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东北地区城市投资价值分析
吉林市投资价值分析
一、城市概况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坐落在长白山麓、松花江畔,是中国吉林省第二大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该市东接延边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壤,南与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毗邻。全市土地面积27120平方公里,辖4区(船营、昌邑、龙潭、丰满)、1县(永吉)、4市(舒兰、磐石、蛟河、桦甸)。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433.3万人。
2011年,吉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116.5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871.2亿元,增长12.4%。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8∶49.8∶39.4优化调整为10.0∶50.5∶39.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913元,折算后达8079.9美元。
二、形势分析
2001年,吉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3.71亿元;2007年超过千亿元大关;2011年超过2000亿元,为2208亿元,是2001年的5.57倍,年均增长19.39%(现价计算)。2001年,吉林市人均生产总值为8831元;2003年超过1万元;2007年超过2万元;2010年超过4万元;2011年达5.09万元,是2001年的5.76倍,年均增长19.42%。如图4-74所示,2006年以来,吉林市经济有明显增速,这迅速提升了吉林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出,也提高了该市在东三省的经济地位和竞争力。
图4-74 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76]
吉林市产业结构调整如图4-75所示。2001年,吉林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7.1∶39.1∶43.8;2005年优化调整为16.0∶44.9∶39.1;2011年优化调整为10.0∶50.5∶39.5。十数年间,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下降了7.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提高了1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下降了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和第一、三产业比重的下降是吉林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
现今,吉林市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该市第二产业比重将保持在稳定水平,第一产业比重还将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有所上升。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随着我国工业向重工业化迈进,该地区的工业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将对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有更高的要求,这将进一步扩展东北地区的发展空间。对于吉林市等工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来说,抓住国内外有利的经济环境,快速发展,在区域内部形成先发优势,这有助于巩固和提升自身的优势。
2011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为1053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GDP达到38321元,增长13.4%。从经济总量来看,3个城市超过了千亿元,分别是长春市、吉林市和松原市,为4003亿元、2208亿元和1360亿元;辽源市、白山市和白城市最低,在600亿元以下。从人均产值来看,长春市、吉林市和松原市最高,分别为5.2万元、5万元和4.67万元;延边州、四平市和白城市最低,在2.5万—3万元之间。从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值来看,吉林市是吉林省仅次于省会长春的第二大城市。
图4-75 吉林市三次产业结构
图4-76 吉林省各地区GDP和人均GDP[77]
吉林市与周边城市发展情况比较如表4-70所示。从各项指标来看,吉林市远高于除长春市之外的其他城市。与长春市相比,吉林市在人口、地区GDP、人均GDP、外商投资、工业产值等指标上有所落后。虽然吉林市工业企业数多于长春市,但工业总产值远远落后,说明吉林市企业规模远低于长春。做大做强工业企业,提高开放水平,大力引进外资,是吉林市缩小与省会城市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吉林市的综合实力,吉林市应成为省内的副中心城市,正如洛阳之于河南省,芜湖之于安徽省一样。与省会城市形成互补,错位竞争,扩大城市辐射力,整合各种资源,最大可能地形成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外部空间。
表4-70 吉林省部分城市基本情况
三、产业定位
吉林市利用外资情况如表4-71所示。从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来看,外商投资规模有了巨大的增长,投资金额在全国地级城市中排在前列。招商引资活动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9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399.2亿元。目前,德国巴斯夫公司、新加坡康福德高公司等一批跨国公司相继进驻;华润啤酒、吉利集团、娃哈哈、建龙钢铁等国内大型企业来吉落户。
表4-71 吉林市利用外资情况
根据吉林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该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第二产业方面,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集群化、链式化发展方向,积极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领域和骨干企业聚集,发展培育石化、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轻纺、高新技术6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机械、建材、医药等传统产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由初级加工为主向深度加工为主的转换。第三产业方面,强化消费拉动,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流通业现代化,发展提升信息、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物流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第一产业方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大力发展绿色水稻、专用玉米、高油大豆等高产、优质、高效品种;大力发展园艺特色业,扩大中药材、食用菌、林蛙、水貂、茸鹿、柞蚕、蜜蜂等“长白山”特产生产规模,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快发展蔬菜、花卉、园艺、水果栽培等都市型、观光型农业。
根据该市“十二五”规划,吉林市定位为“东北和东北亚重要的新型产业基地、旅游度假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第一产业方面,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加快发展园艺产业。第二产业方面,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做大做强化工、汽车、冶金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碳纤维、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大能源、农产品加工、非金属矿产加工、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建设力度,进一步打造传统产业新的竞争优势。第三产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
