拉善旗贺兰山的古拉本、二道岭太西无烟煤探明储量 11亿多吨,小窑土法开采年产仅一两万吨。贺兰山北麓的乌达烟田,南北长 10.5公里,东西宽2公里~3公里,含煤面积25平方公里,煤层数达22层~23层,可采煤层有 12层~16层,总厚度达21米~29米,煤质好,煤田地质条件简单,属于国家保护性开采的炼焦用煤,是煤焦、冶金、制气、煤化工用煤,开采利用前景良好。解放后建立的乌达地方国营小煤矿, 1957年盟里虽然派杨子珍同志任党委书记,靠人工土法开采, 1957也只产煤 4万多吨。阿拉善旗东北部靠近河套灌区的保尔套勒盖、科白尔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汉代朔方郡曾是有名的垦区,从三盛公拦河枢纽工程开渠引黄河水加以灌溉,可开发土地数百万亩, 1957年巴呐盟盟委在巴图巴根同志主持下研究过开发问题,并派负责同志到实地勘察过,由于条件限制,无力进行开发。
1981年在腾格里沙漠东缘飞播的灌木群落
1957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党全国人民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8年 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其后在全国开展的 “大跃进 ”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的失误,教训是深刻的。但客观地说,对阿拉善这个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还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58年 4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经国务院批准,对自治区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作了重大调整,将盟一级政权建制改设为盟公署,作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撤销河套行政区及狼山县、安北县,并将调整后的杭锦后旗、临河县、五原县及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盟公署由巴彦浩特迁驻磴口县的三盛公镇。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河套行政区及乌盟两旗划归巴盟,在盟的所在地的选择和干部配备上,特别是巴盟起义的民族上层人士安排上,是各方面比较关注的问题,关乎局势稳定和经济发展。新的巴盟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县、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 8个旗县,总面积 33.4万平方公里,人口 67万人,其中蒙古族 4.3万人。1957年农业总播面积 490多万亩,粮豆总产量 6亿多斤,有各类牲畜 308万头。农牧业是全盟的重点,河套是内蒙古有名的粮仓。为了便于领导,盟的所驻地继续放在巴彦浩特显然是不适宜的,放在原河套行政区驻在地陕坝镇也嫌偏僻,河套的同志主张放在临河,而巴盟盟长达理札雅等民族上层人士又不愿离开巴盟,实际上是不愿离开巴彦浩特。最后经过反复协商并由内蒙决定放在磴口县的三盛公镇。当时考虑磴口县是原巴盟辖区,最早还是阿拉善旗的一部分,是黄河拦河枢纽工程所在地,是河套灌区的咽喉,也是包兰铁路、公路必经之地,交通方便,空旷土地较多,盟级机关建设不必占用良田,各方面都能接受。后来发现三盛公西临乌兰布和沙漠,风沙较大,地下水位高,盐碱化严,盟所在地设在此处对城市建设确有不利之处。在人事安排上,当时非常注意对起义民族中上层人士的安排,原巴盟盟长达理札雅任自治区副主席仍兼盟长,塔旺嘉布、陈爱尔德尼巴图仍安排任副盟长,杨富存仍任巴彦淖尔军分区副司令员,金允诚和牛顿仍安排为巴盟政协副主席,金允诚还兼任盟妇联主任,巴文峻、罗步云、罗永寿、金巴图道尔吉、李树德、嘎瓦、段塔拉腾岱、李文钦、黄孟柯艾力佐、陶光瑞、齐文魁、孙明海、任春林、王增堂仍需安排在盟公署担任局处级领导职务,加上乌盟两旗也还有巴云英等一些民族上层人士必须要安排,压力确实不小。巴云英,女,蒙古族,曾是乌拉特后旗(亦称东公旗)札萨克福晋。1937年日寇侵占包头后,参加抗日斗争,被誉为塞外抗日女英雄,国民政府曾授予护理札萨克,旗保安司令、防守司令,中将军衔。1949年“9?19”起义后,曾任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常务委员。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盟后,也安排为盟政协副主席。为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统战政策,一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汉族同志本应该安排而未能安排,也确实影响了一些干部的情绪,但经过做思想工作,都能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的决定。
