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汇、汇率与汇率制度
【学习目的】
了解外汇、汇率的基本概念;掌握汇率的几种分类;学会解读外汇行情表;理解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以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初步掌握动态预测和分析汇率趋势的方法;掌握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了解介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间的各种汇率安排;了解各国在汇率制度选择上的探索;掌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理解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导入案例】
中国近几年来致力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呈稳步升值趋势。数据显示,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至2009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21%,对欧元累计升值2.21%。在此背景下,中国连续多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目前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2009年,美国对中国出口达到774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对华贸易逆差比2008年大幅下降16%。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之后,美国随之做出强烈反应,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博弈开始升级。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加入“要求人民币升值”行列,中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一直“紧盯”美元,汇率在6.83左右波动。央行行长周小川介绍,2008年底以来人民币再次和美元挂钩是政府采用的特殊汇率形成机制,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一揽子政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国曾在2009年对人民币施压。2009年3月中旬,130名美国众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部长骆家辉,要求奥巴马政府“动用一切资源促使中国结束汇率操纵,不再利用被低估的汇率来促进出口”。在信中,议员们呼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反补贴关税,并敦促白宫在下月发布的半年度汇率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在国际市场的重压之下,无本金交割远期(NDF)市场对于高层的表态表现
得格外敏感。观察2009年3月份的NDF市场,在两会期间,人民币和美元挂钩当日NDF市场上1年期美元兑人民币价格最低下探到6.6200,市场预期一年后人民币暴涨。
随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14日重申,人民币没有被低估;商务部部长陈德铭3月21日表示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美国认为的低估和操纵,如果美国对中国采取贸易制裁,中国不会熟视无睹;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在22日称过多地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舆论对中美贸易没有任何帮助。
一连串的高层表态熄灭了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周小川发言的22日,NDF市场1年期人民币兑美元盘中一度触及6.6865,创下4个月来最大的单日涨幅,此后人民币在NDF市场上一直表现平稳,30日早盘的NDF市场,1年期人民币兑美元报价为6.6610。
而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则显示了国家和市场维持稳定的决心。3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一直在6.8261~6.8268之间窄幅波动,询价和竞价系统上人民币围绕中间价少量波动。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币短期内仍会以稳定为主,而未来退出特殊汇率形成机制必定是以扩大双边弹性作为开始。
【启示】汇率政策是开放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汇率的形成机制和汇率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外贸易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和业务基础。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的含义和种类
(一)外汇的含义
外汇(Foreign Exchange)一词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其含义又有动态(Dynamic)和静态(Static)之分。
动态意义上的外汇,是指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借以清偿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的经营活动或行为。一般来说,它是通过特定金融机构(如外汇银行),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以汇款、托收等方式,利用国际信用工具的划拨转付,对国际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非现金国际结算的一种业务活动。在这种业务活动中,通过国际信用工具(主要是汇票)的买卖和转账,可基于进出口贸易和存款账户上加以抵消,达到实现国际间支付的目的。人们日常所说的“外汇业务”和“外汇工作”等,都是就动态意义上的外汇而言的。
静态意义上的外汇,是指外币以及以外币所表示的用于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它包括外币,存放在国外银行的外币存款,以外币表示的汇票、本票、支票等支付凭证以及随时可以在国外兑现的外国政府国库券、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外汇的静态定义所表达的概念比较明确和具体,运用得也很广泛,通常讲到外汇,就是指这一静态定义上的外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外汇作过如下定义:“外汇是政府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国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持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我国于1996年1月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亦明确界定了外汇的具体形态:“①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②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③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④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⑤其他外汇资产。”由此可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我国对外汇定义的阐释采用的都是广义的、静态意义上的内涵。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定义被普遍接受和采用。外汇的定义确定了外汇的三要素:①外汇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国外资产,本国货币以及由本国货币表示的各种信用工具和有价证券自然不是外汇。例如,美元在美国的国际收支中不能作为外汇,而只有用美元以外的货币支付结算,才是发生了外汇收付。②外汇必须是可自由兑换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因此,外汇可以包括外币,但只有具备可自由兑换性质的外币才能算是外汇。目前,作为外汇的外国货币的种类并不多,美元、欧元、日元、加拿大元、瑞士法郎、澳元等是在国际上可自由兑换的货币。③外汇必须是在国外能得到偿付的货币债权。空头支票、遭拒付的汇票等都不能视为外汇。
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必须按约定条件加以结清。债务国有支付货款、清偿其对外债务的义务;债权国有收受货款、了结其对外债权的权利。但由于不同国家的货币制度不同,一国货币不能在他国流通使用,这样,外汇就成为国际间了结和清偿债权、债务的支付手段。对于债务方来说,要用本国货币购买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支付手段(即外汇),用以对外支付;而债权方了结其债权时收到的往往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支付手段,它必须换成本国货币,以便在国内使用。作为一种国际间清偿债务的支付手段,外汇与黄金一样,各国都将之视为储备资产,借以在国际收支逆差时,清偿债务。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有强有弱,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高有低,出于使用方便、规避风险和节约交易费用等原因,各国都愿意保存国际间广泛使用的外国货币(如美元),也乐于接受这种货币表示的汇票、支票和其他信用票据。
(二)外汇的种类
外汇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大致可以划分如下:
1.按照外汇的来源和用途划分: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
贸易外汇是指通过出口贸易而取得的外汇以及用于购买进口商品的外汇。由于国际贸易涉及银行、保险、运输、港口、仓储、通讯、广告宣传等服务,因此,与之相关的银行手续费、保险费、运费、装卸费、滞期费、仓储费、佣金、海损分摊、保险赔偿以及利息等外汇收支,都算作贸易从属外汇。
非贸易外汇是指一切来源于出口贸易或用于进口贸易的外汇之外的外汇。非贸易外汇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劳务外汇、旅游外汇、侨汇、捐赠、援助外汇以及属于资本流动性质的外汇等。
2.按照对货币兑换是否加以限制来划分:自由外汇和记账外汇
所谓自由外汇,是指不需要经有关外汇管理当局的批准,就可以自由兑换成别的国家(或地区)的货币,用以向交易方或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国货币及支付手段。
所谓记账外汇又称双边外汇或协定外汇,是指不经货币发行国的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或对第三国进行支付的货币。这种货币通常只是在双边的基础上才具有外汇的意义,因为它是在有关国家之间签订的贸易清算或支付协定的安排下,以双方国家中央银行互立专门账户的形式存在的。一般在年度终了时,双方银行对进出口贸易额及有关从属费用进行账面轧抵,结出差额。对差额的处理一般采取下列做法:要么转入下一年度的贸易项目去平衡;要么采用双方预先商定的自由外汇进行支付清偿。记账外汇也会在订有多边清偿协定的货币集团成员国之间进行。
3.按照外汇交易的交割期限划分: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
所谓交割(Settlement or Delivering),是指外汇买卖中货币的实际收付或银行存款账户上金额的实际划转。即期外汇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交割完毕的外汇。远期外汇是指外汇买卖合约(Contract)签订时,预约在将来某一个日期办理交割的外汇。
二、汇率的含义和分类
(一)汇率的定义