2011年,吉林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80.1亿元,同比增长37.9%。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02.1亿元,增长20.5%。全年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8.3亿元,增长39.6%。其中,化工行业完成254亿元,增长21.9%;冶金行业完成83.9亿元,增长23.2%;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71.1亿元,增长3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55亿元,增长24.6%;化纤行业完成16.4亿元,增长6.9%;食品行业完成15.2亿元,增长27.6%。
吉林市主要行业发展情况如表4-72所示。
从规模企业数来看,超过50家的行业有6个,超过100家的行业有3个。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企业数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有179家、142家和130家。除此之外,木材加工、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数也较多。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2010年超过100亿产值的行业有5个,在50亿—100亿之间的有9个。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686.17亿元、189.72亿元和146.94亿元,分别占行业规模的32.61%、9.02%和6.98%。除此之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规模也较大,产业规模超过5%。
从行业发展速度来看,行业平均增速为2.79倍。增速超过10倍的行业有11个。其中,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橡胶制品业的增长倍数最多,分别为51.31倍、23.83倍和18.38倍。此外,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造纸业增速也较快,超过17倍。
从产业比重变化幅度来看,产业比重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的行业有13个,产业比重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的有4个。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是增加幅度最大的3个,分别增加7.59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降幅最多的两大行业,分别为24.66个百分点和5.09个百分点。
表4-72 吉林市主要行业发展情况[78]
续 表
根据表4-72和相关数据,我们对吉林市产业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十一五”以来,吉林市产业结构有较大的优化调整,改变了原先集中于化工、冶金等少数行业的产业格局,改变了单一的产业格局,逐步为吉林市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化工、农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冶金、建材是该市的主导和支柱产业,轻工业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装备制造业发展平稳。总体来看,吉林市工业体系较为完善,部分产业发展潜力很大。
四、编委会评价
吉林市区位优势显著,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城市、吉林省第二大城市,位于东北亚几何中心,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重要腹地城市、第三条欧亚大陆桥的节点城市。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该市社会经济有了长足、飞速的发展,迅速改变了该市的经济面貌,提升了该市的经济实力。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的启动实施,将为吉林市创造新的机遇,这将推进该市加快转型和赶超,“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实施,将实现吉林市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变革。
区位优势:吉林市区位优势显著。该市南接沈阳,北通哈尔滨,西靠内蒙古,东临朝鲜,已开通的吉林内陆港与辽宁大连港实现“无缝对接”,辐射范围不仅包括东北,还可通达中国内陆,远及日本、俄罗斯、韩国、朝鲜等国家。该市交通便利,吉林龙嘉国际机场和吉林机场与国内23个城市及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长珲、沈哈高速公路,长珲城际快速铁路,沈哈复线铁路,连接外县(市)的一小时经济圈,构成了吉林市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
产业优势:吉林市是中国“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中国化工的摇篮,是碳素、铁合金重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石化、汽车、冶金、能源、农产品加工、非金属矿产等传统产业体系,碳纤维、装备制造、生物产业、基础电子及电力电子等新型产业体系。在推进“长吉一体化”的战略进程中,吉林将继续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做大做强化工、汽车、冶金支柱产业,大力培育碳纤维、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能源、农产品加工、非金属矿产三大传统优势产业。
政策优势: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一员,吉林市享受着从国家级层面到省市的各种优惠政策,这将极大地鼓舞人们的创业投资热情。加之该市建设的“服务型、效能型、法治型、诚信型”政府,树立“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理念,构建了“零距离、一站式、全方位”的“绿色通道”体系和跟踪包保服务体系,以及良好的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配套设施,从各个方面为投资兴业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五、投资建议
根据吉林市的产业发展现状、未来的产业定位及比较优势,我们认为吉林市值得关注的行业如下:农副食品加工和制造业;新材料(碳纤维产业);机械制造业。
【注释】
[1]数据来源:《临沂统计年鉴2012》。
[2]数据来源:各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2》,地区GDP和人均GDP为2012年数据,其他为2011年数据。
[4]“增长倍数”与“变动幅度”均是以2011年数据与2009年数据的比较。
[5]数据来源:《泰安统计年鉴2011》。
[6]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2》。
[7]数据来源:《泰安统计年鉴2007》《泰安统计年鉴2010》。产业“增长倍数”与“变动幅度”均是以2009年数据与2006年数据的比较。
[8]数据来源:《徐州统计年鉴2012》。
[9]数据来源:各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2》。
[11]数据来源:《枣庄统计年鉴2011》。
[12]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2011。
[13]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部分数据是省统计局2011年数据。
[14]数据来源:历年《枣庄统计年鉴》。
[15]数据来源:《镇江统计年鉴2012》。
[16]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2》。
[17]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2》。