河套行政区及乌盟两旗划归巴盟以后,在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对阿拉善地区的开发建设加快了。首先是公路、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958年修通了乌达三道坎火车站到吉兰泰盐池 117公里的简易公路,吉兰泰丰富的湖盐实现了汽车、火车外运销售, 1959年全盟的盐产量由 1958年的 58万吨增长到 118万吨,盐税收入由 3200万元增长到 5600万元。1960年5月又开工修筑通过沙区的乌达三道坎至吉兰泰盐池的 130公里的铁路专用线, 1966年通车,年运输能力为 173万吨。1958年 10月国家还开工修建宁夏干塘至甘肃武威的干武铁路,全长 172.2公里,途经阿拉善旗南部地区有 68公里。
1958年 10月,在大炼钢铁中为保证包钢的用煤,内蒙古开始了乌达煤矿的大规模建设。巴盟各县组织了 6400人的民兵师,在全国 10多个老矿区调来的煤炭工业战线上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内蒙古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从全国21个省区自愿而来的大批劳动力,共有 1.1万人参加了夺煤大会战。只用了26天的就修通了三道坎至顾家沟煤矿的 14.4公里的铁路运煤专用线。先是通过改造小煤矿,从 1959年开始新建苏海图、黄白茨、五虎山现代化煤矿, 1960年职工人数达到 1.98万人, 1960年原煤产量达到 185万吨,最后形成 460万吨的生产能力,为内蒙古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乌达地区也由原来的只有几百人的小煤矿形成 10万人口的工矿城市。
为了引黄灌溉开发乌兰布和沙漠北部保尔套勒盖地区, 1959年由自治区政府投资 600多万元,在磴口县开挖申乌干渠, 1961年竣工,总长 18公里,设计引水量 70立方米/秒,闸下 18公里处建分水闸再修支渠,可灌溉面积200万亩。从 1959年开始陆续建立了哈腾套海、保尔套勒盖、巴音套海、乌兰布和、巴音毛道农林场,为进一步开发治理乌兰布和沙漠,开垦农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解放以后,磴口县的几万农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顽强地与风沙灾害作斗争,坚持不懈地大力营造防风固沙农田防护林, 8年间在乌兰布和沙漠西北部边缘营造了一条长 154公里、宽 350米~400米的防护林带。 1958年 11月6日,国务院吕有佩同志和林业土壤研究所所长刘慎鄂同志来巴盟磴口县视察了防风固沙林,研究西北地区沙漠治理并决定在巴彦高勒(即三盛公)设立治沙科研机构。1959年 3月18日,国务院从全国各地抽调了 7个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和 13个大学的师生共 500多人,由中国科学院治沙队长陈道明、马义民率领进驻巴彦高勒,对阿拉善地区的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进行考察。朱震达、江福和、刘映心、赵兴梁、黄兆华、王康富等治沙专家参加了考察。1959年春,巴盟在乌兰布和沙漠进行了飞播造林种草试验, 17天飞播种植沙蒿、梭梭 61万亩,人工种树种草22万亩,封沙育林育草250万亩, 1960年 6月,又在乌兰布和沙漠飞播沙蒿、梭梭 60.6万亩。1960年 7月8日至26日在巴彦浩特西边腾格里沙漠边缘飞播试验,种植沙蒿 44.8万亩,播区长 40公里,宽 10公里,共起飞 80架次, 70.28小时,用草籽2.8万公斤。这是阿拉善旗第一次飞播试验,虽因缺乏经验,没有防护设施,发苗后因牲畜啃食践踏,效果不明显,但为以后飞播探索了路子。1958年在磴口县设立了巴盟治沙综合实验站,派盟农业处副处长马维荣同志任站长,经营面积20万亩,以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在巴盟治沙综合实验站的基础上,合并了乌兰布和农场、林场,建立了磴口县治沙实验局,控制面积 48万亩,以大面积中型试验小区试验相结合,研究干旱沙漠地区营林技术,种树种草、改良干旱沙漠地区生态环境,为大面积治理沙漠作了准备。
女科技人员正在考察沙漠之花(沙拐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