外汇的价格称汇价,即用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但通常我们更多地使用汇率(Exchange Rate)概念来表示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另外,由于汇率是经常变动的,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买卖的折算标准也随之变动,因此,汇率又称外汇行市。在我国,人民币兑外币的汇率通常在外汇银行挂牌对外公布,所以汇率又称牌价。由此可知,汇价、汇率、兑换率、外汇行市、牌价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
由于汇率是两种货币价值的对比,在标示这一对比关系时,实际上就是对两个国家的货币进行折算。首先要确定用哪个国家的货币为标准,即以本国货币为折算标准,还是以外国货币为折算标准。由于确定的标准不同,存在着外汇汇率的两种标价方法(Quotation)。
1.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又称“付出报价”或“应付报价法”(Given Quotation),即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如我国香港地区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1美元=7.7257~7.7262港元,东京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1美元=96.25~96.58日元等。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标价方法。这种标价方法的特点是:一定单位的外币金额不变,其折合成本币的数额则随着本币同外币的相对价值变动而变动。应付汇率的升降同本币对外币价值的高低成反比关系,即如果需要更多的本币才能兑换到原定数额的外币,说明外币的价值在上升(外币升值)或外汇汇率上浮(又称上涨、攀升、坚挺、趋硬等),而本币的价值在减少(本币贬值)或本币汇率下浮(又称下跌、下滑、疲软、趋软等);反之,如果现在能以较少的本币兑换到原定数额的外币,则说明外币贬值或外币汇率下浮,从本币的角度看,则是本币升值或本币汇率上浮。
2.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又称“收进报价”或“应收标价法”(Receiving Quotation),即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世界上采用这种标价方法的国家很少。从历史上看,英镑一度曾是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因此,伦敦外汇市场一直采用间接标价法。美国原先采用直接标价法,后来由于美元取代了英镑而成为国际结算的主要计价货币,用美元结算的交易越来越多。因此,从1978 年9月1日开始,纽约外汇市场开始改用间接标价法。但美元与英镑、美元与加拿大元、美元与欧元等的汇率例外,仍采用直接标价法。近几年来,为了方便各种外汇交易的折算,美国的报纸和刊物在金融版的汇率栏内,通常同时刊登两种价格,即外币的美元价格(USD Equiv)和美元的外币价格(Currency Per USD),实际上是同时采用了两种标价方法。间接标价法的特点正好同直接标价法相反,即本币金额不变,其折合成外币的数额则随着两种货币相对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应收汇率的升降同本币对外币价值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兑换成更多的外币,说明本币的价值上升,称本币升值或汇率上浮;反之,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只能兑换成较少的外币,则说明本币价值下降,称本币贬值或汇率下浮。
(三)汇率的种类
表2-1是《伦敦金融时报》官方网站公布的2006年1月25日的外汇市场汇率信息。
表2-1 外汇行情表
续表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行情表采用的是外汇市场的惯例——美元标价法,即所有在外汇市场上交易的货币都对美元报价。外汇行情表的第一列是各主要国家及其货币符号。从外汇行情表的后四列可以看出在实际应用中,汇率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1.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通行的汇率制度来划分
(1)固定汇率(Fixed Rate)。这是由政府当局决定的汇率。它一般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幅度内变动,如汇率跌至下限或涨至上限,某种自动的调节机制或人为的干预措施就会起作用,以维持既定汇率。
(2)浮动汇率(Floating Rate)。这是由市场所决定的汇率,即各国货币当局不再宣布本国货币和标准货币的黄金平价,不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在一般情况下,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力量的变化而自由波动,中央银行不进行干预。
2.按银行买卖外汇的价格划分
外汇买卖一般集中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它们买卖外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方法就是贱买贵卖,赚取买卖差价。因此站在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汇率可以分为:
(1)买入汇率(Buying Rate)。它又称买入价(Bid Price),即银行从客户(企业和居民)处买入外汇时使用的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时,一定量外币折合成本币数量较少的那个汇率是买入价;采用间接标价法时,一定量本币折合成外币数较多的那个汇率是买入价。
(2)卖出汇率(Selling Rate)。它又称卖出价(Offer Price or Ask Price),即银行向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时,一定量外币折合成本币数较多的那个汇率是卖出价,表示银行卖出外币时,应向客户收取的本币数;采用间接标价法时,一定量本币折合成外币较少的那个汇率是卖出价,表示银行卖出外币时,应付给客户的外币数。
例如,某日巴黎外汇市场上(使用直接标价法)的美元汇率为:1美元=1.2505~1.2615欧元。前一个数字(1.2505欧元)是美元的买入价;后一个数字(1.2615欧元)是美元卖出价。同一天,伦敦外汇市场上(使用间接标价法)的美元汇率是:1英镑=1.8870~1.8890美元。前一个数字是美元的卖出价,后一个数字是美元的买入价。
上述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差额,称作买卖差价(Spread),一般为1‰~5‰,外汇市场越发达,这个差价越小,储备货币差价比非储备货币的差价小。应该指出的是,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的零星外汇买卖交易使用的买入价、卖出价,与银行同业间进行的批量外汇交易时所使用的买入价、卖出价有所不同。前者称“商人汇价”,后者称“同业汇率”(Inter-Rank Rate),后者的买卖价差一般较小。
(3)中间汇率(Medial Rate or Middle Rate)。它又称中间价,是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即(买入价+卖出价)/2=中间汇率。它不是在外汇买卖业务中使用的实际成交价,而是为了方便计算或使报道更加简洁。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公布的各国汇率表中,均采用中间汇率,西方报刊公布汇率时,也常采用中间汇率。可见,中间汇率一般只供比较分析之用。
(4)钞价。钞价就是银行购买外币现钞的价格。前述买入价和卖出价是指银行购买或出卖外币支付凭证的价格。银行在购入外币支付凭证后,通过航邮划账,可很快地存入国外银行,开始生息,调拨动用;而银行买进外国的钞票,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到一定数额以后,才能将其运送并存入外国银行调拨使用。在此以前买进钞票的银行要承受一定的利息损失;将现钞运送并存入外国银行的过程中还有运费、保险费等支出,银行要将这些损失及费用开支转嫁给出卖钞票的顾客,所以银行买入外国钞票的价格低于买入各种形式的支付凭证价格。而银行卖出外国现钞时,则根据一般的(即一般的支付凭证)卖出价,不再单列。
3.按外汇买卖的交割时间划分
(1)即期汇率(Spot Rate)。它是指即期外汇交易的交割(Settlement),亦即现款的实际交付或银行存款账户的实际转划在契约成立的当天或在两个营业日内实行的汇率。一般来说,居民和旅游者的外币现钞、旅行支票及其他小额外汇交易,多半是在成交时收付;但银行同业间的外汇买卖,按国际商业惯例,通常是在交易后的次日或两日内收付,如遇到节假日就顺延至下一个营业日。即期汇率是由即期外汇市场上交易的货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2)远期汇率(Forward Rate)。它是指外汇交易的交割在两个营业日以上的某个约定日期实行的汇率。它建立在即期汇率基础上又反映着汇率变化的趋势。远期汇率所适用的远期外汇交易是一种预约性的交易,即事先由买卖双方就成交的外汇金额以及交割日达成协议,签订合同,到了交割日期双方按预定条件进行收付。远期外汇的交割日期常见的为1个月至1年,而少数几种主要西方国家的货币甚至有1年以上的远期。同单一的即期汇率不同,远期交易涉及各种交割期限。因此,在某一特定时点上同时存在着数个远期汇率,如30天、90天、180天甚至360天的远期汇率,远期汇率受预期中的将来交割时货币供求状况的影响。由于决定远期汇率与决定即期汇率的经济因素大致相同,所以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朝着一个方向变动,尽管变动的幅度可能不完全一致。
4.按确定汇率的不同方式来划分
(1)基本汇率(或基准汇率,Basic Rate)。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甚至有些地区由于历史上或政治上的原因也发行货币。根据数学中的排列组合,若世界上有n种货币,那就有n(n-1)/2个汇率。如果一国货币对每一国货币的汇率都按其实际价值来分别测算和测定,将非常费时费力,更何况各国货币的币值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各国通常是先选择某一国货币充作基准货币并制定出基准汇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则用套算的方法求得汇率。基本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对基准货币(关键货币)的汇率。基准货币(关键货币)应具备的条件是:在本国的国际收支中使用最多,在外汇储备中占比重最大,能自由兑换,在国际上能普遍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关键货币首先是英镑,其次是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取代英镑成了国际结算中使用最多、在各国国际储备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关键货币(Key Currency)。20世纪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全面崩溃,各国货币与美元脱钩,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的关键货币地位下降,日元、德国马克、瑞士法郎等进入关键货币行列,但这些货币并不能完全取代美元。欧洲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后,欧元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当前,美元仍然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它被广泛作为计价、结算、支付及储备资产,并被大多数国家普遍接受为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的定值标准(Numeraire),各国货币同美元的汇率仍是基本汇率。
(2)套算汇率(Cross Rate or Arbitraged Rate)。它又称交叉汇率,是指通过基本汇率套算出来的汇率。这种套算汇率在外汇市场上广泛使用。套算的方法通常是:用两种汇率的中间汇率进行套算,或用一种货币的买入汇率和另一种货币的卖出汇率进行套算(或反之)。
1)用两种汇率的中间汇率进行套算。
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为:1英镑=1.80美元(1.80$/£)
据此,我们可以套算出欧元对英镑或英镑对欧元的汇率(中间汇率):
2)用一种货币的买入汇率和另一种货币的卖出汇率进行套算,或反之。
在瑞士,外汇牌价上只标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除美元价格用瑞士法郎标价外,其他外币价格均不是以瑞士法郎来标价,因此,也就没有欧元对瑞士法郎的牌价。
设某日瑞士外汇市场美元对瑞士法郎的牌价为:1美元兑换1.6750~1.6760瑞士法郎。同时,德国外汇市场牌价为:1美元兑换1.2520~1.2530欧元。
现假定有一瑞士客户要在瑞士大众银行用瑞士法郎买入10万欧元。那么对瑞士大众银行来说,如何确定买进瑞士法郎、卖出欧元的汇率呢?