[18]数据来源:《镇江统计年鉴2011》《镇江统计年鉴2006》。之所以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少于2010年数据,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不一样。
[19]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12》。
[20]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特钢、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辐射鄂东赣北皖西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21]数据来源:《开封统计年鉴2011》。
[22]数据来源:各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3]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库,2010年;地区GDP、经济增长率和人均GDP为2011年数据。
[24]指经济技术开发区(含黄龙工业区)、杏花营工业区、边村工业区、汪屯工业区四个工业聚集区和尉氏—通许—杞县—兰考纺织产业聚集带。
[25]“产业倍数”与“产业变动幅度”均是以2010年数据与2007年数据的比较。
[26]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库。
[27]数据来源:各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8]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12》。
[29]数据来源:《宜昌统计年鉴2011》。“产业倍数”与“变动幅度”均是以2010年数据与2007年数据的比较。
[30]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31]数据来源:各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库。
[33]数据来源:各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4]数据来源:国研网。
[35]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12》。
[3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37]数据来源:成都市历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8]《成都统计年鉴2008》、《成都统计年鉴2011》。
[39]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库。
[40]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11》。
[41]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库。
[42]数据来源:历年《广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3]数据来源:《柳州统计年鉴2012》。
[44]数据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12》。
[45]数据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12》。
[46]数据来源:《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和《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
[47]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48]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12》。
[4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50]数据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12》。
[51]6个100万以上的基地为:550万头标准化肉猪、100万头(只)商品牛羊(肉牛30万头、肉羊70万只)、150万亩优质饲料玉米、150万亩优质马铃薯、120万亩速生丰产林、100万亩以上国际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6个50万以上的基地为:50万头以上大河乌猪仔猪繁育、50万亩以上优质水稻、50万亩以上双低油菜、50万亩以上啤酒饲料大麦、50万亩以上商品蔬菜、50万亩以上优质干水果生产基地。
[52]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2011年按新的统计,故有所变化。
[53]数据来源:《陕西统计年鉴2011》。
[54]数据来源:国研网,部分数据为2009年数据。
[55]数据来源:历年《铜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增长率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其他年份为总产值增长率。
[56]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库。
[57]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
[58]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
[59]数据来源:历年《乌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为1—9月份数据。
[60]数据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12》。
[6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62]数据来源:各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3]数据来源:《自贡统计年鉴2011》。
[64]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65]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12》。
[6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67]数据来源:《包头统计年鉴2011》。
[68]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
[69]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煤化工和稀土产业基地。
[70]建设四大产业基地,即国家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中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钢铁产业基地和西部地区铝镁产业基地。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形成自治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研发与服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中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市,构筑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新型煤化工、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优势,培育先导产业和新的支柱产业。
[71]“产业倍数”与“产业变动幅度”均是以2010年数据与2005年数据的比较。
[72]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库。
[73]数据来源: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4]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库。
[75]数据来源:《石嘴山市工业生产企稳回升仍需不懈努力——2012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形势简析》,历年《石嘴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数据为该年1—6月份数据。
[76]数据来源:《吉林市经济社会统计年鉴2011》。
[77]数据来源:《吉林统计年鉴2012》。
[78]数据来源:《吉林市经济社会统计年鉴2011》。“产业倍数”与“产业变动幅度”均是以2010年数据与2005年数据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