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庆的基本概念来看,节庆主要是指“节日庆典”,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节日以及在新时期创新策划出来的各种节日。广义的节庆是指节事,泛指各类节日庆典和特殊事件,西方学者常常把节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英文表述为festivals&special events(简称为FSE),中文译为“节日和特殊事件”,简称“节事”。狭义的节庆仅仅是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类庆典活动(如图9.1)。
图9.1 广义的节庆与狭义的节庆
1.按照节庆活动的形式分类
广义的节庆包括内容十分广泛,西方学者把这些不同类型的节庆统一称为事件(event)。盖茨(Getz)把事先经过策划的事件(planned event)分为9个大类:
(1)文化庆典
(2)文艺娱乐事件
包括音乐会、其他表演、文艺展览、授奖仪式等。
(3)商贸及会展活动
包括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会议、广告促销、募捐/筹资活动等。
商贸及会展活动又是会展业和会展旅游(meeting incentive convention exhibition,简称MICE)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体育赛事
包括职业比赛、业余竞赛等。
(5)教育科学事件
包括研讨交流会、专题学术会议、学术讨论会、学术大会、技术发布会等。
(6)旅游休闲娱乐事件
包括旅游节、艺术节、休闲购物街、游戏大赛、趣味运动会等。
(7)政治/政府事件
包括领导就职典礼、授职/授勋仪式、国庆观礼、群众集会等。
(8)私人事件
(9)社交事件
包括参加招待酒会、舞会、过节、同学聚会、亲友联欢会等。
2.按照节庆活动的特征分类
我国节庆种类繁多,按节庆性质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节庆;按从节庆主题可分为祭祀节庆、纪念节庆、庆贺节庆、商贸节庆、旅游节庆、农事节庆、民俗节庆;按节庆的时代特征可分为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等,其中每一类节庆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
(1)传统节庆
我国几个重大的传统节庆活动:
①春节
俗称过年,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庆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史载,春节最早源于原始神农时代的“腊祭”。民间称春节为“过年”。春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过年准备阶段,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除夕(过大年),主要内容为贴对联、挂年画,张灯结彩、拜菩萨(造物主)、祭祖先等,忙着为迎接春节做准备,俗称“腊月忙年”;第二阶段是过年守岁阶段,主要是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两天,年三十晚上称作除夕,人们有吃团圆饭(北方人包饺子)、坐夜守岁的习惯,正月初一就是新年(春节);第三阶段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主要是迎财神、走亲访友和游憩、娱乐,如扭秧歌、跑旱船、舞狮子,南方农村流行舞龙灯、办元宵灯会、看戏文等,形式多样,热闹非凡。
②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节有张灯的习俗,其始于东汉,盛于唐代,历朝流行。
③清明节
清明节亦称鬼节、冥节、踏青节。传统的清明节以扫墓祭祖与踏青为主要内容。清明扫墓还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食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得很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④端午节
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不满楚王统治投汨罗江自尽,于是便成了汉族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投江等不同说法。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⑤七夕节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的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⑥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因为位居秋天的三个月之中而得名。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而成为中国最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也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
⑦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汉族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⑧冬至节
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与清明节一样,民间主要是祭祖。
(2)祭祀活动
祭祀活动是以传统农事祭祀为特征的节庆活动。我国古代祭祀活动种类繁多,民间祭祀活动层出不穷。
①祀先代帝王
主要是祭祀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和大禹等。远古时代的三皇是指燧人氏(天皇)、伏羲氏(人皇)、神农氏(地皇),也有说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氏;五帝是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也有说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古代许多帝皇都曾去泰山“封禅”,“封禅”即祭天帝,是专门属于帝皇的祭祀活动。现代社会民间则有祭大禹陵、黄帝陵等大型祭祀活动,并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②祀先圣先师
祭祀先圣先师是立学之礼,礼经并未实举其人。汉魏以后,逐渐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开始确立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历代帝王封爵赠谥号,直至用天子之礼乐优加尊崇,祭祀典礼极为隆重,直至现代尊孔祭孔再次兴盛起来。
③耤田与享祀先农之礼
礼记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粢盛的记载,“耤”或作“籍”就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农神,也称田祖,又称为先啬,汉以后通称先农,认为就是教民耕作的神农氏。受此影响现代民间仍然有祭神农活动。
④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
天子耤田,皇后就去采桑养蚕,史书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皇后率领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中采桑,并以中牢羊豕祭祀蚕神。民间桑麻产地也有祭蚕神活动。
(3)农事节庆
我国农耕社会历史悠久,地方物产丰富,各类农事节庆活动十分丰富,主要结合农林土特产品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农事节庆活动。
①果蔬类节庆
如枇杷节、杨梅节、葡萄节、荔枝节、石榴节、番茄节、猕猴桃节、竹荪节等。
②花卉类节庆
如桃花节、梅花节、梨花节、油菜花节、槐树花节、玫瑰花节、牡丹花节、菊花节、山花节等。
③水产类节庆
捕鱼节、垂钓节等。
④茶叶类节庆
如开采节、茶文化节、茶业博览会等。
⑤织物类节庆
丝绸节、服装节、购物节、女工节等。
⑥生态类节庆
如萤火虫节、蝌蚪节、丰收节等。
(4)旅游节庆
旅游节庆活动层出不穷,是现代旅游的主要亮点。
①自然景观类
如露营文化节、蒙顶山登山节、新桥海涂节等。
②文化艺术类
如读书节、剪纸艺术节等。
③地方物产类
如枇杷节、竹笋节、桑果节、杨梅节、葡萄节、柑橘节、西瓜节等。
④民俗风情类
如三月三乌饭节、山歌节、民俗文化节、地方特色美食节、苗族文化艺术节等。
⑤科技体育类
如科技文化周、海岛休闲文化节、渔民运动会等。
⑥综合类节庆
如中国开渔节、象山海鲜节、休闲购物节、千岛湖秀水节、国际动漫节等。
(5)商贸节庆
商贸节庆与旅游休闲紧密相关很难区分,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性,仅从规模和旅游动机来看,旅游购物是规模小,没有明确动机的;而商贸节庆不但规模大,而且有明确的目的。举办商贸节庆活动场要利用本地优越的条件进行策划和组织:
①办节形式
如河南洛阳牡丹节、陕西临潼石榴节、海南椰子节、吐鲁番葡萄节、贵州国际名酒节、大连服装节、潍坊风筝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
②办会办展形式
如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以及博鳌论坛、太湖论坛、千岛湖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G20大会等,规模空前,影响很大。
③办赛办演形式
如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地方性赛事或大型演出,包括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世界小姐比赛、国际旅游小姐比赛、新丝路模特大赛、《同一首歌》文艺晚会、大型慈善义演义卖活动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