瑞士大众银行采用下列步骤推算出欧元的卖出价:①如果瑞士大众银行账上没有欧 元,它则必须用美元买进10万欧元(由于互惠的原因,瑞士大众银行愿从德国买进欧元),按德国外汇市场的美元买入价(1美元兑换1.2520欧元)计算,瑞士大众银行如欲购买10万欧元,需付出79872.21美元。②为了向德国银行支付79872.21美元,瑞士大众银行将从客户那里收来的瑞士法郎卖给瑞士银行,按美元卖出价(1美元兑换1.6760瑞士法郎),大众银行须付出133865.82瑞士法郎,方能获取79872.21美元,用以支付从德国银行购买的10万欧元。
所以瑞士大众银行买进瑞士法郎卖出欧元的套算汇率应确定如下:
这就是瑞士大众银行推算出的套算汇率。但是按照这个汇率,买入133.87瑞士法郎卖出100欧元的话,对瑞士大众银行来说毫无利润可言(如果它必须到市场买入欧元,并卖出瑞士法郎),实际上133.87瑞士法郎这个汇率只是瑞士大众银行的成本。因此,在该银行与客户的汇率中还要在上述套算汇率的基础上加一点差率,就是说,客户要付出多于133.87瑞士法郎的款额,才能兑换到100欧元,这样才能使银行有利可图。
如果客户不是买欧元,而是相反,卖出欧元,收进瑞士法郎,那么瑞士大众银行买进欧元卖出瑞士法郎的套算汇率是:
在与客户的实际业务中,瑞士大众银行还要在此套算汇率的基础上减去一点差率,即瑞士大众银行在买入100欧元(外汇)时,付给客户的本币数要低于133.68瑞士法郎。
根据以上计算,瑞士大众银行买入欧元卖出瑞士法郎的套算汇率(买卖汇率)为:
100欧元兑换133.68~133.87瑞士法郎
这是基于成本基础上的套算汇率,银行对顾客买卖外汇时,使用的汇率还要在以上套算汇率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增(成为卖出汇率)减(成为买入汇率)。
5.按汇兑方式来划分
(1)电汇汇率(Telegraphic Transfer Rate,T/T Rate)。它是指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用电报方式通知国外付款所使用的外汇汇率。采用电汇方式,银行在国内收进汇款与在国外付出外汇的时间相隔只有1~2日,银行不能利用汇款资金,且需付电报费用,所以电汇汇率最高。现在国际上大额汇款大部分采用电汇,因而电汇汇率成为基础汇率,其他汇率的制定均以此为基础。一般外汇市场上所公布的汇率,多为银行的电汇汇率买卖价。西方国家的重要报纸每天都报道外汇市场上银行间的电汇汇率。
(2)信汇汇率(Mail Transfer Rate,M/T Rate)。它是指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用信函方式通知国外付款所使用的外汇汇率。采用信汇方式,银行在收到顾客交来汇款后,须经过两国邮程所需的时间,才在国外付出外汇。在此期间,银行可以利用顾客的汇款资金,故需在信汇汇率中扣除邮程期间的利息,因此,信汇汇率比电汇汇率低,在外汇业务中,信汇量较少。在我国信汇多适用于港澳地区,其他地区很少采用。
(3)票汇汇率(Demand Draft Rate,D/L Rte)。它是指银行买卖外汇汇票、支票 和其他票据时所用的汇率。票汇汇率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即期票汇汇率(Sight Bill Exchange Rate),即银行买卖外汇即期汇票时所使用的汇率;另一种是长期(或远期)票汇汇率(Long Bill Exchange Rate),即银行买卖外汇远期汇票时所使用的汇率。票汇是银行在为客户办理汇款业务时签发一纸由其在国外的分支行或代理行付款的支付命令给汇款人,由其自带或寄往国外取款。由于卖出汇票同支付外汇间隔一段时间,因此票汇汇率也需在电汇汇率的基础上对利息因素做些调整。
6.按外汇买卖的营业时间来划分
(1)开盘汇率(Opening Rate)。它是指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在营业日刚开始时买卖外汇使用的汇率,也称开盘价。
(2)收盘汇率(Closing Rate)。它是指外汇银行在一个营业日的外汇交易终了时所使用的汇率,也称收盘价。
一个外汇市场的营业在一个营业日从开始到结束虽然只有几个小时,但在外汇汇率急剧波动的情况下,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也会有很大差别。另外,世界上各外汇市场的营业时间虽然因时差关系而不一致,但是,由于各外汇市场之间存在着发达的电讯网络,彼此的行情密切相关,一个外汇市场的收盘汇率往往影响另一个外汇市场的开盘汇率。
7.按外汇资金性质和用途划分
(1)贸易汇率(Trade Rate)。它又称“商业汇率”(Commercial Rate),即主要用于进出口贸易及其从属费用方面支付结算的汇率。一般它是为一国“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服务,以改善该国的国际收支为目的。
(2)金融汇率(Financial Rate)。主要是指用于资本往来、旅游等非贸易方面支付结算的汇率。与贸易汇率相比,金融汇率一般定得较高,以起到限制资金流出,鼓励外资流入的作用。
8.按外汇管制的松严划分
(1)官方汇率(Official Rate)。它又称官价或法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规定并予以公布的汇率。一般对外汇买卖、资金移动等实行外汇管制较严的国家实行。一切外汇收入均须按官方汇率结售给外汇银行,须向国家或其指定的银行申请批给。官方汇率比较稳定。
(2)市场汇率(Market Rate)。它是指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买卖的实际汇率,它随市场的外汇供求关系而自由变动。市场汇率一般属于非官方汇率,但由于政府干预,市场汇率一般不会太多地偏离官方汇率。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由于外汇持有者往往不愿意按官价将外汇卖给官方机构,而外汇需求者又往往得不到使用外汇许可,于是便出现不同于官价的市场汇率进行外汇交易。这类市场汇率的高低取决于外汇的实际供求状况,能较客观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
9.按外汇汇率的经济分析作用划分
(1)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相对于名义汇率而言的,是名义汇率在考虑了两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后的汇率,也是基于货币实际购买力研究的汇率。例如,200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21,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87,名义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22%,但是如果考虑这四年来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率为125%,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率为150%,则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0.4%。
(2)有效汇率。有效汇率是指加权平均汇率,是反映一国货币整体对外价值的汇率。我们知道一国货币对某种货币升值的同时可能对另一种货币贬值,即使对所有其他货币都升值或贬值程度也不一定完全一致。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用贸易比重为权数,将各名义汇率调整成有效汇率,这样才能反映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幅度。
第二节 汇率的经济分析
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从本质上讲是各种货币对外价值的体现。因此各国货币所具有或所代表的价值是汇率决定的基础,汇率在这一基础上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形成现实汇率水平。而在不同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所具有或所代表的价值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货币制度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也不相同,下面首先来看金本位制下汇率的决定和变动。
一、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和变动
金本位制度(Gold Standard System)是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货币制度。从1816年英国政府颁布《金本位法》发行金币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经历了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式,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金本位制,后两种是削弱了的、变形了的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制度的特点是:各国货币均以黄金铸成,金铸币有一定重量和成色,有法定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和银行债券可以按照其票面价值自由兑换成金币。在这种制度下,国际汇兑和国际结算领域中都可以按各自的含金量多少加以对比,从而确定货币比价。因此,金币本位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两种货币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Mint Par)。
例如,1个英镑金币的重量为123.27447格令,成色11/12,即含113.0016 (123.27447×11/12)格令纯金;1个美元金币的重量为25.8格令,成色9/10,即含23.22(25.8×9/10)格令金,于是英镑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是113.0016/23.22=4.8666,即1英镑等于4.8666美元。
由铸币平价所确定的汇率,建立在法定含金量基础上,法定含金量不会轻易变动,因此作为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是比较稳定的。
但实际上,外汇市场上汇率水平的变动还要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金本位制下,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尤其是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债权债务。值得注意的是金本位制下由供求关系导致的汇率变动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被界定在铸币平价上下各一定界限内,这个界限就是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
黄金输送点作为金本位制度下汇率波动的界限是由金本位制度的特点决定的,即黄金自由熔化、铸造、输出入使得黄金可以代替货币、外汇汇票等支付手段用于国际间的债务清偿。具体地讲,一方面,当外汇汇率上涨到某一界限时,本国债务人用本币购买外汇的成本高于直接输出黄金支付的成本,必然选择兑换黄金输出结清债务,引起黄金输出的这一汇率界限就是“黄金输出点”;另一方面,当外汇汇率下跌到某一界限时,本国债权人用外汇兑换本币所得会少于用外汇直接在国外购买黄金输回国内的所得,本国债权人必然直接输入黄金结清债权,引起黄金输入的这一汇率界限就是“黄金输入点”。黄金输送点就构成了金本位制下汇率波动的上下限。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英国和美国之间运送黄金的各项费用和利息,为所运送黄金价值的5‰~7‰,按平均数计算,输金费用大概在1英镑为0.03美元,那么黄金输送点就是$4.8666±$0.0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交战各国的金币本位制陷入崩溃。战后,它们分别实行了金块本位制度(Gold Bullion System)和金汇兑本位制度(Gold Exchange Standard System)。在这两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各国货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之比,即黄金平价(Gold Parity)。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金本位制度彻底崩溃,西方各国纷纷实行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Paper Money System),并且都走上了通货膨胀(Inflation)的道路。
二、纸币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纸币制度包括法定含金量时期和无法定含金量时期。纸币作为价值符号,是金属货币的替代物,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这种职能是各国政府以法令形式赋予并保证实施的。纸币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在国内所代表的实际价值。
那么纸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是什么?在金本位制度下,纸币代表了一定的含金量,从而代表了一定的价值量,即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显然取决于它所代表的那部分黄金“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量”。而在纸币制度下,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与一国通货膨胀的程度密切相关。一国通货膨胀程度越高,其货币的实际价值就越低;一国通货膨胀程度越低,其货币的实际价值就越高。
用通货膨胀程度衡量的货币实际价值是货币对内价值,对内价值是决定对外价值的基础。对内价值具体表现为货币在国内购买力的高低,因此,货币购买力对比就成为纸币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纸币制度下的汇率已经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外汇市场的汇率波动是无止境的,任何能够引起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的因素都会造成外汇行情的波动。
三、纸币流通制度下汇率变动因素
纸币流通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收支差额
一国国际收支差额既受汇率影响,又影响到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和汇率变化,其中贸易收支差额是影响汇率变化最重要的因素,当一国有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时,说明本国对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外汇汇率上涨,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当一国出于国际收支顺差时,说明本国对外汇需求小于外汇供给,外汇汇率下跌,本币对外升值。
美元汇率变动的历史有力地说明了国际收支差额与汇率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巨额的贸易顺差促使美元供不应求,出现“美元荒”,为美元成为中心货币奠定了基础;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又迫使美元在1971和1973年两年大幅度贬值;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日本持续大量的贸易逆差也是迫使美元对日元不断贬值、日元对美元不断升值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益普及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推动美国进入到高经济增长率、高就业率、高科技和低通胀的新经济时代,大量国外投资进入缓解了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美元汇率节节上涨,进入强势美元的新时期;但是2002年以后新经济泡沫破灭,美国贸易逆差问题日益严重,外来投资流入放缓,国际收支缺口增大,与之相伴的是美元持续贬值。
2.利率水平
利率是货币资产的价格,在开放经济和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变化和汇率变化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当外国提高利率水平或本国降低利率水平时,会引起资本流出,由此对本国货币需求减小,使本币贬值,外汇升值;反之,当外国降低利率水平或本国提高利率水平时,会引起资本流入,由此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大,使本币升值,外汇贬值。
一国提高利率水平多数情况下是为了紧缩银根,控制投资和经济过热,对外汇市场的作用就是使本币在短期内升值;而一国降低利率水平则主要是为了放松银根,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对外汇市场的作用是使本币在短期内贬值。如果一国将调整贴现率作为干预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的措施,必然也会影响国内经济状况,效果也是短期的。
