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因果关系的说明与解释

对因果关系的说明与解释

时间:2023-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要探寻因果关系、不能停留于“求因果五法”,还要借助于更严密、更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不仅能够找出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能够在理论上对这种因果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解释。也才能对利用比较研究和求因果五法所获得的因果关系作出理论性的说明与解释。
对因果关系的说明与解释_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二、对因果关系的说明与解释

穆勒求因果五法,主要是在前后相随的现象中,根据因果规律的特点,通过相关变化(同时出现、同时不出现或成比例地发生与变化等)来归纳因果关系。但这只是探寻因果关系的初步方法,其结论也不具有必然性,大多只是或然性结论。因为现实世界中的因果关系十分复杂,特别是社会现象很少有单一的因果关系,大量存在的是多因多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因此,要探寻因果关系、不能停留于“求因果五法”,还要借助于更严密、更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不仅能够找出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能够在理论上对这种因果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解释。

1.科学归纳法

归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归纳法的根据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的哲学原理。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从特殊性的知识推演出一般性的知识。在社会调查过程的后期,我们要对大量调查资料进行理论研究,其中是离不开归纳方法的。我们前面介绍的比较研究和求因果五法中也已经包含有归纳方法在内。社会调查的目的是要在已有的知识和调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基础上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归纳法在理论研究阶段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归纳方法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的每个对象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进行归纳,这种方法在社会调查中使用不多。简单枚举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中具有某种属性,并且不断重复出现而未遇到相反的情况,从而归纳出该类事物具有该种属性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意义主要在于能够给调查者以启发,引导人们去进行联想、假设,走向科学归纳。科学归纳是一种建立在对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归纳。它是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社会调查研究要获得科学的结果,必须运用科学归纳法。只有通过科学归纳,我们才能在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也才能对利用比较研究和求因果五法所获得的因果关系作出理论性的说明与解释。例如,我们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资料,就要进一步研究在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当我们通过研究,认识到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为之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的集中性要求有一种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社区形式时,我们就可以科学地归纳出,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

2.辩证分析

辩证分析实际上就是从各种角度、从各个对立的方面进行思维的抽象与综合。也就是说,它是从多种原因、多种因果关系中分析出哪些原因是主要原因,哪些原因是次要原因,哪种因果关系是更本质的;在什么条件下,这种因果关系起主要作用;在什么条件下,原因与结果、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本质关系与非本质关系会发生转化。此外,辩证分析还要对某种因果关系的普适性作出说明,即它是普遍的、必然的,还是只适合于某种场合、某些地区、某些时期。

社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对调查资料进行因果分析时,既不能仅仅套用某种理论对客观事实作出牵强附会的解释,也不能仅仅在经验层次就事论事地对具体现象作出肤浅的说明和解释。研究人员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详细分析具体现象在具体的时间、场合、条件下的各种表现和特点,也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普遍联系,概括出内在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调查结论才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