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型经济促进中国全面发展

开放型经济促进中国全面发展

时间:2023-04-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使中国在经济、社会、外交等各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开放,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出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

改革开放使中国在经济、社会、外交等各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开放,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出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

1.3.1 改善经济结构

1.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充分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新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明显;同一产业层次内部技术结构升级明显,产品结构升级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指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比重1978年为28.2︰47.9︰23.9;1990年为27.1︰41.3︰31.5;2000年为15.1︰45.9︰39.0;2010年为10.1︰46.7︰43.2。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见图1-3-1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图)。国民生产总值(GDP)三次产业贡献率指标(贡献率是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1990年,第一产业为41.6%,第二产业为41.0%,第三产业为17.3%;1995年,第一产业为9.1%,第二产业为64.3%,第三产业为26.6%;2000年,第一产业为4.4%,第二产业为60.8%,第三产业为34.8%;2005年,第一产业为5.6%,第二产业为51.1%,第三产业为43.3%;2010年,第一产业为3.8%,第二产业为56.8%,第三产业为29.3%。

图1-3-1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资料数据绘制)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第一产业比重减小。

2.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制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支持企业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推行先进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碍,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质量诚信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调整结构,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环境,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落实和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

3.调整了空间布局结构

生产力布局由重点布局演变为梯度布局,再演变为点轴布局,再演变为网络布局。梯度布局是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个地带划分,按照地势高度落差来分布工业生产力;点轴布局是以中心城市为点,交通干线为路形成点线结合的布局结构;网络布局是沿着铁路、公路干线为经纬线,以城市为链接点,构成网络布局,生产力布局坚持市场导向、中心导向、资源导向和政策导向的原则来布局。即终端产品生产的企业按照市场导向原则来布局;智力型产品生产企业按照中心导向的原则来布局;资源初加工型企业按照资源导向原则来布局;政策性强的企业或项目按照政策指导来布局。在调整了“上山”“下乡”“进洞”的布局思路后,使企业更符合生产的成本最低化要求、经营效益最大化要求,从封闭的生产体系,逐步转移到外向型经济生产体系上来。

1.3.2 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

1.贸易总量持续增长

201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为3866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

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仅为206.4亿美元,到2013年发展到4.16万亿美元[5],连续30多年持续增长,增长了200多倍。1980年为381亿美元,1985年为696亿美元,1990年为1154亿美元,1995年为2808亿美元,2000年为4742亿美元,2005年为14219亿美元,2010年为29740亿美元,2013年达到4.16万亿美元,2014年达到4.30万亿美元(货物贸易)。(见图1-3-2中国贸易总额以及发展趋势图)。

图1-3-2 中国贸易总额以及发展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资料绘制)

中国全球出口市场第一产品排名居首。2012年“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数量”前十名依次为中国(1485个)[6]、德国(703个)、美国(603个)、日本(231个)、意大利(228个)、印度(144个)、荷兰(138个)、法国(104个)、比利时(94个)和英国(81个)。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香港(65个)排在第13位,韩国是(64个)第14位,印度尼西亚(60个)第15位。

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连续增多。截至2015年度,中国大陆(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的上榜公司连续增加,2012年度共有73家公司上榜。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已经超过日本(68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到2015年度中国企业入围106家。

2.贸易结构不断改善

出口货物分类比重优化。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比重变化,1980年为50.3︰49.7;1985年为50.6︰49.4;1990年为25.6︰74.4;1995年为14.4︰85.6;2000年为10.2︰89.8;2005年为6.4︰93.6;2010年为5.2︰94.8。(见图1-3-3中国出口产品分类比重图)。

图1-3-3 中国出口产品分类比重图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资料数据绘制)
发展趋势:工业制成品比重增加,初级产品比重减小。

利用外资增多。自1979年至2011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13681.41亿美元[7]。1979年至1982年累计利用外资仅仅为130.60亿美元,1990年达到102.89亿美元,1995年达到481.33亿美元,2000年达到593.56亿美元,2005年达到638.05亿美元,2010年达到1088.21亿美元,2011年达到1176.98亿美元,2012年达到1117.2亿美元,2013年达到1175.86亿美元,2014年达到1196亿美元。(见

图1-3-4 利用外资数量及其发展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数据绘制)

对外承包工程增多。2013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为1371.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85个,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392个。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累计签订合同额1169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927亿美元。2014年完成营业额1424亿美元。

对外劳务合作频繁。2013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2.7万人,其中承包工程项下派出27.1 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派出25.6万人。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达85.3万人。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692万人。

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政策导向下,中国政府支持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企业正在加速国际扩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1992年的40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520亿美元,中国成为2008年对外投资流量的第三大输出地区 (排在中国香港和俄罗斯之后)。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8],同比增长16.8%。其中,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七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达到654.5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2.6%。