利率对于汇率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导致远期汇率的变化。外汇市场远期汇率升贴水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之间的利率差异。高利率的货币远期贴水,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利率与远期汇率的这种关系会在本书后面的章节得到证明。
3.通货膨胀
正如前面所讲,在纸币制度下,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货币购买力)是汇率决定的基础。具体地说,如果两国都发生通货膨胀,则高通货膨胀国家的货币会对低通货膨胀国家的货币贬值。
4.财政、货币政策
一国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对汇率变化的影响是间接的。一般来说,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造成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会使本国货币贬值;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财政支出,稳定通货,会使本国货币升值。但是这种影响是相对短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对汇率的长期影响要视这些政策对一国经济实力和长期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而定,如果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最终增强了一国经济实力,促使国际收支顺差,那么本币对外价值的长期趋势必然是升值;如果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导致本国经济停滞不前,国际收支逆差扩大,那么本币对外价值必然逐渐削弱。
5.市场预期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根据各种基本因素和各种主要经济数据对汇率走势进行预测,其中包括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并根据这种市场预期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进一步推动市场汇率起伏变化。市场预期行为使各种基本因素变化及时地反映在汇率走势中。例如,美国公布数据显示失业增加,先导指数连续下降,反映该国经济停滞。于是市场公认美国为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将会调低利率,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外汇市场参与者立即对这一预期做出反应,即抛出美元,使美元汇率立即下跌。
6.一国的经济实力
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奠定其货币汇率高低的基础,而经济实力强弱通过许多指标反映出来。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平衡的国际收支、充足的外汇储备以及合理的经济结构、贸易结构等都标志着一国较强的经济实力,这不仅是形成一国货币价值稳定和坚挺的价值基础,也是外汇市场参与者对该国货币信心的保证;反之,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衰退、高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巨额赤字、外汇储备短缺以及经济结构失衡、贸易结构失衡则标志着一国经济实力差,本币失去稳定的价值基础,人们对其信心下降,对外不断贬值。
7.重大国内国际政治事件
现代外汇市场上汇率变化十分敏感,一国政局不稳定、有关国家领导人的更替、战争爆发等,都会导致汇率暂时性或长期性变动。因为政治事件对经济因素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造成外汇市场上人们的心理恐慌,人们为了安全、为了投机获利都会迅速地进行外汇交易,从而导致外汇行情波动。例如2002年底,伊拉克战争一触即发,促使美元汇率下跌,从2002年11月至2003年2月短短3个月内,欧元对美元汇率上涨了11%左右,日元、瑞士法郎、澳元和加元也有不同程度的涨幅。而2003年3月20日开战后,由于预期战争会速战速决,美元汇率又有大幅反弹,但是随着战事推进,伊拉克的顽强抵抗和美英联军的不利消息渐渐打消了市场对战争和美元的乐观预期,美元汇率走势出现大幅逆转。此外,一国政治人物的丑闻、错误言论及主管金融外汇官员的调离任免都会对短期汇率走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把握影响汇率变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1)综合分析。上述因素有时汇合在一起发生作用,有时个别因素起作用;有时各因素的作用又相互抵消;有时某一因素起主要作用,突然被另外的因素取代。所以,对各因素必须综合分析,避免割裂。
(2)主导因素和促进因素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由于各种因素最后集中反映在国际收支上,所以,一定时期国际收支是决定汇率基本走势的主导因素,利率、通胀、政策起着助长或削弱国际收支所起的作用。市场预期不仅是上述各因素的综合反映,而且在国际收支确定的汇率走势基础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剧汇率波动的幅度。
(3)理论分析与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基本经济因素决定着汇率的长期走势,但是国际外汇市场转瞬即变,所以在做好汇率走势的长期趋势分析的同时,也要密切注意对经济数据极为敏感的短期汇率走势,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好外汇实务工作。
(4)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情况。上述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主要适用于实现了货币全面兑换的发达国家,对未实现货币全面兑换的国家有些因素如利率水平根本起不了作用。
四、纸币流通制度下汇率变化的经济影响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汇率是调整和联系经济体内外均衡的核心变量,它与多种经济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许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汇率水平的变化,而且表现在汇率的变化对其他经济因素会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作用或影响,尤其是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化频繁,对各国经济产生的冲击日益深刻。汇率变动大致有两个方向,即升值或贬值,二者的影响如水中倒影正好相反。下面以本币贬值为例进行分析。
(-)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1.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变动,会使该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相应涨落,抑制或刺激国内外居民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影响进出口规模和贸易收支。例如,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则以本币所标示的外币价格高涨,出口收入汇兑成本币后的数额较前增多。出口商为扩大销售,增加出口,有可能降低出口商品的外币售价,而获得本币的数额不会较前减少。与此同时,一国货币汇率下跌,以本币所标示的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从而抑制本国居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在一般情况下,出口的扩大,进口的减少,有利于汇率下跌国家的贸易收支的改善。
但是,这里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弹性”问题。贬值改善贸易外汇收支的条件要满足西方经济学关于汇率变动作用的“马歇尔—勒纳条件”: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详见第十章)。二是“时滞”问题。即使一国进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贬值后其贸易收支也不会立即得到改善,而是需要在一段时间的时滞后之后才会慢慢地开始改善,因为在贬值初期,该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已经提高,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已经下降,但是该国的进出口规模却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在贬值初期,一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不但很难立刻改善,而且可能会趋于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贬值国的贸易收支才会慢慢好转,这种现象表达在图形中很像英文字母大写的“J”,因此把这种时间滞后现象称为“J曲线效应”。另外,货币汇率贬值后,贸易收支改善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国内传导机制完善的程度及国内市场完善的程度,因而各国差异很大。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时滞一般在9个月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的时滞超过一年,甚至达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2.汇率变动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
(1)汇率变动对无形贸易收支的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则外国货币兑换本国货币的数量增加,外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本国商品和劳务相对低廉。与此同时,由于本国货币兑换外币的数量减少,则意味着本币购买力相对降低,国外商品和劳务价格也变得昂贵了。这有利于该国旅游与其他劳务收支状况的改善。当然,汇率变动的这一作用,须以货币贬值国国内物价不变或上涨相对缓慢为前提。
(2)汇率变动对单方转移收支的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如国内价格不变或上涨相对缓慢,一般对该国的单方转移收支会产生不利影响。以侨汇为例,侨汇多系赡家汇款,货币贬值后,旅居国外的侨民只需汇回国内少于贬值前的外币,就可以维持国内亲属的生活需要,从而使该国侨汇收入减少。
3.汇率变动对一国资本流出入的影响
资本从一国流向国外,主要是追求利润和避免受损,因而汇率变动会影响资本的流出与流入。当一国货币贬值而尚未到位时,国内资本的持有者和外国投资者为避免该国货币再贬值而蒙受损失,会将资本调出该国,进行资本逃避。若该国货币贬值,并已到位,在具备投资环境的条件下,投资者不再担心贬值受损,外逃的资本就会抽回国内。当然,货币贬值过头,当投资者预期汇率将会反弹,就会纷纷将资本调到该国,以牟取汇率将会上升的好处。需要说明的是,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上述影响,是以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不变或相对缓慢变动为前提的。
4.汇率变动对官方储备的影响
官方储备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之一。汇率变动直接影响一国储备项目中的外汇储备,主要表现在:①本国货币汇率变动通过资本转移和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减,直接影响本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或减少。一般讲,一国货币汇率稳定,有利于该国吸收外资,从而促进该国外汇储备增加;反之,则会引起资本外流,使得外汇储备减少。由于一国汇率变动,当其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时,则其外汇收入增加,储备状况也改善;反之,则储备状况恶化。②储备货币的汇率下跌,使保持储备货币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遭受损失;而储备货币国家则因该货币的贬值而减少了债务负担,从中获利。
(二)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下跌,一方面有利于出口,从而使国内商品供应相对减少,货币供给增加,促进物价上涨;另一方面会使进口商品的本币成本上升而带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上升。例如,1994年我国货币供应量超常增长,其主要原因就是1994年初的人民币汇率并轨,外汇收入剧增,进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之故。
2.汇率变动对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下跌,由于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将会使闲置资源向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转移,并促使进口替代品生产部门的发展。这将使生产扩大、国民收入和就业增加。但是,汇率扩大国民收入和增加就业是有条件的:一是汇率下跌前,国内有闲置资源;其二是,该国不能严重依赖进口或资源稀缺,否则贬值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三)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1.汇率不稳,加深西方国家争夺销售市场的斗争,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某些发达国家汇率不稳,利用汇率下跌,扩大出口,争夺市场,引起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或实行货币对外贬值,或采取保护性贸易措施,从而产生贸易战和货币战,破坏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景气产生不利影响。
2.汇率不稳,影响某些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形成
由于某些储备货币国家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不断贬值,汇率不断下跌,影响它的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如英镑、美元;而有些国家的情况则相反,其货币在国际结算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如日元和欧元流通前的德国马克,因此,汇率变化对储备货币的影响促进了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形成。
第三节 汇率制度及其选择
汇率制度(Exchange Rate Regime)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形成和变动机制所作出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汇率制度作为汇率的一种基本原则,通常具有普遍适用和相对稳定的特点。根据汇率波动的剧烈程度和频繁程度,可以将汇率制度分为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和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两种典型类型。前者指汇率决定于黄金平价,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后者指汇率不受黄金平价限制,取决于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从历史发展来看,从19世纪末(约1880年)至1973年,世界主要国家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从1973年以后,则主要采用浮动汇率制。
一、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包括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也包括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纸币流通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都要规定金平价,两国货币金平价是固定汇率的基础;这个比价随着外汇市场供求不断波动,波动的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1%。
两者的共同点是:①各国都对本国货币规定了金平价,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它们的金平价对比得到;②外汇汇率比较稳定,围绕中心汇率上下波动的汇率的幅度较小。它们之间也有着不同点:①在金本位制度下,固定汇率是自动形成的。因为金本位制规定了各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兑换、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这使得汇率的波动幅度不会超过黄金输送点。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度是人为建成的,是通过各国之间的协议达成的,各国货币当局通过虚设的金平价来确定汇率,通过外汇干预或国内经济政策等措施来维持汇率,使它在较小范围内波动;②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是始终不变的,从而保障了各国货币间的汇率能保持真正的稳定。而在纸币制度下,各国货币的金平价是可以变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规定,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不平衡时,金平价可以经核准而变更。从这一意义上说,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是真正的固定汇率制度,而纸币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只可称为“可调整盯住汇率制度”(Adjustable Pegging System)。
可调整盯住汇率制度由于金平价是虚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容易引起破坏性的投机活动。例如,假定英镑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平价为£1=$2.00,波动幅度为±1%,即上限为£1=$2.02,下限为£1=$1.98。当英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已经使英镑汇率下浮至下限,而此时英国国际收支并无好转迹象,投机者会认为英镑贬值将不可避免,于是纷纷卖出英镑。如果正如投机者所料,英镑贬值10%,汇率平价变为£1=$1.8,波动幅度仍为±1%,界限为£1=$1.782-1.818,投机者通过先卖后买英镑,大约可获利10%(≈(1.98-1.8)/1.98)。即使最后英镑没有贬值,投机者的损失也是有限的。因为英国货币当局最多将汇率干预维持到原来的汇率上限£1=$2.02,那么损失仅为2%左右(≈(2.02-1.98)/1.98)。
在可调整盯住汇率制度下,由于汇率波动的幅度很小,贬值的幅度一般大于波动幅度,这就使得投机者可能获得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对称的。这导致一定情况下(如国际收支逆差),投机者会沿着同一方向进行投机,最终可能迫使该货币果真沿着该方向贬值。这种单向投机(One-Way Speculation)的自我实现性对逆差国的外汇储备和经济政策都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使本来不必进行的贬值不得不进行,加剧了汇率的不稳定性。
二、浮动汇率制
1973年2月后,西方主要工业国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不再规定金平价,不再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平价,当然也就无所谓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以及货币当局对汇率的维持义务。但是,浮动汇率制并不意味着货币当局绝不干预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根据是否干预可将浮动汇率制分为自由浮动(Free Floating)和管理浮动(Managed Floating)。自由浮动也称清洁浮动(Clean Floating),即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不加任何干预,完全听任外汇供求关系影响汇率的变动。管理浮动又称肮脏浮动(Dirty Floating),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汇率朝着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国所实行的都是管理浮动,绝对的自由浮动只是理论上的模式而已。
一方面,管理浮动制从长期看可以反映各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可调整盯住汇率制缺乏弹性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可能导致的破坏性的单向投机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冲击。然而另一方面,管理浮动制下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一定困难。首先,干预外汇市场的原则是什么?这是至今仍未圆满解答的问题。一般来说,有下列几种干预原则可供选择:
(1)逆风行事(Leaning Against the Wind)原则。当市场上出现对外汇的超额需求,货币当局就动用外汇储备,增加外汇供给,缓和本币汇率下跌趋势;反之,则吸收外汇,减少外汇供给,缓和本币汇率上升趋势。但这一原则遇到的困难是,货币当局对汇率的长期趋势了解有限,有可能造成人为失衡。但自1973年以来,各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多遵循此项原则。
(2)规定汇率应达到的目标值。但是当干预规模较大时,货币当局有可能会修改或放弃目标。
(3)制定一客观指标(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某一方向的干预净额),即当干预达到此限度时,就停止干预,这容易使干预活动功亏一篑。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成员国汇率的监督有名无实,很难防止会员国以干预外汇市场为名损害他国利益,破坏国际金融秩序。
1978年生效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规定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责任,并规定了成员国干预汇率应遵循的原则,即:①会员国应避免操纵汇率妨害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或获取不正当利益;②外汇市场出现短期的破坏性波动,各会员国应进行干预;③会员国在干预外汇市场时应考虑其他会员国的利益等等。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这些原则没有明确规定,对会员国的监督实际上是徒有虚名的。
三、其他汇率制度安排
(一)爬行盯住汇率制度(Crawling Peg System)
爬行盯住汇率制度是当今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用的独具特色的汇率制度。在该汇率制度下,政府当局经常按一定时间间隔以事先宣布的百分比对汇率平价作小幅度的调整,直至达到均衡。例如,若某国需要对本国货币贬值6%,将汇率平价从2.00变为2.12。在可调整盯住汇率制度下,汇率平价将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而在爬行盯住汇率制度下,该国货币当局则会将这一贬值分在三个月进行,每个月末贬值2%。
实行爬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其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某一汇率平价或将汇率波动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只是维持的时间较短,往往只有一个月或几个月。这使它避免了可调整盯住汇率制度下汇率偶然地、大幅度地变动的情况。爬行盯住可分为消极爬行盯住和积极爬行盯住两种。实行消极爬行盯住,政府根据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等指标进行事后调整;实行积极爬行盯住,政府根据自己的政策目标,对汇率平价进行经常的、小幅度的调整,诱导汇率上浮或下浮。
由于爬行盯住汇率制度兼容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特点,它体现出某些优势。例如,当一国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可使该国货币汇率基本保持不变,避免本国的出口品受到严重冲击。另外,经常的汇率调节,尤其是积极爬行,加强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当然,爬行盯住汇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缺陷,如汇率变化速度慢、幅度小,不足以解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二)货币局制度
货币委员会(Currency Board)也称货币局制,是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的交换率,并且对本国货币的发行作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汇率制度。货币局制通常要求货币发行必须以一定的(通常是百分之百)该外国货币作为准备金,并且在货币流通中始终满足这一准备金的要求。
1849年毛里求斯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货币委员会,这是英国向殖民地提供稳定和可转换货币的一种制度创新。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以独立的货币管理局或货币委员会取代中央银行,货币委员会不持有本国政府债券,不要求商业银行提取存款准备,也不充当商业银行的最终贷款人,即货币委员会彻底放弃了货币政策自主性。目前,实行货币局制的有中国香港特区、阿根廷、波黑、文莱、保加利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吉布提八个国家和地区。
专栏2-1
中国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及其改革
中国香港特区在1983年10月开始实行港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作为正统货币局制度的一种改进,中国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秉承了货币局制度简洁的特点,它具有货币局制度的基本特征:①选定一种强势外汇作为锚货币,在香港是盯住美元;②货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③本币发行必须有100%外汇储备;④没有中央银行,本地没有独立货币政策,不能决定货币的发行量、名义利率和名义汇率。发钞银行要发行港币必须按7.8∶1的比率向外汇基金缴纳足额美元,取得无息的负债凭证,然后才能发行港币现钞。长期以来发钞行有三家:汇丰、渣打、中行,各自的发钞比例为85∶10∶5。
港币具有固定的官方汇率与浮动的市场汇率的双重特性。发钞行与外汇基金严格按照7.8∶1的比价进行操作,而发钞行和其他银行之间、银行同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交易都是按市场汇率进行的,这一特性为联汇制提供了精巧的内部自我均衡机制。
第一个机制类似于黄金本位制下的“物价黄金流动机制”,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价美元流动机制”。其原理如下:若外汇市场美元供给下降,美元兑港币汇率上升,发钞行必然交还负债凭证以换回美元,增加了市场上美元的供应,同时也使得港币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下降,其直接结果就是物价降低,利率升高。利率的提高吸引外部资本流入,增加美元供给;而物价的降低又可以提高本地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改善经常项目收支情况。这样,美元的供给将增加,使外汇市场慢慢趋向供求平衡,最终推动利率、汇率、物价走向平衡。
第二个机制是套利机制。资本流出时,外汇市场上美元汇率上升,大于7.8,此时发钞行将向外汇基金交还负债凭证,以7.8∶1的比价换回美元,然后
以高于7.8∶1的市场价销售实现套利。套利的结果是使美元供给增加,同时港币流通减少,使汇率趋向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套利活动会使港币利率提高,这一方面将增加银行存款,另一方面加大了借入港元的成本,提高了投机性攻击联汇制的难度。
联汇制的优点首先在于货币发行机制和汇率机制较好的结合,具有稳定汇率和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其次联汇制可以减少政府干预,约束政府开支。但是联汇制削弱了港府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容易招致国际游资的冲击,不能利用汇率杠杆。
中国香港特区于2005年5月18日,出台优化联汇制度运作的改革措施:一是推出强方兑换保证,即特区政府在1美元兑7.75港币的汇率水平上购入美元;二是更改弱方兑换保证,从原来的7.8变为7.85,即特区政府在7.85的水平上卖出美元;三是金管局可以在7.75~7.85的范围内,选择符合货币运作的市场操作手段,确保联汇制度的顺利运行。
在消息公布的当天,长期沉积在中国香港地区的热钱大量流出,银行结余从38.3亿港元降到7.1亿港元,恢复到正常水平。汇制改革收到的积极效果还包括,五六月份香港失业率降至43个月以来的新低,7月份标准普尔提高了港币的主权评级,由A+提高到AA-。
(三)货币联盟
货币联盟比货币局制度更进一步。在货币联盟内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货币,并创造了新的货币联盟内通用的货币,这样,在联盟内,再无汇率的问题,但对外仍有汇率。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减少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联盟内的资本流动。缺点是在有冲击或周期变化时,限制了国家采取有益的利率和汇率调整政策。因此,只有当放弃独立的利率和汇率的代价不高时,货币联盟才是有利的。这个条件的满足要求有灵活可变的工作,有移民自由,有可扩展的财政平衡等(详见第七章)。
(四)美元化制度(Dollarization)
美元化既指一国完全放弃本国货币而选用一种稳定的外国货币(多数情况下是美元),又指一国在经济活动中同时使用美元和本国货币。前者是完全的美元化,而后者则是部分的美元化。美元化制度是一个极端的、比货币联盟还要强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美元化国家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货币,而且它们不是和亲密的贸易伙伴共同使用一种货币,而是直接使用美元或其他国家货币。这种制度的缺点是不仅使其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利率和汇率政策,而且也失去了铸币税的收益。美元化制度一般都是在公民对中央银行完全失去信心,也不期望中央银行将来会变好的情况下才实行的。
专栏2-2
阿根廷应该实行美元化吗?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降低国内通货膨胀,增强政府政策的可信度,阿根廷建立了一种独特的货币委员会制度。它与典型货币委员会的区别在于允许一定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必须确保本国基础货币完全取决于持有的美元储备。央行大部分美元储备都以美元存款或短期政府债券的形式持有,同时最多可以动用储备美元的1/3来购买阿根廷政府发行的美元债券。尽管中央银行没有行使过这种权力,但还是赋予其一定的政策自由度。
1996年中央银行创立了或有回购工具,允许向出现流动性问题的商业银行提供信誉。尽管这一工具所需资金由超过货币委员会制度要求的储备资金提供,但最后贷款者功能仍然是典型货币委员会制度不具备的。
即使20世纪90年代后期阿根廷已经将通货膨胀率拉低到美国水平,但利率水平还是要比美国高很多。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利率缺口是由于阿根廷政府没有完全获得投资者信任造成的。由于政府的美元储备充足,而且有75%的阿根廷货币事实上已被美元化了,所以阿根廷政府开始考虑是否完全实行美元化。通过以美元取代阿根廷比索,政府一定可以实现承诺的价格稳定,而且利率会下降到与美国相同的水平。
(五)汇率目标区制(Exchange Rate Target Zone)
它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汇率目标区是泛指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定区域内(例如,中心汇率的上下各10%)的汇率制度;狭义的汇率目标区是特指美国学者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以限制汇率波动范围为核心的,包括中心汇率及变动幅度的确定方法,维系目标区的国内经济政策搭配,实施目标区的国际政策协调一整套内容的国际政策协调方案。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汇率制度可分为三类:
(1)盯住汇率制度,包括盯住单一货币和盯住篮子货币。盯住单一货币时,这两种货币之间保持固定汇率,当被盯住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变动时,则实行盯住制度的国家的货币汇率也随之变动。当盯住篮子货币时,首先要选定一系列国家的货币,并按一定比例将它们组成一种复合货币。当这些国家的货币对其他货币汇率发生变化时,该国货币的汇率也会发生变化。
(2)有限灵活性汇率,包括对单一货币具有有限弹性和合作安排。后者主要是西欧各国组成的欧洲货币体系。
(3)更灵活的汇率,包括根据一整套指标调整、其他管理浮动和独立浮动,这一类汇率制度包括了大多数发达工业国和发展中大国以及新兴工业国。
表2-2 IMF的汇率制度安排分类(2000年底)
资料来源: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2001.5
四、汇率制度之争
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孰优孰劣,西方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赞成固定汇率制反对浮动汇率制的人固然大有人在,赞成浮动汇率制反对固定汇率制的人也不在少数。随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相继实行,尤其是两者都暴露出其弊端之后,对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争论更是愈演愈烈。
(一)赞成浮动汇率制的理由
1.国际收支平衡不需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失衡时,为维持汇率稳定,政府当局被迫采取紧缩性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从而使国内经济失去平衡,产生失业或通货膨胀。但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这个问题不会出现。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失衡时,汇率会上下波动,从而消除失衡,使财政、货币政策免受影响,可专注于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
2.保证了一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若一国企图通过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实现其经济目标,但是扩张的货币政策却带来了国际收支赤字,使该国货币面临贬值的压力。为了维持稳定的汇率,该国货币当局不得不在货币市场上抛售外币,回购本币,结果使初始的货币扩张半途而废,无法达到原来的目的。另有学者指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政策都是由美国来制定的,全无自主性。当美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美元随着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流入其他国家,使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有上浮的压力。为维持稳定汇率,世界各国须购进美元,出售本币,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这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并不是自愿的。然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一国无须维持汇率稳定,可听任汇率上下浮动,则不必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而影响货币供给量了。
3.避免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外发生通货膨胀,可通过以下途径传递到国内:①根据一价定律,当汇率保持固定不变时,国外物价水平上涨直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②国外通货膨胀将带来本国的国际收支盈余,增加本国的外汇储备,从而使本国的货币供给量增加,间接引起国内通货膨胀;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外通货膨胀将通过本国货币汇率上浮得以抵消,不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
4.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根据外汇市场上外汇的供求关系而定,并随外汇的供求对比变动而变动,因此,最能体现经济的真实要求。实行浮动汇率,一国便不需竭力维护固定汇率,也就不需采取为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所执行的贸易管制,从而避免了资源配置的扭曲,提高了经济效率。
5.增加了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
如前所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汇率一般保持稳定,但在迫不得已时,也会宣布法定贬值。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单向投机,使得贬值更快也更严重。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的国际收支可自动恢复平衡,不至于出现累积性的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从而避免了巨大的国际金融恐慌。
(二)反对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
1.使汇率变得更加不稳定,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效率
浮动汇率制使出口商无法确定未来汇率的变化,增加了进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市场的成本,使进出口商和投资者倾向于固守国内市场。从贸易来看,虽然进出口商可利用远期汇率来避免风险,但这一措施不能消除所有风险;对投资来说,汇率变动也可能抵消资本收益,使投资受损。而汇率的频繁波动又不断改变着国际相对价格,从而使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至关重要的价格信号变得飘忽不定。
2.同样会引起外汇投机
尽管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外汇投机,不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单向投机,但当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导致货币汇率下跌时,往往也会使人们产生该货币汇率会进一步下跌的预期,这时就会有投机者“跳船”(Jumping Ship),该货币的价格必然下跌;反之,汇率上浮时也会出现因投机而导致的“矫枉过正”。虽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货币汇率会由市场机制调节至均衡,但汇率在短期内的暴涨暴跌无疑会给国际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3.更易传递通货膨胀
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推行膨胀性政策会导致国际收支赤字,形成贬值的压力。为维护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又不得不抛出国际储备,购进本币,这实际是一个自我纠正的机制。然而,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政府不再受国际收支的“纪律约束”,这一机制不再起作用。一些具有膨胀倾向的政府就可大胆地膨胀国内经济,让汇率去承担国际收支失衡的后果。若汇率下跌,进口价格上升,货币当局仍采取迁就性货币政策,国内物价水平就会进一步上涨。另外,在工资和物价呈刚性情况下,实行浮动汇率制便产生“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即货币汇率上浮的国家的物价水平下降的速度小于货币汇率下浮的国家的物价水平上升的速度,结果导致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加速。
五、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
197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第二次修正案承认各会员国有权自由选择本国的汇率制度。但是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一国政府的政策行为。它建立在一国所具有的特殊的经济特征的基础之上;并且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政府所追求的政策目的不同,政府所选择的汇率制度也不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还受其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影响,受国际经济和金融大环境的制约。
(一)一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是汇率制度选择的基础
小国比较适宜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因为它一般与少数几个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较高,汇率的浮动会给它的对外贸易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小国经济内部的结构调整成本较低。相反,大国由于对外贸易的商品构成多样化及贸易的地区分布的多元化,就很难选择一种货币作为参照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加之大国经济内部的结构调整的成本较高,并且往往倾向于追求独立的经济政策。因此,大国一般比较适宜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二)特定的政策意图是汇率制度选择的政策目的
在一国政府面临较高的国内通货膨胀率时,政府的政策意图是控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固定汇率制度就比较受青睐。这时候若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则本国的高通货膨胀使本国货币贬值,本国货币贬值又通过成本、工资收入机制等进一步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若一国政府的政策意图是为了防止从国外输入通货膨胀,则应该选择浮动汇率制度。因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较强。
(三)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情况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两国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时,两国货币保持固定比价有利于各自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之间,也适宜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如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
(四)国际经济和环境制约着一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
在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并且资本流动规模日益庞大的背景下,一国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越是密切,本国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越有限,则该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难度越大。
关于汇率制度的选择,比较著名的理论主要有罗伯特·赫勒(Robert Heller)提出的“经济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们提出的“依附论”。“经济论”认为,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是经济因素,比如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经济规模、进出口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密切程度,以及国内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如果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高(即一国进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经济规模小,或者进出口集中于某些产品或某几个国家,一般倾向于采取固定汇率制或盯住汇率制。相反,经济开放程度低,经济规模大,进出口分散而且多样化,国内金融市场发达,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高,资本流动性好,或者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其他主要国家不同,一般倾向于采用浮动汇率制。“依附论”则认为,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取决于其对外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尤其是盯住汇率制,在选择盯住哪种货币时更需考虑该国对外经济、政治的集中程度和依附关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报告,可以看出这一论点的实际性。当一国与美国关系密切,进出口中大多数是针对美国的,或需从美国获得大量捐赠援助,往往会盯住美元。如果与数个国家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则可盯住由这些国家的货币组成的复合货币。
第四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选择
一、人民币汇率简述
人民币汇率是人民币对外的比价,是其对外价值的体现,长期以来由政府授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制定、调整和管理。表2-3列出的是中国银行的外汇牌价表,从中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以100单位外币为标准折合成人民币若干元。
表2-3 人民币汇率牌价表
续表
现行人民币汇率主要是人民币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管理浮动汇率,其中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基础汇率,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通过各自与美元的汇率套算出来。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
从历史上看,人民币汇价应该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人民币对西方货币的汇价;二是人民币对苏联及东欧国家货币的汇价。
1949年12月我国与苏联确定了人民币与卢布之间的法定汇价,之后又确定了非贸易汇价。1970年由于中苏之间用瑞士法郎计价结算,中苏之间法定汇价不复存在。1979年我国退出布拉格协定(即非贸易汇价协定),中苏之间非贸易汇价也不复存在。1992年1月以后,我国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东欧国家之间没有货币之间的任何比价。
人民币与西方货币之间的汇价,从历史上看,可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月~1950年3月。这一阶段是指自天津解放到全国实行财经统一以前。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汇价不断上升,人民币对外不断贬值。
华北解放后,为了开展对外贸易及国际汇兑业务,迫切需要解决人民币与西方货币之间的汇价。1949年1月份天津解放。1月18日人民币对西方货币汇价最先在天津公布,$1=¥80(旧币),1955年3月人民币币制改革,10000元(旧币)兑换1元新币,随后上海、厦门、广州相继解放,由于各地物价不一致,上述四个地方采取分别挂牌,牌价也不一致(到1950年7月8日全国汇价才统一)。
由于当时我国还不能控制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涨,如1949年6月上海批发物价指标为100,到1950年3月该指标为2242.93。以后人民币汇价不断调整,到1950年3 月13日,$1=¥42000(旧币),共调高49次,平均每月调3.5次。
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所以制定人民币汇价时,不能以金平价作为计算标准。当时计算与确定人民币汇价时,采用物价对比法。物价对比法包含三个部分:①出口物资理论比价。②进口物资理论比价。③侨汇购买力比价。其中主要的出口物资理论比价、侨汇购买力比价则是用于测定汇价是否有利于侨汇。