图1-3-5 2007—2013年海外并购案例数量与金额
(资料来源:中商情报网,http://www.askci.com,2014年1月8日)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增多。中国的跨国企业在2010~2014年5年期间积极进行跨国界收购和兼并。2007年和2008年发生十宗大型跨国购并案。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80%是国际收购。中国公司最近几年在国际化道路上最为引人注目,发展势头强劲。(见图1-3-5 2007—2013年海外并购案例数量与金额)。

1.3.3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1.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国家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提高了农民积极性,焕发了农业生产活力,实现了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连年增长。(见表1-3-1 2013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指标表)。

表1-3-1 2013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指标表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颁布资料绘制)

实现了全国粮食年产量长期平稳增长,1978年为30477万吨,到1990年达到44624万吨,1995年达到46662万吨,2000年达到46218万吨,2005年达到48402万吨,到2010年达到54648万吨,到2013年达到60194万吨,相对于1978年指标增长了29717万吨,增长了近一倍,2014年达到60710万吨,增产0.9%。(见图1-3-6粮食产量增长曲线图)。

图1-3-6 粮食产量增长曲线图
(注释:根据国家统计局截至2014年颁布资料整理绘制)

棉花年产量,1978年仅为217万吨,1990年达到451万吨,2000年达到442万吨,2010年达到596万吨,2013年达到631万吨,相对于1978年指标增长了414万吨,增长了近2倍。油料年产量,1978年为522万吨,1990年达到1613万吨,2000年达到2955万吨,2010年达到3230万吨,2013年达到3531万吨,相对于1978年指标增长了3009万吨,增长了近5.8倍。肉类年产量,1979年为1062万吨,1990年达到2857万吨,2000年达到6014万吨,2010年达到7926万吨,2013年达到8373万吨,相对于1979年增长了7311万吨,增长了近6.9倍,2014年达到8707万吨。水产品年产量,1978年仅为465万吨,1990年达到1237万吨,2000年达到3706万吨,2010年达到5373万吨,2011年又上升到5603万吨,相对于1978年增长了5138万吨,增长了近11倍,2014年达到6450万吨。

2.承办世界重大活动

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界博览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广州亚运会、上海合作组织第一次峰会、亚太组织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等。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世界呈现了一场“精美绝伦”的奥运会,向世界彰显新中国的名片,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圆满举行国庆60周年庆典和阅兵,展示了中国形象。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农业连年获得好收成,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取得积极进展,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1513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3.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

2005年以来,国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

1.3.4 提高国家国际地位

1.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作用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不断深化,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更加巩固。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上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承担国际事务

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给予道义支持、经济支持,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派出工程队;积极参与疾病防治,派出医疗队;积极参与灾害救助,派出救助队;参与国际反海盗护航,打击恐怖势力,参与联合国维护和平行动,维护地区和平,维护世界和平。

2004年11月6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揭牌。孔子学院在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开办。孔子文化已经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孔子学院不是开设孔子思想课程,而是借孔子之名在全世界推广汉语。国外的孔子学院将由国内委派教师教授汉语课程。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有554所与孔子相关的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据统计,2010年在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有一亿人,有100多个国家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

1.3.5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改革开放30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到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3302亿元,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

到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41799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4363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516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5221元;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8.58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5.51辆;电话普及率54.81%,移动电话普及率73.5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7.8%;每10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2253人。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2.发展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1.3.6 创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1.推进新一轮全方位开放

从开放的范围来看,开放可以是局部开放,也可以是大区开放,还可以是国家全体开放。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经济特区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局部开放,“特区”就是一个点,赋予局部地区特殊政策,开展对外经济活动。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大区开放,借助沿海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如果内陆地区也都实行开放,就演变成了整个国家开放。

开放内陆地区和开放沿边境地区,则是中国新的开放姿态。过去30多年的开放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限于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产业支撑等方面制约,内陆地区即使开放(实际上也在推进开放),也少有内容体现,现在要补上这个短板,扫除“盲区”。因此,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是完善中国空间开放格局的要求。全面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推进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是新形势下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阶段,是缓解东部和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行动,是顺应国际产业分工要求的行动。

2.以内陆开放支持沿海开放

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要向内地扩散、向内地渗透、向内地发展,内陆经济外向化,这是支撑东部地区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只有内陆开放,沿海地区才会更加开放,沿海地区才会有条件继续发展。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有利于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3.开放型经济体系融入国际社会

局部开放是为全部开放铺路子,全局开放是最终目标,当情况没有把握时可以试点,试点提供经验,再扩大到全局。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包含了空间开放、产业开放、金融开放、文化开放等多个方面,对接国际社会,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将配置资源的范围由国内配置,扩展到国际配置,提高效率,刺激创新,激发各种要素活力,扩展市场规模,促进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对接国际社会,促进全面进步。过去的开放实践已经初步建立了国家开放型经济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特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时期将在国际化进程中完善这个体系,优化这个体系,提升这个体系。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7月版,第698页。

[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12日。

[3]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12日。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5]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2月24日。

[6]参考消息报:《中国“全球第一产品”世界居首》,2014年1月24日。

[7]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资料,2012年1月。

[8]资料来源:商务部资料,《2013年我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情况简述》,2014年1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