当时人民币汇价制定的原则是“奖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由于当时进口业务中有大量私商的存在,因此在汇价制定上使私商有利可图,无暴利可得,符合中央对私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在照顾侨汇工作上,考虑到国内通货膨胀尚未制止,物价在不断上涨,我国采取“原币汇款”的方法,内容是银行接汇日当天不按接汇日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而以原币汇款方法通知侨眷,侨眷到结汇日去银行结汇领取人民币时,银行按结汇日当天牌价折算支付人民币,这样做保障了侨眷的利益。
当时人民币汇价确定与美元的比价后,对其他货币的汇价是与美元套算出来的。
第二阶段:1950年3月~1952年12月。这一阶段指从全国贯彻统一财经工作的决定起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汇价不断下跌,人民币对外不断升值。
1950年3月全国贯彻统一财经工作决定后,迅速制止了物价上涨,转为下跌。1950年6月至7月,为了照顾私营工商业,采取了调整物价、调整工商业的措施,物价出现调整性的回升,之后全国物价走向稳定。1952年,上海批发物价指数逐月下跌0.6%。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三天后美国参战,美国在国际上大量抢购战略物资,刺激了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由于当时美元及西方货币迅速贬值,我国必须加速进口,否则将受到西方货币贬值的损失。朝鲜战争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范围广、措施严,所以我国也必须大力推动进口。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币汇价制定的原则改为“进出口兼顾,照顾侨汇”。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为$1=¥26170(旧币)。由于物价下跌,汇价下跌,在照顾侨汇上采取了“人民币汇款”方法,内容是银行在接汇日按接汇日牌价折算人民币,然后按人民币数额通知侨眷,所以侨眷到结汇日去银行领取人民币,所得到的人民币是以银行接汇日牌价计算的,而不是以已经下跌的结汇日牌价计算的,从而保障了侨眷的利益。
第三阶段:1953年1月~1973年3月。这一阶段是指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西方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前,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保持稳定不变方针。
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金融、物价从基本稳定走向全面稳定。这一时期,我国对私商改造完成,外贸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因此,在制定汇价时与前两个阶段不同。前两个阶段由于私营进出口商的存在,在汇价制定上必须结合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考虑私商的利益。但外贸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后,国营公司所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国家所制定的进出口计划,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人民币汇价逐步与进出口贸易实际相脱节,汇价起不到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
这一时期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副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而轻工、重工产品出口比重上升。由于农副产品出口换汇成本较低,而工业品出口换汇成本较高,在当时情况下,发生了出口普遍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贸部门采取进出口统算,也就是出口赔钱,进口加成赚钱,外贸部与财政部统一结算的方法,再加上这一段时期西方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所以制定人民币汇价时,又参考西方国家所公布的汇价。只有西方国家实行法定贬值时,人民币汇价才作调整。例如,1967年11月18日,英镑贬值143%时,人民币汇价从£1=¥6.893改为£1=¥5.908。朝鲜战争开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价不再公布。
第四阶段:1973年3月~1980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是指西方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到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和贸易内部结算价以前。
1973年3月西方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西方国家不再公布汇价,中央银行也不再有义务为维护原定汇价而进行干预,汇价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制定人民币汇价时不再有各国的汇价表作参考。另外,从1968年起,我国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方法,进入70年代,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援助、对外贷款也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而且口径扩大。因此,在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定的情况下,为了维护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避免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的影响、贯彻对外经济往来中平等互利原则,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援助及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汇率的制定改为参照国际市场上汇价变动的情况,经常调整。
第五阶段:1981年1月1日~1984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是指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及贸易内部结算价时期。
从1953年起,人民币汇价逐步与物价相脱节,汇价起不到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同时也起不到促进外贸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作用。长期以来形成了出口赔钱、进口加成赚钱的局面,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奖出限入,促进外贸企业内部经济核算,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从1981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公布牌价,运用于非贸易外汇,另外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适用于贸易外汇。贸易内部结算价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一项经济措施,是一个平衡价。从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贸易内部结算价。
第六阶段:1985年1月1日~1993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是指我国实行公布牌价直到1994年进行外汇体制改革以前。
1984年12月底,公布牌价与贸易内部价趋于一致,即$1=¥2.8,贸易内部价取消。但是,由于国内物价的调整、外贸商品收购价的提高,从1985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价采取逐步调整方针,到1985年10月达到$1=¥3.20。
1985年10月至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价为$1=¥3.20,在1986年7月5日宣布调到3.70元,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对外价值与国内物价相比,仍然是高估的,因此必须调整,1986年7月5日调高0.50元,目的是逐步向真正的对外价值靠拢。
从1986年7月5日$1=¥3.70后,三年多没有变动,1989年12月16日及1990年11月17日,分别提高1.00元及0.50元,达到$1=¥4.72,继而提高到5.22元,这时期汇价的调整与我国外贸体制实行承包制有关。从1991年4月9日起,我国根据市场外汇供求,采取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1993年12月31日汇价为$1=¥5.80。
在这一时期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是,我国外汇调剂市场迅速发展和外汇调剂汇价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7年国家允许在沿海各大城市开办外汇调剂中心之后,外汇调剂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外汇调剂业务迅速扩大,已成为我国外汇交易的主要形式。相应地,调剂市场外汇价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已超过了以官方牌价结汇的数量,因而被认为是与官方汇率“平行”的市场汇率。这一汇率不由官方制定、公布,而是受调剂市场外汇供求关系的作用而上下波动。由于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外汇需求一直大于外汇供给,有时甚至是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因而导致调剂市场汇价一直高于官方汇率。例如,1992年底至1993年初,官方汇率约为$1=¥5.80,但外汇调剂汇率却一度突破$1=¥12的水平,这反映了外汇供求的紧张以及心理等因素对市场汇率的作用。当然,随着供求关系趋于缓和,调剂市场汇率逐渐下降,与官方汇率之间的差距也逐步缩小。
外汇调剂市场和调剂汇率是我国外汇市场的过渡形式,对于官方外汇业务和官方汇率是重要的补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外汇黑市及黑市汇率,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七阶段:1994年1月1日~2005年7月21日。1994年1月1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了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并轨和银行结汇售汇制,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使得人民币汇率的生成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人民币当天的汇率由$1=¥5.80的官方汇率下浮到$1=¥8.70。这一汇率制度的特点是由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的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将是决定汇率的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前一天的汇价决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并通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和国际市场各种可自由兑换货币汇率套算人民币对其他各种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汇率。该汇率是当日各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以及外汇指定银行与客户之间人民币买卖的交易基准汇率。各外汇指定银行以交易基准汇率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汇价浮动幅度内,自行制定外汇买卖价和现钞买卖价,对客户买卖外汇,并对外挂牌。1994年4 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外汇指定银行之间每日买卖外汇的汇价,可在交易基准汇率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外汇指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外汇买入价和卖出价,可在交易基准价上下0.25%的幅度内浮动,外汇买入价与卖出价的价差率不得超过0.5%。对每笔金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大额交易,银行与客户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交易基准价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面议汇率。汇价浮动幅度不是固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国家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定期地进行调整,各外汇指定银行在经营外汇业务中,应根据人民银行的调整而调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运用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外汇供求,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从1994年初到2005年7月,由于我国企业对外交往中习惯使用美元计价,并且我国中央银行实行强势的稳定汇率政策,使得这一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3~8.7元之间,人民币汇率基本没有浮动。
第八阶段:2005年7月21日至今。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同时美元每天浮动范围限制在上一交易日收盘价的上下3‰之内,对非美元则在上下1.5%的范围内浮动。
三、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
1.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
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市场汇率作为人民币对其他国家货币的唯一价值标准,这使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状况成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依据。根据这一基础确定的汇率与当前的进出口贸易、通货膨胀水平、国内货币政策、资本的输出输入等经济状况密切相联,经济的变化情况会通过外汇供求的变化作用到汇率上。
2.是有管理的汇率
我国的外汇市场是需要继续健全和完善的市场,政府必须用宏观调控措施来对市场的缺陷加以弥补,因而必须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必要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国家通过对外汇市场进行监管、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实施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
3.是浮动的汇率
浮动的汇率制度就是一种具有适度弹性的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
4.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货币的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货币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价稳定。
四、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讨论
关于开放金融体系下汇率制度的选择,经典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三元悖论,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指一国执行宏观稳定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指一国是否具有使用货币政策影响其产出和就业的能力;汇率的稳定性是指保护本国汇率免受投机性冲击、货币危机等冲击,从而保持汇率稳定;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即不限制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图2-1所示)。
图2-1 不可能三角图示
如果我们把资本自由流动视为一种必然趋势,那么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中间,又该如何权衡呢?中国是一个社会制度有别于西方的发展中大国,坚守货币政策独立性不仅具有重大经济意义,更反映着深刻的政治背景。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只能从目前的名义上管理浮动转变为真正的管理浮动甚至完全浮动汇率制度呢?多年来超稳定的汇率政策事实上蕴涵了大量风险。但彻底放开汇率很可能引起市场剧烈波动,一方面对内外经济运行极其不利;另一方面国内微观主体是否已经做好应对汇率风险的准备,仍然令人心存怀疑。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Bergsten(1999)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断言,鉴于极端固定和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成本和问题,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地转向硬盯住或自由浮动都不可行。今后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真正问题在于到底会采取哪一种中间制度。中间制度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成为主流趋势。正如Frenkel(1999)所强调的,“两极制”并非对所有国家(地区)都普遍适用,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某些国家适用。“对于许多国家(地区)来说,中间制度通常比两极制度可能更适合。”
三元悖论毕竟只是一种理论假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现实的汇率政策选择完全可能突破“三元悖论”的束缚,创新出一条宏观金融政策的中间道路。从当前情况看,扩大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是汇率制度改革的必然方向。然而,必须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分为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应增加弹性和灵活性,实现真正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近期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以稳定为主,在一段时间之内还应维持盯住美元或复合货币。
现阶段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任务应该是积极为固定汇率制的退出创造条件,具体包括:其一,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其二,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从强制结售汇制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后,考虑增加市场交易主体,以避免大机构集中性的交易垄断市场价格水平。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应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使市场交易主体能够比较自由地根据汇率信号做出反应,使汇率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调节机制。除每天波动幅度外,还应规定每年波动的幅度。这将向市场传递中央银行减少干预的重要信号,为中央银行减少市场干预频度创造条件。
(2)注意汇率机制调整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逐渐减少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运用其他的经济方式和手段调整汇率水平。除直接干预外,还应通过调节本外币的供求量、调整利率水平等手段进行综合调节。
(3)协调好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从汇率政策与资本管制政策的配合来讲,两者之间应当协调互动。资本项目交易放开,要求货币体现真实价值,而反映真实价值的汇率也能约束资本项目交易及汇兑行为。资本管制的放松将为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和均衡汇率的形成创造条件,从而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汇率制度。而汇率灵活性的增加可以减轻资本管制的压力,缓解外来冲击的不利影响,并为国内货币政策提供一个方便的工具。
专栏2-3
人民币是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8、第30条条款里对外汇管制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8条关于会员国义务的规定是会员国必须接受的。其核心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未经基金组织同意,成员国不得对贸易、非贸易等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的支付和资金转移加以限制;②未经IMF同意,不得采用歧视性的差别汇率或多重汇率制;③对于其他成员国在经常性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在对方为支付其经常性往来而要求兑换时,成员国应该用黄金或对方货币换回本币。《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30条是关于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和一国货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全面可兑换和自由可兑换的规定。在这一条款中隐含地规定了,一国若对资本项目的收入和支出不加以限制,则可以认为该国取消了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若一国既取消了经常项目外汇收付的限制,又取消了资本项目外汇收支的限制,则该国货币被认为全面可兑换。在此基础上,当一国货币满足下述条件时,即为自由可兑换货币:①是全面可兑换货币;②在国际支付中被广泛使用;③是世界外汇市场上的主要交易对象。
1994年我国确定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目标分为近期目标、长远目标和最终目标。近期目标是通过两个步骤在2000年实现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第一步,在1994年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有条件可兑换;第二步,在2000年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事实上,我国1996年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长远目标是通过进一步取消资本金融下的外汇管制,实现人民币的全面可兑换。我国在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上采取渐进式开放。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43个资本项目中,目前中国有20至30个资本项目交易已基本不受限制或有较少限制,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已经实现了部分可兑换。但现在离完全放开资本项目管制还远,我国采取逐步放开的策略是符合国情和国际惯例的。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本章小结:
1.外汇的确切含义需要我们从两方面来理解:①动态意义上的外汇,是指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借以清偿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的经营活动或行为。②静态意义上的外汇,是指外币以及以外币所表示的用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它包括外币存放在国外银行的外币存款、以外币表示支付凭证和有价证券。
2.外汇汇率又称外汇汇价,是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它有两种基本的标价方法:一是直接标价法;二是间接标价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各国跨国银行又普遍采用了美元标价法。
3.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由铸币平价或黄金平价决定,汇率在黄金输送点上下波动,政府不需要干预外汇市场。纸币流通下,外汇汇率不再具有黄金输送点限制,波动是无止境的。纸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国际收支差额、利率水平、通货膨胀差异、一国财政、货币政策、市场预期、一国经济实力及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等。
4.汇率变化对贸易的一般影响变化为: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后,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而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后,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但是这一影响要受到该国进出口商品弹性和时滞的限制。
5.汇率制度(Exchange Rate Regime)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形成和变动机制所做出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一般可把汇率制度分为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和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两种典型类型。它们各自表现利弊兼具的特征。
6.固定汇率制度具有汇率稳定性特征,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的开展,并且可以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和避免汇率政策的滥用;但是要放弃自主货币政策,也容易输入通货膨胀,造成内外均衡的冲突。浮动汇率制通过汇率自由浮动自动实现外部均衡,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和通货膨胀跨国传播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容易导致汇率政策的滥用,外汇市场过度动荡,不利于国际经济交换。
7.人民币汇率制度在1994年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确定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又迈出重大一步,人民币汇率以渐进的方式向浮动推进。
重要概念:
外汇 汇率 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美元标价法 名义汇率 实际汇率 有效汇率 金本位制 黄金输送点 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 联系汇率制度货币局制度 管理浮动 货币联盟 美元化 三元悖论
思考题:
1.外汇的作用有哪些?
2.影响和决定汇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汇率波动对经济有何影响?
4.如何理解“传闻时买进,证实时卖出”,这一原则是否正确,为什么?
5.比较金本位制度下固定汇率制和纸币流通下固定汇率制的异同。
6.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什么类型,简述联汇制对香港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7.比较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的优劣。
8.简述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9.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是什么?
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外汇是指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外国货币。 ( )
2.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外汇汇率升降与本币对外价值的高低成正比例变化。( )
3.黄金输送点指的是外汇汇率上涨到铸币平价之上,会引起黄金流出,反之,会引起黄金流入。 ( )
4.相对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国家,其货币对外价值必然相之下降。 ( )
5.一般来说,一国利率上升将使本国货币汇率下降。 ( )
6.在金本位制度下,决定汇率的基础是外汇供求。 ( )
二、计算题
1.你希望卖出瑞士法郎买入日元,已知市场信息如下:
USD/CHF USD/JPY
A银行 1.4947/57 141.75/05
B银行 1.4946/58 141.75/95
C银行 1.4945/56 141.70/90
D银行 1.4948/59 141.73/93
E银行 1.4949/60 141.75/85
请问:(1)你将从哪家银行卖出瑞士法郎买入美元?汇率为多少?
(2)你将从哪家银行卖出美元买入日元?汇率又为多少?
2.我国某进出口公司从国外进口一批商品,出口商同时用美元和德国马克报价,分别为50万美元和77.5万马克,当天纽约外汇市场的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为1美元=1.6245德国马克。我方是接受美元的报价还是德国马克的报价比较有利?为什么?
3.如果你是ABC隐含的交易员,客户向你询问澳元对美元汇价,你答复道:“0.7685/90”。
请问:(1)如果客户把澳元卖给你,汇率是多少?
如果你以上述的报价购进澳元,随后你向几个经济人询价准备对买回美元平仓。几家经纪人的报价是:甲:0.7686/89;乙:0.7684/88;丙:0.7685/87;丁:0.7687/90。
(2)你会同哪个经纪人交易,汇价是多少?
三、案例分析
欧元兑美元长期汇率走势分析
作为史上第一个区域共同货币,欧元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多方关注。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欧元启动之后必然直接挑战美元的主要国际货币地位,以及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金融舞台的历史核心地位,所以欧元兑美元汇率也始终是国际金融学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更富戏剧性的是,自投入使用以来,欧元兑美元长期汇率走出了一个明显的“V”形。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现象?两种主要国际货币的未来趋势又会怎样呢?
由上图可以确认,欧元兑美元汇率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请结合上述信息,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5年多的时间里,两种主要货币之间会出现如此显著的涨跌?在我们所熟悉的适合分析长期汇率变动的因素中间,哪些可以用来解释欧元兑美元的汇率走势?
2.请分别确认以上三个阶段的起始时点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欧元兑美元汇率会在这几个时间发生实质性改变?注意:影响因素有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金融领域。
3.补充2004年3月至今的汇率数据。以你推测,未来12个月里欧元兑美元汇率可能有怎样变化?
推荐报刊与网络:
1.伦敦金融时报网站,http://www.ft.com。
2.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或中国银行网站,http://www.bank-of-china.com。
3.《华尔街日报》,http://onlina.wsj.com/public/us。
4.和讯网,http://homeway.com.cn。
5.国研网,http://drcnet.com.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